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源历史长河中千年铁塔——镇江甘露寺铁塔的前世与今生

葡萄说社会 2025-03-13 20:16:37

我们走进位于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东吴路3号的甘露寺铁塔。甘露寺铁塔全部以铁仿木构楼阁式塔铸制,残高约为8米,包括塔基(须弥座)及残塔四层。塔身平面为八角形,八面四门,塔基和塔身均有图案,如云水纹、莲瓣双雀、游龙戏珠、佛及飞天像等。甘露寺铁塔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冶铁铸造技术水平和佛教艺术,也反映了宋代木构形制,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文物及佛教研究价值。镇江甘露寺是古刹名寺,位于北固山后峰上,三国时期,刘备来甘露寺招亲,留下了千古佳话。

甘露寺铁塔是江苏省唯一的铁塔,属于宋代铁塔,上世纪六十年代,塔下地宫挖出了11枚佛祖真身舍利,不过现存的铁塔是残塔,宋代塔基,宋代残塔两层,明清残塔两层,即便如此,从残塔来看,也足见当时的工艺高超。

据记载始建于唐宝历元年(825年),名曰“卫公塔”,唐乾符年间(874~879年)被毁 ,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原址重建铁塔—甘露寺铁塔。 又在2013年3月5日,甘露寺铁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岁月的沉淀铸就了无数璀璨的文化瑰宝。巍然矗立着一座千年铁塔——甘露寺铁塔,它宛如一位饱经沧桑的巨人,默默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变迁,闪耀着历史、艺术与文化的夺目光芒。

甘露寺铁塔始建于唐宝历元年(825年),由李德裕所建,最初为石塔。宋元丰元年(1078年),因原塔被火焚毁,僧人应夫等人募资重建为铁塔。这座铁塔的建造,不仅承载着当时人们的信仰与期望,更是宋代冶铁铸造技术的杰出代表。传说清乾隆皇帝游历甘露寺时,曾写下“长江好似砚池波,提起金焦当墨磨,铁塔一枝堪作笔,青天够写几行多” 的诗句,为甘露寺铁塔增添了几多庄严瑰丽的色彩。我国现存的纯以生铁铸成的铁塔极其稀少,甘露寺铁塔不仅反映了我国古代冶铁铸造技术水平和佛教艺术,也反映了宋代木构形制,传承着中华文化精髓,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科学、文物及佛教研究价值。

每一次的损毁与修复,都是历史的见证。甘露寺铁塔在历经千年风雨后,依然屹立不倒,彰显着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它见证了朝代的更迭、岁月的流转,成为历史长河中不可磨灭的印记。大唐长庆二年至大和三年、太和八年至九年、开成元年至二年,李德裕三任刺史润州,前后长达10年左右,自述为“三守吴门”。

这位未来大唐帝国的宰相和卫国公,为了便于对佛教的沟通和掌控,希望在衙署、官邸近旁建造一座寺院。他将官邸后园辟为寺基,在北固山后峰的南坡大兴土木,依山建寺。李德裕希望他建的寺庙成为一座名刹。而作为名刹,通常都应该设有舍利塔。

为此,李德裕建寺之前,首先筹备建塔。公元824年,李德裕在州属白下县长干寺,到已荒废阿育王塔的塔基内取得舍利,将其中11粒佛舍利移于润州,瘗藏在北固山后峰新建的石塔之下。

佛舍利封入石塔的第二年,寺院终于落成,这一年“三月己亥,甘露降北固山,李德裕建寺因以为名”,为了纪念这天降的祥瑞,称甘露寺。甘露寺成为润州官方与佛教一些大德高僧交流地,李德裕多方邀请各地高僧来讲学或住持。

甘露寺铁塔为铁仿木构楼阁式塔,平面呈八角形,塔基须弥座通高1.75米,每面阔近1.3米。塔身每层有八面门,四高窗,均铸有一佛二菩萨像,上面还有二飞天、龙兽和各种花纹图案。塔基和塔身铸有精美的图案,如云水纹、莲瓣、双凤双龙、力士坐像等,展示了宋代冶铁铸造技术和佛教艺术的高超水平。

从建筑结构上看,甘露寺铁塔巧妙地运用了铁仿木构的建筑形式,将铁的坚固与木构的美观完美结合。塔身的八角形设计,不仅增加了塔的稳定性,更赋予了塔独特的美感。每层的八面门和四高窗,不仅具有通风采光的功能,更增添了塔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从艺术装饰上看,甘露寺铁塔的雕刻工艺堪称一绝。塔身上的佛像、菩萨像、飞天、龙兽等图案,栩栩如生,形态各异。这些精美的雕刻,不仅展示了宋代艺术家们的高超技艺,更体现了当时人们对佛教文化的崇敬与热爱。现在我们看到的卫公铁塔残留下的几层,依稀能看到当年铁塔的原貌。卫公塔基莲座上铸着如翻滚美焕的云水纹和龙戏珠纹,上枋束腰八角,每面都铸出佛像、菩萨、飞天、龙与兽。

铁塔的每一层塔身,都有东西南北四个门,每个门额上又铸成七尊佛像并列。门旁两个弟子,头上各有一个飘飘欲飞的赤脚飞天。阑额之上又有九尊菩萨,东南面刻着“国界安宁”、“法轮常转”两行北魏体字,记录着建造者对佛的敬仰。

甘露寺铁塔的建筑艺术,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精美的艺术装饰,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创造力,成为建筑艺术史上的一座丰碑。

1960年,对甘露寺宋代铁塔进行修整时,江苏省文物工作队镇江分队和镇江博物馆共同发掘地宫,出土唐、宋文物2883件,主要有唐代金棺、银椁两副,内储从金陵长干寺和禅宗寺移来舍利11粒,禅宗寺舍利836粒,润州刺史李德裕重瘗舍利和创甘露寺石刻题记、石函,宋镇江郡守王安礼银函、墨书、题记等重要文物。这些文物的出土,不仅为研究镇江历史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更彰显了甘露寺铁塔在佛教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

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甘露寺铁塔作为佛教文化的载体,见证了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承与发展。塔身上的佛像、菩萨像、经文等图案,都是佛教文化的生动体现。

镇江甘露寺铁塔:古冶铁技术的见证,甘露寺铁塔,始建于唐宝历元年(825年),初名为“卫公塔”。然而,在唐乾符年间(874~879年),这座塔不幸被毁。幸运的是,在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它得以在原址重建,并正式命名为甘露寺铁塔。这座铁塔全貌以铁仿木构楼阁式塔铸制,残高约为8米,由塔基(须弥座)和四层残塔组成。塔身平面为八角形,八面四门,塔基和塔身都装饰有精美的图案,如云水纹、莲瓣双雀、游龙戏珠、佛及飞天像等。甘露寺铁塔不仅是中国古代冶铁铸造技术水平的见证,也反映了宋代木构形制。它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文物及佛教研究价值。

甘露寺铁塔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犹如其所在城市镇江一样,以其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持续吸引着无数文化追求者和游客前来探访。我们看到镇江北固山峭壁如刀削一面朝着滚滚长江,水浪滔滔尽收眼底,也因此北固山被美称为“天下第一江山”。北固山上老君殿、多景楼向来游人如织,而这里还有一座铁塔,静静地在北固山上矗立了九百多年。

正如辛弃疾诗云,“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北固山铁塔经历了这九百年的风雨留存至今,静默地向我们讲述着这漫长的历史,时至今日它仍庄严地立在北固山上俯瞰滚滚长江,或许当年辛弃疾登上北固山远眺长江时也曾静静地望着这座肃穆的铁塔,感受着山间那徐徐的春风吧。这座千年古塔,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中华文化的宝库中,它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迁,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创造力。让我们共同守护甘露寺铁塔这一千年古塔,让其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闪耀着光芒,照亮前行的道路。

0 阅读:2
葡萄说社会

葡萄说社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