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带兵的水平,真像陈寿说的“不在行”吗?这评价中肯吗?

叨客文史吖 2025-02-07 11:12:06

都知道,三国是个英雄辈出的乱世,蜀汉丞相诸葛亮绝对是响当当的人物。刘备能打下三分天下的局面,诸葛亮那可是功不可没。不管是在当时,还是在后世,诸葛亮的地位都高得很,在一些文学作品里,甚至被神化了。

咱了解三国,很多时候都是靠着《三国志》。陈寿在这书里说诸葛亮领兵能力“非其所长”后,可是一下可就炸开了锅,后世对此说法那是议论纷纷,这评价到底恰不恰当呢?

陈寿写《三国志》是在诸葛亮逝世四十多年后的事了。在书里,陈寿对诸葛亮的政治能力、为人品格还有外交才能,那都是一顿猛夸。可一说到军事才能,就用了“应变将略,非其所长”这八个字。陈寿觉得诸葛亮连年北伐,每次都兴师动众的,可一次都没成功过。

就因为这话,后世好多人都不乐意了。唐朝名相房玄龄就为诸葛亮打抱不平,还直言陈寿“索米立传”。为啥这么说呢?原来还有个轶事,据说陈寿他爹被诸葛亮责罚过。按后世的想法,这不是妥妥的有私怨嘛,那陈寿给诸葛亮写传的时候,肯定就带了个人情绪。

不过呢,陈寿他爹被责罚这事,全靠口口相传,根本没史料能证明,真实性存疑。要是真有私怨,陈寿也不至于在其他方面都夸诸葛亮,就单单揪着军事能力说事儿。而且啊,陈寿生活在晋朝,写史书得考虑政治因素。要是大肆夸赞诸葛亮,万一被有心人告状,那可是要治罪的。还有一点,史官大多是文臣,在军事理解和指挥能力上和武将肯定不一样。陈寿虽然有才,可在军事上没啥成就,所以他这评价可能也有不足的地方。

咱再看看诸葛亮北伐时那些有争议的决定。就说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好多人不明白为啥诸葛亮不用。大家都知道,诸葛亮考虑事儿向来求稳,在他眼里,子午谷奇谋太冒险了,不愿意尝试。魏延的计谋得在理想状态下才能成功,可这中间变数太多了。谁能保证夏侯楙就一定胆小怕死直接投降?就算大军顺利到了长安城下,接下来咋整?长安可是曹魏的重要城市,人家肯定拼死守住,魏延那点兵能不能扛得住?就算占了长安,又能不能守得住?蜀汉本来就是三国里实力最弱、兵力最少的,哪有底气去赌这一把啊。

还有街亭之战,诸葛亮为啥派毫无实战经验的马谡去守呢?这也是大家一直疑惑的。当时街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好多人觉得应该让魏延去。但当时的局势可能是魏延根本不在诸葛亮身边,他有更重要的任务。曹魏有三郡已经投降,就剩下陇西还在抵抗,魏延很可能在攻打陇西,脱不开身。诸葛亮重用马谡,也是想给他个建功立业的机会,毕竟诸葛亮很看重马谡,想给刘禅培养人才。可惜啊,战场上光有能力不行,还得有战功。街亭失守后,诸葛亮为啥不拼一下夺回街亭,而是直接退兵呢?因为蜀汉当时采用的是多线进攻策略,分散曹魏注意力,不是只盯着街亭这一个地方。而且蜀汉兵力有限,再去夺回街亭,得不偿失,诸葛亮也没那么多兵可以投入了。所以说,第一次北伐失败不能全怪诸葛亮指挥。

第一次北伐失败后,诸葛亮又接着进行了第二次、第三次北伐。这又有人不理解了,蜀汉实力摆在那,为啥不让国家休养生息,非要北伐呢?其实这是诸葛亮“以攻为守”的思想。曹魏是三国里战斗力最强的,肯定想统一,蜀汉就是它的绊脚石,迟早会打过来。与其被动挨打,不如主动进攻,说不定还有一线生机,这在诸葛亮的《后出师表》里也有体现。可惜曹魏也明白蜀汉的想法,直接避战,活生生把诸葛亮拖垮了。

诸葛亮北伐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当时的局势对蜀汉不利,虽说东吴和蜀汉在刘备死后重新联盟,可曹魏也有应对办法,面对蜀汉进攻,一直避而不攻。而且诸葛亮北伐多次因为粮草问题不得不撤退,还经常分兵作战,本来兵力就少,这一分就更不够用了。再说蜀汉内部,国力和兵力都比不上曹魏,甚至连东吴都不如。后期人才匮乏,断层严重,这也是为啥诸葛亮想让马谡在战场上锻炼的原因之一,他太想给刘禅培养人才了。

历史上,诸葛亮早早离世真是一大遗憾。好多人都幻想,要是诸葛亮还活着,能不能完成刘备一直没实现的大业。诸葛亮能力是没得说,可成事不光得看自身本事,还得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杜甫都在诗里感慨诸葛亮时运不好。要说这局势啊,确实是导致诸葛亮和蜀汉失败的重要因素。大家说说,要是没有这些不利因素,诸葛亮的北伐能不能成功呢?他的统兵能力到底该怎么评价才合适呢?

0 阅读:23
叨客文史吖

叨客文史吖

文史叨客,解锁历史密码,揭示被遗忘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