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信息的加工过程会受到自我相关性的调节,但采用不同的实验范式、任务和材料得到的结果并不一致。
当情绪刺激的自我相关性是由被试主观操控的,且任务要求被试直接关注并加工情绪信息,往往会得到自我积极偏向。
但当用材料操控自我相关性水平和情绪效价时,加工情绪刺激时却不一定得到自我积极偏向,甚至一些研究得到了自我消极偏向。
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尽管一些研究通过材料控制了自我相关性,一定程度减弱了自我与积极情绪的加工偏向,试图探究内隐层面上自我和情绪的交互作用机制。
但使用的实验任务却不是内隐情绪任务,而是外显情绪任务。
完成外显情绪任务需要被试明确地识别情绪词的效价或唤醒度,而内隐情绪任务则需要被试根据非情绪属性执行非情绪的认知任务,如观看、阅读或分类。
因此,外显情绪任务需要对情绪内容分配更多自上而下的注意。
而在内隐情绪任务中,对情绪信息的加工更多依赖于由情绪自身显著性引发的自下而上的注意。
外显情绪任务下产生自我积极偏向
实验二的行为和脑电结果均在外显评价效价时发现了自我积极偏向,即对自我积极词的判断比自我消极词更准确,并在脑电成分上诱发更大的波幅。
如前所述,以往得到类似结果的相关研究使用的任务大多都是外显情绪加工。
尽管Chen等人与Fields和Kuperberg在研究中想要探讨地是内隐层面的自我积极偏向。
但他们的实验任务(情绪词效价判断任务和句子理解任务)还是需要被试主动地关注并加工效价信息,也就是说加工情绪属性是为了完成任务的必要过程。
在研究者看来,不需要关注情绪效价就能完成的任务才算真正意义的内隐情绪加工任务(如默读任务,词性、颜色、大小等)。
而凡是需要加工情绪属性才能完成的任务都属于外显加工任务(如效价判断任务,阅读理解任务等)。
在实验二中,我们通过ERP技术发现了与过往研究一致的自我和情绪在晚期加工阶段的交互作用,表现为自我积极词比自我消极词诱发更小的N400波幅。
而在他人名字条件下,两种效价间的差异并不显著。
相较于张琪等人的研究,同样使用名字作为自我相关线索,要求被试默读先后出现的成对的名字和情绪词(不告知被试呈现的词汇包含不同的情绪效价)。
结果发现在自我名字条件下消极词比中性词诱发波幅更小的N400,比中性词诱发波幅更大的LPP。
尽管该研究没有发现自我积极和自我消极条件间的显著差异,但通过分别与中性词对比,也反映了相对程度的自我消极偏向。
研究与张琪等人最大的差异就是研究使用的是外显效价判断任务,而不是内隐情绪任务。
但得到的结果却符合自我积极偏向,这很大力度上证明了任务类型是影响自我和情绪效价交互模式的因素之一。
此外,P2成分反映对语义意义和输入信息的重要性的持续自动监控,相较于内隐情绪任务中没有发现早期成分上的交互作用。
外显情绪任务下P2成分上出现的自我积极偏向也进一步说明了任务类型使自我名字对情绪效价早期加工也产生了调节作用,促进了对自我相关的积极词的词形分析和词汇通达。
此前,也有研究在P2成分上发现了自我积极偏向,并且使用的也是外显情绪任务。
Shestyuk和Deldin要求被试分别判断积极或消极形容词是否符合自我或BillClinton,结果发现在健康被试中,自我条件下的积极词比消极词诱发了波幅更大的P2。
而在他人条件下积极词和消极词的P2波幅差异不显著,这说明了自我参照会影响对情绪的自动加工阶段。
结果进一步为外显情绪任务中会出现自我积极偏向提供了证据支持。
那么,为什么任务类型会对我们加工自我相关的情绪信息产生影响呢?
这可能是因为任务中明显的或者隐含的对情绪属性进行加工的要求使我们或多或少地自上而下加工情绪刺激。
这种主观目的性再加上自我信息的出现会更容易激活人们普遍积极的自我图式和相关的积极特征,从而使得检索积极词的效价特征变得更容易。
与此同时,当我们产生将自我和积极刺激主动建立连接的动机时,与自我相关的消极信息可能不如平时那样“难以防备”。
我们会采用多种加工策略,如重新解释结果、改变比较的标准、将消极结果归因于外部的情景特定的因素。
因此,我们的信念总是会随着自我相关的积极信息更新,而不是自我相关的消极信息,这可能是外显任务中产生自我积极偏向的原因之一。
相关磁共振研究为“外显自我积极偏向”也提供了证据。
以往的研究表明内侧前额叶皮层(MPFC)调节情绪的主观体验,其中背侧MPFC通常更多地参与自我反思评估,而腹侧MPFC更多地参与监控和评估个体的情感。
Fields等人要求被试阅读并理解与自我相关和他人相关的包含情绪的语句(同)(在研究者看来属于外显情绪加工任务)。
结果发现长期以来与自我加工或表征相关的MPFC,对自我积极偏向很敏感,即只在积极情景中发现了自我和他人条件间的激活差异。
同研究中实验二和Fields与Kuperberg的研究得到的N400上的交互作用不同,MPFC反映的自我和情绪交互作用可能反映的是与构建和维持自我积极偏向的下游过程。
而在这之前,Herbert,Herbert和Pauli的fMRI研究中使用内隐情绪加工任务,要求被试只是默读第一或第三人称代词和积极或消极情绪词组成的短语。
结果发现与自我加工相关的MPFC在第一和第三人称条件间也存在显著差异,但没有和效价的交互作用。
这表明尽管没有明确地要求被试评估刺激的情绪性或自我相关性,只是暴露在描述自我情绪的文字刺激前就能增强自我加工相关的大脑结构活动。
这对监控内部的、精神和身体上的状态以及时刻评估自己的情绪体验和感受很重要。
更重要的是,相较于Fields与Kuperberg采用句子理解任务在MPFC上发现了自我和效价的交互作用,而Herbert等人采用默读任务在MPFC上没发现交互作用。
说明了对情绪进行外显地评价可能是对自我相关的积极情绪产生偏向的关键因素。
综上所述,自我对积极或消极产生加工偏向会受到任务类型的影响:
当任务要求需要被试主动对自我相关的情绪效价投入注意和认知资源时,往往会产生自我积极偏向,而当任务要求与情绪效价属性无关时,会产生自我消极偏向。
这说明即便人们普遍拥有对较为积极的自我概念,但在面对自我相关的情绪信息时,不一定会表现出自我积极偏向。
这取决于个体当下的需求和目的,对于个体生存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消极情绪也可能更具有加工优势。
研究不足与展望
研究采用名字作为自我相关性的线索,探究不同任务中自我名字和他人名字对情绪词效价加工的影响以及二者整合加工的认知神经机制。
揭示了自我对情绪效价产生加工偏向的影响因素和阶段,为自我和情绪具有不同的整合加工模式提供了更多的证据。
但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实验一中使用的实验范式并不是经典的启动探测范式,对于阈上和阈下条件,名字刺激和情绪刺激间的时间间隔没有保持一致。
这可能影响了将内隐自我和外显自我条件间结果对比的效度。
未来研究可以对本实验范式进一步优化和规范。
其次,研究中使用的自我名字和他人名字(高尔基)间只能做到区分身份信息,其中杂糅了自我相关性、熟悉度和结构规则等因素。
未来研究可以增加名字的水平(如朋友名字,父母名字或陌生人名字)以控制更多的无关变量,细化研究的目的和成果。
此外,研究首次发现内隐自我对情绪词加工的影响,但得到的结论只停留在行为层面。
今后可以利用脑电或核磁技术进一步探究内隐自我和情绪交互作用发生的神经基础和时间进程,以深入了解内隐自我调节情绪加工的神经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