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文阅读前,为了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可以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19年,美国一家航空公司用年薪1000万、绿卡以及顶级科研资源等条件,试图让我国技校生洪家光加入他们的技术团队。
但面对这诱人的未来,洪家光不仅毫不动心,甚至拒绝得干脆利落。
他选择继续坚守在国内车间里,带领团队攻克核心技术。
而他也成功在高精尖领域,取得了让美国也为之震动的突破,成为了中国制造的顶梁柱。
那么,是什么力量让他在诱惑面前毫不动摇?他又为我国做出了怎样的贡献呢?
贫寒出身1979年,洪家光出生在辽宁沈阳。
由于父母忙于生计,洪家光从小便学会了照顾自己。
且尽管家里穷得要靠母亲捡垃圾补贴生活,但父亲总告诉他,只要有志气,就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这番话像种子一般埋在洪家光心里,让他对未来充满了渴望。
在学校,洪家光并不显眼,他的语文和英语成绩常常拖后腿,但物理课上,他总能迅速抓住知识的要点,甚至总考第一。
老师们也留意到这个孩子的偏科,特意关心过他学习方法的问题。
但洪家光却觉得,只要是和机械有关的事情,他就会特别专注;而那些枯燥的文科知识,他总难提起兴趣。
高中毕业后,成绩不佳的洪家光只能选择读技校。
在技校里,他接触到了自己真正热爱的领域——数控技术。
入校后,他专心钻研,如饥似渴的学习着课程上的内容。
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努力不仅是为了谋生,更是要用这门技艺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技校三年,学校里的车床和铣床成了他最喜欢的地方,每一次上课操作机器,他都全身心投入,仿佛任何事情都干扰不了他。
同学们偶尔取笑他“傻劲儿足”,甚至有人不理解他为什么如此执着。
但洪家光自己清楚,在这些复杂的机件和钢铁的碰撞声中,他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1998年,他的努力得到了老师们的认可和肯定,学校特意为他颁发了荣誉证书。
这份荣誉并不轻易授予,但洪家光没有在意称赞,他只是更加坚定了一个想法。
无论生活有多难,他都要用自己的双手把这份技艺磨练得更加精湛。
职场初步历练带着技校的荣誉和满腔的干劲,洪家光进入了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厂。
那是一座几十年前建成的工厂,厂房墙壁不再完整,也随处可见生锈的设备和沉重的旧机床。
虽然环境艰苦,但洪家光满怀期待,希望能亲手参与到那些让飞机翱翔天空的发动机部件制造中。
但现实并未如他所愿,迎接他的是枯燥且重复的操作:站在流水线上,按照固定步骤一遍遍地打磨零件。
每天,洪家光就像机器一样重复着数千次相同的动作,不少新来的工友很快便感到厌倦。
但洪家光却选择咬牙坚持,他意识到,这些工作虽然看似机械,却在每一细微之处都对精度有着严格的要求,稍有偏差就会直接影响零件的合格率。
之后,洪家光知道了全国劳动模范孟宪新后,决定去求师。
但孟师傅没有直接答应,而是告诉他一番话:“小洪,我们这行里,看的是心,做好一件事不难,难的是几十年如一日把它做到极致。”
这番话让洪家光恍然明白,或许自己总想着进步,却从未沉下心来专注于手头的工作。
自此以后,他不再抱怨枯燥,而是专注于每一个细节。
他细心地观察每道工序,逐渐发现工厂的每个角落都隐藏着一种“默契”的秩序。
洪家光的改变逐渐得到了孟师傅的认可,决定亲自指导他。
从如何控制车床的转速,到如何把控材料的细微差别,都事无巨细地倾囊相授。
洪家光因此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锻炼,每一件小事都做得一丝不苟,追求着老孟口中的“极致”。
在这个过程中,他逐渐掌握了车床的每个细节和奥秘。
别的工友完成一天的工时便会下班,而洪家光却常常在夜幕降临后依旧坚守岗位,专注地打磨零件,以求达到精确无误。
逆境中崛起几年如一日的高强度工作,早已让洪家光在车间里成为一位小有名气的“拼命三郎”。
但持续的疲劳也开始侵蚀着他的身体。
一次搬运沉重零件时,洪家光突然眼前一黑,手一滑,锋利的金属件砸在了他的手上。
血瞬间染红了袖口,他却没有多言,只是简单处理了一下便忍痛继续工作,直到下班回家才被家人发现伤情。
到医院检查后,他的手已经粉碎性骨折。
医生建议休息数月,洪家光却不愿让工作落下,仅仅几天后便带着缠满绷带的手回到了车间,以单手继续操作机器。
2002年春节刚过,工厂接到一项紧急任务——要赶制一批飞机发动机核心零件的加工工具“金刚石滚轮”。
这个零件的加工要求极高,容不得丝毫差错。
每个尺寸误差必须精确到一定数据之内,否则整个滚轮都会报废,甚至可能影响后续数以万计的发动机叶片。
工厂原本有位老师傅专门负责这项工艺,但偏巧此时他因病住院,任务被迫中断,厂里一时陷入了困境。
厂领导一筹莫展,急得日夜加班调度。
洪家光看着愁容满面的同事们,心中燃起了决心:如果没有人能接下这项任务,那他自己就试试!
于是,他主动找到厂领导,表达了愿意承担任务的决心。
领导起初心存疑虑,毕竟洪家光对这个工艺并不熟悉,何况他还带伤工作。
可洪家光态度坚决,向领导立下“军令状”,说无论付出多少努力,一定会将任务完成。
接下任务后,洪家光便开始了不分昼夜的研究。
他翻阅了大量技术资料,将每一步工序都详细拆解,试图以最严格的标准做到完美。
可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比他想象的更大。
第一批滚轮加工完成后,他满怀期待地去检测,却发现每一个零件都未达到合格标准。
这次失败重创了他的信心,但他心里知道,自己已经立下了承诺,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轻言放弃。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洪家光坚持早出晚归,每天至少工作十四小时。
他独自一人留在空旷的车间里反复练习,细致到每一微米的调整和控制。
每次调整失败后,他便快速记录下来并进行改进,日复一日地埋头钻研。
饿得受不了时,他就从兜里掏出干饼啃几口,甚至来不及坐下休息。
在那些连轴转的日子里,他不仅要承受体力的极限,更要忍受心中的焦虑和对未知的恐惧,但这丝毫没有削弱他的意志。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经过十几天的不懈努力后,洪家光终于找到了优化加工的方法,第一次生产出了合格的滚轮。
工厂里的技工们得知后纷纷赶来围观,看着那一枚光滑完美的滚轮,大家忍不住鼓掌庆贺。
正是这次的努力让洪家光备受重视,也让他对工艺有了更深的理解。
此后,他的事业之路越走越宽,不仅获得了厂里的认可,还逐渐在航空发动机制造的技术领域站稳脚跟。
再后来,他凭借这份执着和技能,屡次承担工厂的高难度项目,在技术层面不断挑战自己。
拒绝美国天价邀约随着洪家光技术上的不断突破,他在工厂的地位日渐提升,名声逐渐传开。
工厂内外,他被誉为航空发动机制造的“技术大师”,一项又一项难题在他的手中化解。
尤其是在高精度零件的加工上,几乎没有他不能攻克的难题。
与此同时,洪家光的这份才华和毅力,渐渐引起了国外业内的关注。
2019年,一封来自美国的邀请信悄然递到了洪家光手中。
信中的内容出人意料:美国一家航空巨头向他开出了年薪1000万的天价邀请,甚至附上了绿卡申请的承诺。
这份来自国外的“橄榄枝”无疑具有巨大吸引力。
高薪、绿卡、丰厚的福利待遇,甚至是随时可以带上家人移民的保证,这些条件足以打动任何一位行业中的佼佼者。
美国公司甚至派出代表,亲自来到洪家光所在的工厂,试图当面劝说他。
但面对这些条件,洪家光的回应却异常坚定——他拒绝了。
他毫不犹豫地告诉对方:“哪怕是一个亿,我也不会离开自己的国家。”
在他看来,自己所有的努力与成就都离不开这个国家,是祖国的工厂、老师傅们的耐心教导,成就了今天的自己。
他无意放弃自己的信仰和责任。
洪家光的这番话让在场的美国代表愣住了,他们显然没有想到,在绝大多数人看来无比优渥的条件,竟然被这位技工如此果断地回绝。
代表不死心,又几次尝试说服他,但洪家光始终面带微笑,始终只回答一个字:“不。”
美国方面无奈,只得带着惋惜的表情离开。
就在美国离去不久后,洪家光便用他的行动作出了更大的回应。
他带领自己的团队再度投入到一项复杂的技术攻关中,最终成功研发出一种全新的加工工艺。
这项工艺不仅打破了外国对关键零件的技术封锁,还大大提升了我国航空发动机的加工效率与精度。
这项成就,不仅让中国的航空制造业迈上了新台阶,也让那些曾试图高薪挖走他的外国公司倍感震惊。
几年后,洪家光被授予了“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成为了行业中顶尖的标杆性人物。
即便如此,他依然保持着朴实无华的工作态度,每天早早地来到厂房,穿着那件被工友戏称为“第二层皮肤”的工作服,默默在车间里忙碌着。
在他看来,荣誉并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
正是这样一位“大国工匠”,用他的执着、信仰和不懈努力,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工匠的风采。
结语洪家光的选择,是一位普通技工对祖国的深情告白。
他用自己的坚守告诉世人,匠心不仅是对技艺的追求,更是对信念的执着。
面对诱人的高薪和绿卡,他选择留在车间,为祖国的航空制造贡献才智,突破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
他的故事激励着每一个中国工匠,也昭示着中国制造的崛起之路:从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中不断攀登。
洪家光的传奇并未止步,他和千千万万的工匠们,将继续书写中国制造的辉煌篇章。
信息来源:东北新闻网 2023年6月28日 关于《洪家光:精益求精的普通车工 终成“大国工匠”》的报道
中国青年网 2022年9月29日 关于《洪家光:以心“铸心”的大国工匠》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