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km/h撞石墩车毁人亡",小米SU7首起重大事故引爆全网。事故视频铺天盖地时,网友发现蹊跷:家属称但截至 4 月 2 日未获官方慰问,而交警通报车速远超车主数据。当《新京报》等官媒证实"碰撞瞬间车速132km/h"时,舆论骤然转向——这场悲剧究竟是车辆缺陷,还是人为超速?
油车时代,事故处理流程清晰:交警定责、保险理赔、厂商隐身幕后。而今新能源车碰撞必上热搜,车企被迫站上审判台。这种转变背后,是公众对智能汽车安全边界的迷茫——当科技赋予车辆更多"主动权",车企是否该为所有事故兜底?小米保持缄默,或许正等待权威机构揭开真相。
作为跨界造车的"优等生",小米汽车承载着科技转型的战略野心。雷军曾晒出SU7通过50km/h侧面碰撞测试的证书,但现实远比实验室残酷。事故调查未明前,官方若贸然表态,既可能干扰司法鉴定,又易陷入舆论漩涡。这种克制,究竟是科技企业的严谨,还是资本的无情?
网友观点激烈碰撞:
"车企装死是心虚?"派:"特斯拉出事先甩数据,小米连面都不露?"(@科技观察者)
"别让车企背锅"派:"超速132km/h撞向水泥桩,油车也得散架!"(@老司机说车)
"要真相不要站队"派:"等交警报告再骂!当年蔚来撞石墩反转打脸多少人?"(@理性吃瓜)
更深层焦虑浮出水面:当电车搭载激光雷达、智能驾驶系统,事故责任如何切割?有网友犀利发问:"车企宣传时把智能驾驶吹成老司机,出事了就说是辅助功能,这算不算虚假宣传?"(@维权先锋)
事故终会水落石出,但这场争论揭示的,是智能时代人与机器的信任危机。当车辆从"钢铁工具"变成"智能伙伴",我们是否准备好与之共担风险?答案,或许藏在每位驾驶者踩下电门时的敬畏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