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一保姆照顾雇主全家44年

远明读书 2024-10-10 09:38:25

2016年,成都一小区内,中年妇女刘建鸣正推着轮椅上的高玉清漫步。

刘建鸣停下脚步,望向一旁的草丛,轻声对高玉清说:

“高姨,还记得吗?儿时您常摘棉花草给我们做馍馍,我这就去采些来,再做给您尝尝。”

高玉清坐在轮椅上,笑容温暖地点了点头。

这一幕温馨场景,引得路人纷纷投来赞许的目光,有人赞叹:

“大姐,您对母亲真是无微不至啊。”

刘建鸣闻言微怔,这样的误会早已不是首次,她温婉回应:

“是啊,小时候母亲疼我,如今我照顾她也是应当。”

然而,不为人知的是,高玉清与刘建鸣之间并无血脉相连,高玉清实则是刘家多年的保姆。

为何她会在此度过数十载春秋,直至晚年仍由刘家照料?这背后,隐藏着一段超越血缘的情感故事。

01不要叫我太太,我们是同志 / subtitle

回溯至1954年,新津县县长刘致台之妻许曼云初怀身孕,面对即将到来的新生命,既满怀期待又略显无措。

彼时,双方父母远居乡间,难以近身相助。

恰在此时,许曼云在一次探访同事产子的过程中,邂逅了高玉清。

高玉清正细心照料那位产妇,她的勤快与热情给许曼云留下了深刻印象。她不仅手脚麻利,待人接物更是周到,让许曼云心生好感。

高玉清不仅以其勤劳与善良赢得了许曼云的信任,更在日后成为了刘家不可或缺的一员。

她不仅是保姆,更是家人,与刘家共同经历了岁月的风雨,编织出一段段超越血缘的温情记忆。

而“不要叫我太太,我们是同志,是平等的”这句话,更是她们之间深厚情谊的见证,彰显了那个时代特有的平等与尊重。

思绪忽至,画面转至许曼云娓娓道来的时光片段——她与高玉清的结缘。

“曼云姐,瞧您手脚勤快,心地又善,将来我若有了孩子,能否请您随我同行?”

许曼云诚挚地向高玉清发出邀约,分享着自己初尝母职的无措与期盼。

高玉清,面善语温,同样怀揣一颗善心,闻言便爽快应允,无丝毫犹豫。

随后,曼云轻启朱唇,道出另一层忧虑:

“我即将远赴郫县,您愿否同行?”

高玉清笑答如春风:

“孤身一人,四海为家,有何不可?”

于是,高玉清的命运之轮缓缓转动,将她带入了刘家,开启了数十载的深厚情缘。

生于1919年的她,深受旧俗浸染,即便新中国已立,内心深处仍自视为仆从。

面对县长刘致台与干部夫人许曼云,她更是毕恭毕敬,家务琐事皆尽心竭力,力求在刘家找到自己的位置。

刘致台,铁血军人转型县长;许曼云,则是兼具传统与现代之美的女性典范。

面对高玉清的谦卑,许曼云主动拉近距离,温柔相劝:

“高姐,新时代了,莫再称我为太太,我们是并肩作战的伙伴!”

她强调雇佣关系的平等,工资相付,彼此尊重,无有贵贱之分。

许曼云的言行,如同春风化雨,渐渐融化了高玉清心中的隔阂与不安。

02兢兢业业,撑起刘家一片天 / subtitle

在刘家,高玉清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温暖与认同。

而刘致台与许曼云,这对革命伴侣,虽已步入家庭,却将革命精神延续至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两人携手,以坚韧不拔之志,不仅在外守护一方安宁,更在内持家有道,让刘家成为了爱与责任的港湾。

刘曼云,出身于书香世家,自幼沉浸在书海之中,家务之事对她而言如同天书。

成年后,她投身革命,更无暇顾及日常琐事,家中常显杂乱无章。

直至高玉清踏入刘家门槛,家中景象焕然一新,整洁有序,焕发温馨气息。

许曼云产后,高玉清成了她的坚实后盾,无微不至地照料月子,从换尿布到哄睡婴儿,从烹饪三餐到洗衣打扫,无一不亲力亲为。

更甚者,她还传授许曼云育儿之道,增进亲子间的情感纽带,使得许曼云对她愈发依赖,不仅将家务全权交托,连大部分薪资也交由她管理,以支撑家用。

随着时光流转,许曼云夫妇又添四子,家中人口增至七口,高玉清自然而然地扛起了照顾全家的重任。

十年岁月,她默默奉献,无怨无悔,以坚韧不拔的精神维系着这个大家庭的运转。

高玉清对刘家孩子的关爱细致入微,孩子们亦对她满心欢喜。

尤其是许曼云的三女刘建鸣,每当家中分发糯米粉时,便是她最期待的日子,因为高娘能用这有限的食材,变魔术般做出美味的馍馍。

她会亲自采摘棉花草,精心处理后与糯米粉融合,细心揉捏成团,再以小火慢煎,那份独特的香气与滋味,成为了刘建鸣童年中最温馨的记忆之一。

在生活的点滴中,她不仅无微不至地照料着孩子们的日常生活,更以严格的态度引导他们成长。

刘致台与许曼云夫妇,对她的深厚信任与视如家人的态度,让高玉清深感责任重大,誓要将良好的品德传授给刘家子女。

尽管学识有限,高玉清却以行动诠释着传统美德的精髓,成为孩子们无声的导师。

03独守五个孩子和一个家 / subtitle

一次,小五因顽皮摘取他人果实而受罚,高玉清的严厉教育让他泪眼婆娑地找许曼云求援。

不料,换来的却是母亲的责备,强调高玉清如同半个母亲,管教有理。

日复一日,高玉清那勤劳、纯朴、善良且坚韧的性格,悄然间在刘家孩子的心中生根发芽。

然而,好景不长,1966年的那场社会动荡如同狂风骤雨般席卷刘家,刘致台与许曼云不幸被卷入审查的风暴中,仓促间被带离,留下了一群无助的孩子。

面对家庭的突变,许曼云内心充满了忧虑与不舍,她既希望高玉清能继续照顾孩子,又担心这会给她带来沉重的负担。

但高玉清望着孩子们那双充满恐惧与迷茫的眼睛,心中便再无退意。

年仅四十有余的她,毅然决然地承担起了这份责任,誓要与刘家共度难关,守护这个风雨飘摇中的家。

她的心中,刘家五子与许曼云夫妇的深情厚谊重于泰山。

她难忘那份被视若平辈的尊重与温暖,是他们筑就了她的避风港,并慷慨给予不菲的酬劳。

正值刘家风雨飘摇之际,她誓与刘家共渡难关,向许曼云夫妇许下承诺,誓守家园,无论前路多舛,皆将携手前行。

刘致台与许曼云因此心安,毅然直面未来的挑战。

夫妇二人远行后,刘家生活陷入困境。

薪资冻结,不仅高玉清的收入无着,全家更是依赖微薄积蓄度日。

面对众多嗷嗷待哺之口,高玉清不辞辛劳,于凌晨时分奔赴屠宰场,搜罗肉骨碎料与内脏,虽非佳肴,却也是难得之荤腥。

此外,她还穿梭山林,采集野菜菌菇,历经坎坷,险些跌落山崖,只为让孩子们餐桌添上一抹绿意与营养。

生活重压之下,高玉清忍痛割爱,变卖了母亲遗赠、陪伴自己多年的玉镯,以解燃眉之急。

年幼的刘建鸣不解其中深意,只觉高娘手腕上的清脆声响不再,殊不知,那玉镯已化作他们温饱的源泉,高玉清以舍弃个人情感为代价,成为了他们最坚实的依靠。

在这动荡不安的时代,高玉清犹如一棵参天大树,张开宽广的臂膀,为无助的孩子们撑起一片天,用尽全力保护他们免受风雨侵袭。

命运终有转机,许曼云夫妇历经数年磨难,终得昭雪,重返故土。

归家之时,映入眼帘的是依旧井然有序、温馨如初的居所,以及茁壮成长的孩子们,他们脸上洋溢着无忧无虑的笑容,这一幕让夫妇俩激动得热泪盈眶。

那些年,他们承受了戴高帽、游街示众、农场劳改的艰辛,生活简陋至极,尊严尽失,但心中那份回家的信念如同灯塔,指引他们熬过黑暗。

尤为幸运的是,高玉清如同生命中的贵人,在关键时刻伸出援手,让他们的归途虽险却终得平安。

然而,这段经历给许曼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阴影,她变得敏感脆弱,外界的闲言碎语常让她夜不能寐,甚至萌生轻生之念。

高玉清,这位坚强的女性,以长姐之姿,严厉而温柔地唤醒了许曼云,引领她重拾生活的勇气。

04反哺之情,照顾终老 / subtitle

岁月流转,刘家日益兴旺,儿孙满堂,高玉清也自然而然地融入了这个大家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员。

她虽命运多舛,早年丧亲,中年丧夫,更遭子女早逝之痛,被家族遗弃,但刘家给予了她前所未有的温暖与依靠。

1998年,刘致台离世,高玉清与许曼云更是相依为命,情同姐妹,共度晚年。

时光荏苒,至2007年,高玉清已至耄耋之年,一场突如其来的脑溢血让她生命垂危。

刘家上下心急如焚,五个子女不顾一切,纷纷放下手头事务,齐聚医院,誓要守护这位“家人”。

刘建鸣更是力排众议,坚持让高玉清留在家中,享受家人的陪伴与照顾,而非送往养老院,这份深情厚谊,超越了血缘,温暖了人心。

在平凡的日子里,刘建鸣毅然承担起了一项非凡的任务——亲手照料一位半身不遂的长者。

这不仅仅是简单的送餐喂药,更涵盖了日常的清洁护理、身体按摩,每一项都考验着她的耐心与体力,对年逾五旬的她而言,无疑是一场艰巨的考验。

然而,她从未有过半句怨言,只因心中铭记着儿时高娘无私的养育之恩,如今正是她以实际行动回馈的时刻。

正当生活趋于平稳,又一场变故悄然降临——80岁的许曼云因病需人照料。

面对家中子女的远行与现实的压力,许曼云选择了自我牺牲,主动前往疗养院,只为减轻女儿刘建鸣的重担,同时确保高玉清得到更周全的照顾。

高玉清,这位为刘家默默奉献了一生的老人,早已成为刘家不可或缺的一份子,她的晚年,自然也得到了刘家上下无微不至的关怀,如同对待亲生母亲一般。

奇迹般地,在高建鸣的精心照料下,高玉清的身体状况逐渐改善,甚至重新迈开了步伐,精神状态也焕发了新生。

岁月流转至2016年,97岁高龄的高玉清,依旧被呵护得如同春日暖阳下的花朵,整洁、健康、神采奕奕。

每当佳节,刘家满门欢聚,高玉清总是被簇拥在中心,她的笑容与幸福,是刘家最宝贵的财富,也是对她几十年付出的最好回馈。

这幅温馨的全家福,定格了高玉清在刘家心中的地位,她不仅是家族的长者,更是连接每一代人的情感纽带。

在人间,真挚的情感超越了血缘的界限。

高玉清的无私奉献,换来了刘家的深情厚谊,证明了相互扶持、心怀感恩才是人间最动人的风景。

0 阅读:0

远明读书

简介:每日分享优质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