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客社: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如果您满意于下面的图文,请让更多的人关注“鹭客社”
文 /林鸿东
后村去过多次,一些华侨建筑让人印象深刻,郭沫作宅便是其一。郭沫作宅建于1954年,其最大的特点便是,不只是后落盖成楼房子,前落两侧同样盖成楼房,这样的设计在翔安比较少见。
我走进郭沫作宅时,主人年迈,坐在门厅休息。听了我入内参观的来意,表示同意,表情平淡,显然,此宅平时访客较多,主人已习以为常。过几天,我的视频做出来时,有人转告郭茂楼先生的评语:“唯美主义”。
我到二楼阳台一行,从后落楼梯下来时,看到一个敞开的房间,里面似乎是个小展览室。在小房间里,我看到了一篇郭懋世、郭懋楼于2001年联名撰写的文章,名《“面线间”史话》,方知晓郭洙作宅底蕴极深。我知道后村自古就是戏窝子,只是没想到这郭沫作宅竟是戏窝子中的戏窝子,它是民国时期郭懋世创办的“面线间”竖曲馆遗址。1954年,郭洙作正是在“面线间”竖曲馆原址构筑了洙作楼。
在岁月的长河中,有些地方,尽管它们或许并不起眼,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默默地诉说着过往的故事。“面线间”便是这样一个地方。它不仅是制作面线的场所,更是南音艺术的摇篮,志士仁人的聚集地。今天,让我们根据《“面线间”史话》走进“面线间”,探寻其背后的历史与故事。
追溯至清朝,“面线间”曾是一所私塾学堂,它用《三字经》、《四书》、《五经》等国学经典启蒙童稚,培养人才。而后,“面线间”又化身为武术馆,供乡人强身习武,鼓锣岩主持和尚名斋师父曾在此地传授武艺。清朝末年,受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的影响,“面线间”更成为革命党人的聚集地。在外人面前,它还是制造面线的“面线间”。上世纪四十年代,郭懋世以主人身份翻修房屋开设竖曲馆,“面线间”成为南音艺术的摇篮。当时负责教授南管曲的是印尼归侨郭洙助,郭洙宗、郭懋眼负责教授“大吹”(唢呐),郭懋世负责抄曲本,辅导学徒背诵曲词,汪厝洙南曲师弟子懋添当小老师。当时,有来当学徒的,有来进修的,有来帮忙指导的。学曲的有:郭荣邦、郭宝鉴、郭神恭、郭汉河、郭懋恒、郭懋目、郭懋齐、郭水上、郭水阵、郭任国、郭金传、郭洙旋、郭懋潭、郭懋伦、郭南成、郭国忠等,参加进修者有郭懋对、郭懋笔等 ,南音老前辈郭福春经常帮忙指导。其中,郭懋笔、郭水上、郭荣邦擅长洞箫,郭荣邦住在金门后浦经常应南乐社聘请专任洞箫手。郭懋目、郭汉河专精琵琶、三弦、二弦。“面线间”竖曲馆成立后,唱遍后村社大小村庄,本地凡有新婚志庆,都要邀请唱曲。竖曲馆也出了不少人才,其中郭懋恒十岁就参加洪前“结锦棚”(南音大会唱);其中佼佼者有郭懋目、郭汉河、郭懋添;这里还学高甲戏曲中的折子戏;郭任国、郭懋目的小戏;郭懋钱的“拍胸舞”;郭懋楼、郭家顺、郭文章的《桃花搭渡》。
由于种种原因,“面线间”竖曲馆也曾曲终人散。隔了半世纪的九十年代,创办人郭懋世从台湾回乡复馆。先是按照南音人习俗,召集昔日曲友,于农历2月12日和8月12日春秋二季举行祭孟郎君南音始祖仪式,由郭懋添主持祭拜先师郭洙助。其次,郭懋世、郭汉河两兄弟专程往石狮市采购琵琶、洞萧、三弦、二弦等乐器。最后,由郭汉河、郭懋目、郭水上为召集人,聘请南音师文章、火炎教授南音。当时,洙南仙的门生洞萧手郭水驾是客串指导的常客。汪厝南音世家传人郭懋镇也以此作为训练基地,多次率领演唱团参加厦门、同安等地南音比赛,并应邀赴陈版村谢神庙会和上头宫、鼓锣岩等庙会演唱。
《“面线间”史话》还点到了新一代的南音传承者:阿云、梅英、书、环、大惠、小惠、幼代、茹仔、银花、速子和梅仔等人,她们是郭懋添、郭懋对的门生。此外,此南音馆在2001年10月参加厦门市第六届南音唱腔比赛,荣获团体优秀组织奖;青年组郭秀云琵琶自弹自唱《恨冤家》,荣获二等奖,苏秀梅唱《因送哥嫂》曾得三等奖。
怪不得天井两侧有“南音绕梁”、“箫声飞韵”之类的字眼,怪不得楼上有琵琶。如此精彩的南音往事,如何能湮灭无闻?我要帮郭洙作宅把“面线间”竖曲馆的故事讲出来。至于郭洙作先生的故事,请听下回分解吧!
LOOKERS 鹭客社 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本篇图文均为原创,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欢迎转发、群发给你的朋友,欢迎分享到朋友圈。但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撰写论文等任何使用。如需转载,请通过公众号后台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