云冈石窟(一):中国四大佛教石窟之一,皇家风范佛教中部四窟

牛爷大走四方 2024-08-03 14:26:36

云冈石窟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约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造像最高为17米,最小为2厘米,大小造像59000余尊,气势宏伟,内容丰富,窟区自东而西依自然山势分为东、中、西三区。它与甘肃的敦煌莫高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是中国第一个由皇家主持开凿的石窟,也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

云冈石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北魏时期,距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是佛教艺术东传中国后,第一次由一个民族用一个朝代雕作而成皇家风范的佛教艺术宝库,是公元5世纪中西文化融合的历史丰碑。其艺术风格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有所变化。晚期石窟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为更加注重细节和装饰,雕刻技艺更加精湛。这些石窟中的佛像、飞天、供养人等形象栩栩如生,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云冈石窟原名武州(周)山石窟寺,明代开始改称云冈石窟。作为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时期的大型石窟寺文化遗存,是从北魏文成帝复法启开凿之始,到北魏正光年间终结,大致历经了近70年之久,石窟艺术内容丰富,雕饰精美,云冈石窟所展现的佛教文化艺术涉及到历史、建筑、音乐等多方面内容,是东方石雕艺术的精魂,也是中西文化融合的典范,亦代表着公元5-6世纪佛教艺术的最高成就,亦与印度阿旃陀石窟、阿富汗巴米扬石窟并称为世界三大石雕艺术宝库。

从景区服务中心,乘坐景区观光车,穿过莲花大道,来到景区的入口。

云冈石窟现存的山门为清代所建,位于寺院南北中轴线的最南端,坐落在二十一级石阶之高台上。

云冈石窟山门的建筑形式为砖石混建,硬山顶式,上覆蓝色琉璃瓦。山门上旧题曰“石佛古寺”,墙壁各嵌二字,左曰“薹頭”,右曰“念佛”。现左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3月)”碑,右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魏源或第25次全会通过的“世界遗产·云冈石窟”碑。

云冈石窟山门北侧为清顺治八年总督佟养量所修石佛寺,后世修葺。

现遗存有山门、天王殿、厢房、石狮及钟鼓楼。

穿过石佛寺,是一座四层木构楼阁,为清初顺治八年(1651)宣大总督佟养量主持修建的,因岩结构,蔚为壮观,被称为“云冈佛阁”或“石窟摩云”,是明代云中八景之一。这座楼阁在历史上曾经历多次修缮,最近的一次修缮是在2015年6月29日。

这对竖式设计的双子佛阁巍峨高耸,竣极堂皇,既亭亭玉立,又合璧庄重,体现了古代工匠对石窟寺殿宇的精准理解。是云冈石窟仅存的古代窟檐建筑,成为云冈石窟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具有独特的景观价值。阁内为一组双窟的第五窟和第六窟。

大佛洞(第五窟)开鑿于公元471-494年。洞窟为平面呈椭圆形、穹隆顶式的大像窟,洞窟东西最大宽度约22米,南北最大进深约17米,创云冈同类型洞窟的规模之最。《重修云岗大石佛阁碑记》立于西壁旁,为宣大总督佟养量所撰。

前室东西两壁绘有“护法诸天”形象,为清初重修佛阁时的作品。

窟门两壁上层各雕一簇株枝繁叶茂的圣树,二佛侧身树下对坐,神情安详;下层金刚力士头戴双翼羽冠,身穿甲胄,威风凛凛。

窟内北壁主尊坐佛高17.40米,是云冈的第一大佛。这尊云冈的最高佛像,从头到脚均敷泥施彩,面部与胸部贴金,螺发与长眉绀蓝。大衣两裾由双肩垂直落下,飘逸自然,裹腹裤腰中央对称皱褶,齐整美观。服装宽大合体,下垂感强,似以质地优良的丝绸布料做就,体现了高超的泥塑水平。

东西两壁的胁侍佛像高达8米。在主尊佛像背后开凿出宽阔的诵经道,为僧侣、香客提供了环绕礼拜的通道。

除此之外窟门拱两壁护法力士的上层,雕有禅定状二佛。二佛结跏趺坐于枝叶繁茂的无忧树下,凸显对称、肃穆之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南壁窟门与明窗间雕列龛两排,上排为八个圆拱龛,下排为八个盝形帷幕龛,龛内均置坐佛,齐整有序、威严肃穆。南壁上层东西两侧,各雕有高浮雕大象驮负须弥座五层瓦顶出檐佛塔,设计精巧、呼之欲出,是云冈石窟佛塔雕刻的精品,也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与印度佛教艺术相结合的典范。

西壁第五层北侧圆拱龛内,是一尊交脚著菩萨装的佛像,左手抚膝,作降魔印,右手伸展于右胸,作无畏印。佛像肉髻高耸,面相饱满方圆,身姿挺拔,上身交叉帔帛之两侧上翘于双臂,下身系长裙,跣脚坐狮子座上。菩萨装佛像,在云冈仅此一例,这是北魏当年盛行的弥勒信仰在云冈石窟中的一种新表现。

释迦佛洞为第六窟。由于需要搭架进行维护所以未开放。故以网络素材补充。

该窟为中心柱窟,亦名支提窟、塔庙窟,雕饰富丽,被誉为“云冈第一伟观”,是世界雕刻艺术史上的奇迹。

窟内中央方形塔柱分上下层,高15米。上层四面各镌一立佛二菩萨,四角镂雕大象承驮九级楼阁式方塔;下层四面开龛坐佛。窟内四壁上层环列立佛十一尊,华盖承悬,气宇轩昂。窟顶格状,格间可见骑乘孔雀、狮子、虎、长尾鸟等动物的多臂多首天神。

窟内现存反映释迦一生的佛传故事图30余幅,集中表现了佛主从诞生、成长、婚姻,到出家、弘法等一系列具有标志性纪念意义的场面。这些故事图雕刻,结构合理,手法简朴,为犍陀罗艺术东传的新创造,弥足珍贵。

第七窟,又称西来第一佛洞,开鑿于公元471-494年北魏鼎盛时期,与第八窟是云冈最早的双窟。

窟具前后室,主室平面呈横长方形。

窟内造像胡风汉韵,交相杂糅,东西文化在这里发生了最绚丽的撞击与交融。

北壁佛龛上层西侧为比丘树下参禅思惟菩萨佛像。

北壁上层大龛正中为交脚弥勒,两侧为倚坐佛像。

北壁佛龛下层为释迦、多宝二佛对坐讲经论法图,造像风化严重,依稀可辨佛像轮廓。云冈石窟中经常出现二佛并坐佛龛,自然也折射出冯太后和孝文帝二圣共理国政的事实。

南壁拱门上方的长方形帷幕龛内,并排雕刻两组高发髻相向合掌半跪的六位供养天人的造像,端静秀丽,风姿绰约,造型比例恰当,形象活泼生动,素有“云冈六美人”之誉,是西域造像融入东方元素的上乘之作。

窟顶摹仿木构建筑中的平棊藻井,图案内六格,每格以莲花为中心,环绕八身飞天。24对飞天围绕盛开的莲花飘然曼舞,姿态婆娑,形象俊美,飘逸绝伦,神情潇洒。传说飞天又名香音神,以能歌善舞著称,当佛讲经说法时,飞天在天空向凡界播洒四瑞花雨。

西侧佛龛,造型精美,不禁让人赞叹古代石雕艺术之精湛。

第八窟,又称佛籁洞,与第七窟开鑿于同一时期,即公元471-494年北魏鼎盛时期,与第八窟是云冈最早的双窟。

第八窟前室北壁上开明窗,下凿窟门,壁面风化严重。

窟门西侧雕骑乘孔雀的鸠魔罗天,五头六臂,颜若童子,踡发喜笑,手中或托举日月,或执弓箭,左下手当胸持斑鸠。具有濃鬱的异域风情。

东侧骑神牛的摩醯首罗天,三头八臂,面型浑圆,两侧小头戴尖顶帽,主壁一手叉腰,一手持谷穗,其余支臂或托日月,或执弓箭,或提如意。多首多臂天神像造型来源于古印度,原为婆罗门教神祗。该组雕像为云冈石窟所独有,反映了早期佛教杂密兼容的特征。

东璧顶部三角纹带下分六层。第一层为供养人行列,已风化无存。第二层忍冬纹带下列二龛。南龛为三角纹华盖龛,内雕坐佛,龛两侧雕群魔,现存十四躯,为降魔成道故事龛。北龛为盝形帷幕龛,内一佛二菩萨均见风化。两龛之间雕三层用柱一座,每层雕坐佛二躯,柱头雕蕉叶,中出化生童子。

第三层忍冬纹带下为二圆拱龛。南龛内雕坐佛,两侧雕捧钵供养天四躯,上部雕四飞天,中央雕连花。楣内雕供养天八躯。楣尾为二龙反顾。北龛与南龛略同,龛内顶部中央为博山炉,楣内为坐佛九躯。

第四层覆莲带下为二盝形帷幕龛。南龛内雕交脚佛坐于狮子座上,两侧各一胁侍菩萨,手提净瓶,楣内雕飞天四躯,楣外雕供养天二躯。北龛与南龛略同,龛内为坐佛。第五层覆莲纹带下为二圆拱龛,南龛内雕坐佛,两侧雕供养天十五躯,上部雕飞天二躯。楣内雕飞天八躯,供养天二躯,楣尾雕二龙回首,龛柱雕束帛座。北龛与南龛略同,楣内为坐佛十五躯。第六层为并列七佛,头间雕童子像。西壁布局与东壁略同。下部龛像风化严重

南壁顶部三角纹带下分为六层。第一层雕刻风化无存。第二层门拱两侧卷草纹带下各雕一束腰莲花柱。其侧各为一格状帷幕龛,龛内雕像风化无存。

第三层门拱两侧各雕一圆拱龛。东龛内雕坐佛,两侧雕供养天五躯,飞天四躯。楣内雕飞天四躯,楣外雕供养天四躯,楣尾为回首龙。西龛与东龛略同,楣内雕坐佛九躯。拱门与明窗之间为一长形帷幕龛,龛楣由十六方格组成,内雕莲花,龛内雕供养天六躯,其下方正中雕坐佛一躯,两侧雕供养天十躯,伎乐天四躯。

第四层明窗两侧各雕一华盖龛,东龛内雕坐佛,两侧各雕一菩萨,华盖两侧雕供养天五躯。西龛与东龛略同。第五层明窗两侧各雕一盝形帷幕龛。东龛内雕交脚菩萨坐于须弥座上,两侧各雕供养天四躯。飞天一躯。龛楣三格内各雕一飞天。西龛与东龛略同。第六层并列坐佛十四躯,头间雕童子像。

后室窟顶雕模仿木构建筑的平棋藻井,图案内六格,每格以莲花为中心,环绕八身飞天,围绕盛开的莲花飘然曼舞。

后室北壁顶部三角纹带雕刻之下有上、下两层大龛,

下龛为圆拱龛,高4米,龛内雕坐佛。

上龛为盝形帷幕龛,龛内中央为倚坐佛,两侧各有一交脚菩萨,最外两侧为思惟菩萨。

下层北侧有一拱门与第7窟相通。拱门两处的护法雕刻是外来文化交融的印记,南壁门侧现存的一组忍冬束腰双茎四团莲造型的雕刻就更突显出云冈石窟的独特性,超现实的艺术样式,是对云冈石窟开凿者的大胆艺术创造的折射。

(未完待续·云冈石窟之五华洞)

2024-04-11

感谢您的关注与观看!

0 阅读:2

牛爷大走四方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