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吃健康水果也成了“奢望”,一不小心就可能掉进“网红水果”的陷阱!
前不久,央视就曾揭秘了一系列的水果骗局,普通的水果经过一番包装,就能变成价格昂贵的“网红水果”。
原本是只想吃一些好水果,最后却都成了智商税,那么究竟是什么方法,能让这些水果改头换面,价格翻几倍?
藏乌梨
据商家宣传,这是产自西藏高原的独特水果,富含硒元素,甚至具有抗癌的特殊功效,精美的礼盒包装,印有雪山和经幡图案,营造出一种神秘氛围,一盒九个的“藏乌梨”定价高达95元,春节期间价格更是涨到195元。
然而,事实真相是,“藏乌梨”只是普通的梨子,经过高温处理,导致表皮氧化变黑,和东北的冻梨有异曲同工之妙,它并非来自西藏高原的珍稀品种,也没有什么特殊的营养价值和抗癌效果。
这种梨经过加热,并没有变得更好,反而损失了原本的营养价值,目前世界上不存在天然的黑皮梨品种,梨的“黑色外套”实际上是商家为了掩盖其贪婪本性和利用消费者的不了解而为之。
原本按重量售卖的普通梨,经过包装和宣传,变成了价格高昂的“稀有品种”,这背后的利润空间非常巨大。
金西梅
大家出去旅游,在一些景点内,市场可以看到金西梅的身影,小巧玲珑、晶莹剔透,不少商家都把它包装成“天然水果”,然后标高价售卖。
然而,大家不知道的事,在它漂亮的外表下,藏着化学添加剂的“秘密”,所谓的金西梅,实际上是用便宜的小桃子,通过糖精、色素和防腐剂泡制出来的,它不仅失去了水果原本的营养价值,长期食用还可能危害身体健康,
这种金西梅吃起来像腌制过的橄榄或水果干,几乎没有水果本身的自然味道,只有浓重的糖精和香精味道。
原本,这些小个头、外观不佳的金西梅可能面临被淘汰的命运,但现在却被商家利用,成为他们赚取利润的手段。
辣椒芒
商家将小小的辣椒芒吹捧为芒果中的精品,强调它汁水丰富、口感特别,细小的果核,甚至细如牙签,也被商家当作卖点宣传。
然而,辣椒芒的“苗条”身材并非天生优势,实则是生长不良的表现,它是贵妃芒树上的畸形果,因为缺乏充足的光照等因素,导致果实个头矮小,果核也因此变得细小,这说明辣椒芒并非优质品种,而是发育不健全的结果。
商家抓住“辣椒芒”稀有的特点,故意抬高价格,让想减肥的消费者花大价钱购买,原本没人要的普通芒果,现在却论个卖,这都归功于商家的成功炒作。
金沙果
丽江夜市里,一种叫做“金沙果”的水果很受欢迎,它的外表圆溜溜的,很像椰子,店家说它比普通椰子更有营养,是丽江的特色水果。
但实际上,所谓的“金沙果”只是去了外壳、打了蜡的普通椰子而已,商家会把椰子的外层纤维剥掉,只留下硬壳,然后打蜡抛光,甚至涂上油漆,让椰子看起来更高级,以此吸引顾客。这其实是一种常见的商业手段。
它换了新包装,身价跟着水涨船高,价格贵了好几倍,这种换汤不换药的做法,实际上是在欺骗消费者,更可怕的是,这种做法还可能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一些不了解情况的游客,因为好奇想试试鲜,就买了这种所谓的“金沙果”,结果品尝之后才发现,这种“金沙果”其实就是普通的椰子,根本没有任何特别之处,但价格却贵上许多,完完全全的智商税。
野生猕猴桃
某些景区里,总有人卖“野生猕猴桃”,他们会告诉你这些猕猴桃来自深山,绝对天然,营养特别丰富。
但其实,这些所谓的“野生猕猴桃”大部分都是种植园里不要的,因为长得不好,个头又小,就被低价卖掉了,然后被商家包装成“珍稀水果”,专门卖给那些喜欢“野生”、“天然”的游客,借此抬高价格。
这就是商家利用人们的心理来赚钱,本质上是以次充好,坑害消费者,真正的野生猕猴桃因为产量少且采摘不易,所以价格通常比较贵。但景区里卖的所谓“野生猕猴桃”,价格却很便宜,这让人不得不怀疑它的真实性。
消费者如果花高价买了这种“野生猕猴桃”,反而可能买到农药残留超标的劣质产品,不仅花了冤枉钱,还可能危害健康,实在是不划算。
嘉果宝
嘉宝果又称“树葡萄”,味道好且营养丰富,因此很受欢迎,但是,现在市场上出现了很多假货,有些商家会把普通的葡萄去掉梗,然后进行抛光和打蜡处理,他们将这些葡萄一颗颗地单独包装起来,冒充高级水果“嘉宝果”来卖,价格也因此抬高。
真正的嘉宝果生长速度慢,结果数量不多,因此价格通常比较贵,消费者花了大价钱,却买到了普通葡萄,甚至可能因为葡萄上的蜡影响健康。
那些冒充嘉宝果的产品,即使卖得不便宜,它们的质量与真正的嘉宝果相比,还是差很多,简单来说,花高价买到的可能不是真货,品质跟真正的嘉宝果根本没法比,让人觉得不划算。
水果骗局
水果销售的套路其实都差不多,仔细看看就能发现,商家常用炒作概念的方式,人为制造稀缺感,给水果贴上各种“神奇”的标签来吸引眼球。
他们还会对水果进行精美包装,用漂亮的礼盒和诱人的外观来吸引顾客。销售场所也很有讲究,比如景区、夜市这类信息不透明的地方,专门利用大家的好奇心,以便轻松赚取高价。
有些商家还会故意营造缺货的假象,用“饥饿营销”的手段刺激大家赶紧购买,“水果西兰花”、“爆炸桃”等,其实都属于类似的营销手段,商家把常见的西兰花切成小块,美其名曰“水果西兰花”,宣称富含膳食纤维,吸引顾客购买。
还有一些商家,会将表皮裂开的冬桃包装成所谓的“爆炸桃”,赋予其特殊的概念,以此提高产品的售价,原本普通的冬桃价格也因此翻了好几倍。这样的营销方式,本质上就是利用消费者对新奇特产品的追求心理来增加利润。
这些水果领域的“坑”,不光让大家花了冤枉钱,更糟糕的是,它们搅乱了市场,让人们对水果的品质和商家信誉都产生了怀疑。
那么,面对层出不穷的水果猫腻,普通消费者应该购买时,一定要擦亮眼睛,多留个心眼,才能尽量避免掉进水果陷阱。
文章信源:
原文刊登于光明网---2025.03.28:《果断曝光!水果界确实有一批“大忽悠”》
原文刊登于光明网---2025.03.25:《起底“水果骗局”!这些“智商税”水果要知道》
原文刊登于环球网---2025.03.29:《这些水果界的“大忽悠”,你买过吗?》
原文刊登于青春深圳---2025.03.28:《曝光!这些网红果蔬高价、有害,很多人还成箱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