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白老师作品是散文随笔《观山入林记》,读罢让人有一种陶渊明的清新与畅然,想象中应该是一位年过半百之人,才会有如此对大自然的深刻感悟和诠释。随后在初夏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朋友手中看了他的诗集初稿,顺便知道了白老师的创作经历,他竟是一位资深散文家。
说起他的诗集,早在五年前已经拿出样稿,最初起名《泥土的灵魂》,听朋友说是为了照应前两本散文集《泥土的声音》《泥土的味道》,类似于“泥土系列”三部曲的想法,后来又更名《故乡在上》,在今年出版前期才确定为《时光简书》,并启用了笔名“周风”,算是十几二十年来,坚持不懈的散文创作之余,也对诗歌热爱了一把,对自己而言是个总结,对读者来说也是一个交代,干什么事不能虎头蛇尾,有始有终吧!
通过阅读初稿,让我重新认识定义了诗歌。诗歌似乎有很多种类、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物诗等。自古文人墨客,对诗歌写作各有风格,诗歌并不需要华丽的语言。对我一个文学小白来说,品诗的好坏,全在于能不能被自己读懂,能否打动人的内心,留下醇厚余味,与自己产生思想、情感或认知的共鸣。
花了一整天时间,看了白老师的诗歌作品,让我有了写诗歌的冲动,里面表达对故乡的情怀,对亲人的怀念,朴实的生活场景,让人有既简单又干脆的读后感,就像一个生活在乡村的村姑,粗布素衣,五官精致,踏实淳朴,脸不用彩妆去修饰,身段不用造型去规划,纯天然、纯自然,却有着吸天地之精华的灵动感......
我希望在诗歌的范畴里,不要只局限于高、大、尚,不要只局限于一些朦胧的、模糊的、迷茫的情景,更清晰的画面才是对读者最质朴的回赠。比如看美人,我们不能把视线只投向城市里的高雅、精致,也要撒遍山野村姑,她们身上或许更能寻找到生活的天然气息。
很期待白老师的诗集早日出版发行,我会和身边朋友们一起,一人买一本,寻找一方安静的场所 ,读他的诗静心感悟故乡,静心倾听渭水河的悠鸣声,静心领略泥土田园的风光旖旎,回味小时候收割麦子的丰收喜悦,贴心体会失去亲人的悲痛......从他诗歌的年轮里,感受到自己对故乡的满怀情愫,从他诗歌直白的表达中体会时间的跨度和宽度,这种纯透明的写作叙述风格,让读者读起来很轻松,理解起来很容易,特别是里面有很多首诗,都有着记实性的地名,真实性的场景,真实感很强烈。
不论是一本书或是一首诗,能让读者寻找回记忆,让心灵脱离现实的繁杂,这足以说明作者的用心之苦。听朋友说,白老师还在倾心修改,为了给读者一个更满意的诗集,他逐字逐句在精打细磨,我希望不要打磨掉最朴实的语言,我会静待新书出版!
作者:夏雨(甘肃天水人)
来源:原创作品,推荐发布!
编发:
〔作品欣赏〕
望故乡(组诗)1.望故乡
说好要去那个地方,名字
深埋在心底,仿佛被遗忘好多年
总想呼之欲出,却又藏了又藏
/
在故乡,远山还被积雪覆盖
褐色的泥土,一坨一坨的
裸露在村庄面前,瑟瑟发抖
/
一股风从山底旋过,卷起
浓厚的黄土味道,淡淡的漾开
弥漫在风物萧瑟的村庄上空
/
风不停地喊叫着,那棵老槐树
站在半山腰,望眼欲穿
够不着一缕炊烟,过路的云朵
/
离开熟悉的土地,就像一片
飘零的落叶,那些进城的叶子
落地生根,再也回不去故乡
2.雪的故乡
所有的告白,终将止于一场大雪
在故乡的字典里,某些需要表达的
词语,都是那么苍白无力
/
在泥土大地上,很多陌生的事物
抑或一些熟悉的人,都以雪的名义
在你我的眼前,存在或者消失
/
又一场大雪过后,故乡满地的白
再过若干年,你我不过一堆骨
和着泥土和雪水,在大地里沉静
3.看故乡
过些年,不大爱凑热闹
喜欢上南山,远离闹市
在密林深处寻一条小径
抑或,无人踏足过的坡地
散步,漫无目的的遐想
倘若累了,就顺势在地埂边
坐下来抽颗烟
然后,继续往前走
/
我欣赏脚下土地的诚实
喜欢听四周风吹树叶
沙沙地声响
穿过身边一片又一片树林
我会站在某个制高点
俯瞰山脚下的草木
那里可以看到群山起伏
那里满目新绿
突然会迎着风流泪
/
有时候,是因为被这块土地感动
有时候,是因为看久了这座城市
有一次,是因为续着抽了两颗烟
看见风,伸手搂一缕青烟
像是故乡熟悉的炊烟
从南边飘来,钻进我的双睛
呛得泪流满面
4.故人,故乡
我是家乡的故人
我是村庄的故人
我是场院的故人
我是碌碡的故人
我是老屋的故人
我是家门口那棵杏树的故人
我是村西头那口凉水泉的故人
我是村东头山神庙的故人
我是清明时节
山背后那方祖坟的故人
/
一转眼的功夫啊
我离开故乡都快二十年了
我成了回不去故乡的人
我成了故乡匆匆过客
想念我的故乡
如同我的三魂和七魄
融进故乡的泥土里
和着雨水和地气
翻腾发酵
5.梦中的故乡
多少次在梦中,我脑海里
浮现的,记挂的,魂牵萦绕的
总是故乡熟悉的一些事和人
诸如:打麦场、槐树林、小溪流
还有,芨芨菜,羊奶奶,酸啾啾
我想这些
足以留给我,难以释怀的
一个美好的童年
/
其实,故乡馈赠于我的
远远不止这么
那些远去的,近在眼前的
总是那么亲切,淋漓尽致
在乡村广袤土地上
把自己有意无意丢进风里
好让美好的,留恋的,深藏的
在内心重新捡拾,缝缝补补
/
我已习惯了回到过去,恋旧
让现实回归现实,让流失的
次第呈现。一些已故的亲人
邻居、小玩伴,抑或历历在目的
生活点滴,让内心充实
故乡啊!在梦里千万次的
呼唤你,走进你,好让身在它乡的
游子,不会忘却归家的路
〔作者简介〕周风,本名白尚礼,甘肃天水人。第三届全国“书香之家”获得者。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天水市秦州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创作以散文为主,诗歌为辅,主要作品有散文集《泥土的声音》《泥土的味道》,诗集《时光简书》等。部分作品编选《中国散文精华》《中国当代散文作品精选100家》《中国美文:21世纪十年精品选编》《诗歌中的天水》《天水文学作品选》等。
〔诗歌创作谈〕说起诗歌这个话题,总觉得自己认识肤浅,难以评判其好坏标准是什么?个人认为,一首诗歌是不是一首好诗歌,不是一个问题。我们看待和欣赏诗歌的角度不同,或者说是理解诗歌的能力和知识层次不同,也会造成对诗歌不同的评判。
就像花,五颜六色,品种繁多,你不能因为喜欢红花,就认为白花不好。你不能因为喜欢春天开的迎春花,就片面地认为冬天开的腊梅花不好。我们不能拿某些诗歌的标准,来代替作为一种文学表达形式的认知,让很多写诗的人自卑不已。
其实,所谓好诗歌的标准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因人而异的,如果你觉得漂亮应该有一个圆脸蛋,那是你的标准,也许其他某些人觉得椭圆形的还更爽更漂亮。这样的标准主观性太强,往往不会引发真理性的讨论,而只会引发一场恶吵。
我认为什么是好的诗歌,必须在诗歌作为文本呈现之后,由读者去感知。文学作品需要感知的,并且是个体感知的,而不是定义和量化的。能够标准化的是科学,将人类的意识、思想和感受强行纳入一个标准,在任何时候都是经不起考验的,也是对文学的一种扼杀。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歌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这个定义性的说明,概括了诗歌的基本特点,对我也是一种认识上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