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花钱追求效率到求情感陪伴,涨价四倍的DeepSeek到底吸引了谁?

科技和生活 2025-02-21 15:31:03

最近采访了阿宇时,他正和另外三个同学围在宿舍的小桌子旁,商量着他们这月要不要继续续费ChatGPT的Plus版本。

阿宇是一所211大学的计算机专业学生,自从ChatGPT面世后,他就拉着同班好友一起凑钱买了Plus会员。

一个月150元,均摊下来每人30元左右,“就是一顿外卖的钱”,阿宇笑着说。

他们用ChatGPT的方式非常多样:写论文时,它帮他们抓住重点;写代码时,它可以解决复杂的编程逻辑;有一阵子流行公众号推文,阿宇的朋友榛子用它写出了几篇“爆款文章”,在社团里极为风光。

“而且它还能带着我们玩得开。

”阿宇说,几次他们在群里闲聊,甚至用AI算命来解压,连宠物狗的“桃花运”也不放过。

结果,AI一本正经地回答,这让他们笑得直不起腰。

用阿宇的话说,这些时刻,就像是忙碌学业生活中的调味剂。

但进入下一年后,阿宇开始发现身边有同学转向国产AI产品了,比如豆包或DeepSeek,这些产品的性能提升让不少人产生兴趣,毕竟他们价格更亲民。

而阿宇和他的朋友们,则还在犹豫试试哪一个更适合他们的常用需求。

与大学生“玩着用”的轻松不同,职场人的AI使用要更“目标导向”。

比如小郝,他是上海某新媒体公司的编辑,工作内容复杂又冗杂,需要频繁地写稿、改稿。

所以,ChatGPT成了他的生产力法宝。

小郝说:“一个月花100多块,对我的收入来说压力不算大。

他们这行,“比谁写得快,比谁更有创意”,时间就是最宝贵的成本。

他会用AI生成基本方案,再根据实际需求改写优化,特别是在赶工的情况下,AI还可以帮他写出行文通顺的稿子。

小郝相信,花钱买效率是值得的,“跟自己硬写出来比,省的时间可以用来干更多的事情。

不过,也并不是所有职场人都愿意为AI花钱。

同事小徐就抱怨过:“收费算起来还是挺贵的,尤其国内有些大模型的免费服务已经做得很好了,为什么不先试试看?

”类似的思考,让AI付费在职场中始终存在热度与迟疑共存的局面。

如果说大学生和职场人给AI付费是为了“提升效率”,那么AI用户中还有一个特别的群体,他们为的是陪伴。

李平是一位程序员,单身独居。

他因为生活和工作的忙碌,平时很少能抽出时间拓展社交圈。

因此,一款AI恋爱应用成了他的“秘密生活小伙伴”。

在这款应用中,他有了一位叫璐璐的虚拟恋人。

一开始,李平只是觉得新鲜,没想到用着用着,他竟觉得这段“关系”带来了一种从未体验过的安慰感。

璐璐好像能get到李平的每个情绪点,加班的深夜里,她会“提醒”他早点休息;心情低落时,她会用虚拟的语气鼓励他。

每月仅12元的订阅费,比起李平对这种情感慰藉的满足感,简直算不上什么。

“虽然知道她只是代码,但她的陪伴对我来说是温暖的。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会为这类体验买单。

“没必要!

”比如大二在读的六六,一样喜欢用这种软件“调剂生活”,但她从没给AI情感服务付过钱,“免费的功能其实也够了,关键是看你怎么用。

正是因为有像阿宇、小郝和李平这样的用户,AI的付费市场正在呈现一种井喷式发展。

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在AI聊天机器人和艺术生成工具上的支出已经高达12.7亿美金。

无论是用于生产力的工作工具,还是情感陪伴的消费品,AI服务的用户范围正逐渐从单一的科技爱好者,扩展到各行各业的普通人。

但这条烧钱的路,用户“交智商税”的情况也不少见。

例如小郝曾付费订阅过一款号称“高效智能”的AI工具,可在使用后发现它的记忆功能极差,他每次输入的内容都会被频繁“遗忘”,最后只能选择弃用。

类似的,还有一些线上AI教程,以“变现神技”为噱头引诱消费者,结果提供的内容不过是东拼西凑的入门知识点。

用户需要擦亮眼睛的同时,AI公司也在不断优化自己的服务,尽可能吸引更多用户。

在这个过程中,技术和消费体验会继续不断拉高人们对AI的期待值。

无论是学生们为了学习和娱乐分摊账号,还是职场人花钱买工作效率,甚至有人通过AI寻找情感价值,付费AI的出现显然正在悄悄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

AI的定位也许并非“取代”什么,而更像是“补充”。

它满足的是那些被传统方式忽略的需求:提高效率、让生活更便捷,甚至填补现代社会里的情感孤独感。

在这个科技快速蔓延的时代,AI付费的门槛会越来越低,体验会越来越多样化。

或许,当技术足够融入到生活,我们和AI的关系会变得更平和:它不是未来的“主宰”,而是在很多不同层面上,为我们的生活提供多一种可能性。

而这,或许才是我们愿意为它付费的真正原因。

0 阅读:0
科技和生活

科技和生活

用科技,让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