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3月26日,陈永贵在北京逝世,享年72岁。
在陈永贵去世后,他的葬礼按照其遗愿,一切从简。没有由鲜花铺设的灵堂,也没有安排送别队伍。出席其葬礼的只有约200余人,大多是他生前的亲朋好友,中央也仅仅只有华国锋一人出席。
在葬礼结束后,陈永贵的骨灰被送回给他带来了无数荣耀的故乡——大寨,撒在了那片他曾经挥洒汗水的土地上。
之后,大寨人民在虎头山为陈永贵修建了一座纪念碑,上面刻着“功盖虎头,绩铺大地”八个大字。
1993年,随着经济的好转,大寨人民又按照中山陵的样式,给陈永贵修建了陵墓。该陵墓依山而建,墓地前面是数百级的石阶,石阶两边种满了名贵的风景树和五彩缤纷的月季,石阶的尽头矗立着一座以泰山石雕刻而成的陈永贵雕像。
除此之外,陈永贵的故居也被大寨人民精心保护了起来,两个窑洞、一间厨房、一间卧室以及一间接待室都未变分毫,一直都是陈永贵在世时的样子。
作为大寨人民的英雄,陈永贵会受到这样的纪念,是完全在意料之中的。
自从1952年被选为大寨党支部书记之后,陈永贵带领大寨人民手持简陋的工具,将杂草丛生的荒地开垦为一亩亩良田,创造了在贫瘠的太行山山沟中长出庄稼的奇迹。
1963年时,大寨遭遇了特大洪水,好不容易种出来的庄稼被淹没。即便是在这样的困境中,陈永贵依然坚持自力更生,不要国家的一点援助,不仅重建了家园,而且粮食产量一点都没有少。
也正是因为陈永贵这傲人的成绩,令毛主席发起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大寨精神从此响彻全国,成为了无数贫困农村的榜样。
1975年,陈永贵更是成为了新中国第一位农民出身的副总理。
如今,陈永贵的雕像与纪念碑依然在虎头山上熠熠生辉,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瞻仰。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其实在虎头山上,除了陈永贵,还矗立着另一位副总理的墓碑,他就是郭沫若。
郭沫若在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时被任命为副总理,主管文化领域。
作为世界闻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郭沫若看上去似乎跟大寨八竿子打不着,为什么他也会被安葬在大寨呢?
这事,还得从郭沫若的妻子于立群说起。郭沫若跟于立群一共育有6个孩子,个个都是人中龙凤,其中二儿子郭世英考进了北大,三儿子郭民英考进了中国音乐学院,于立群对他们都非常疼爱。
然而,在十年动荡期间,郭沫若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他的孩子们也受到了牵连,最终导致郭民英自杀,郭世英被活活打死。
两个爱子横遭劫难令于立群的精神出现了极大损伤,她无法接受现实,只能把怨气都发泄在郭沫若身上,导致二人的晚年生活支离破碎。
1978年6月12日,86岁的郭沫若渐渐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他把妻儿叫到了病床前交代后事,表示想安葬在八宝山。但是他的这一诉求却被于立群一口回绝,郭沫若一气之下,赌气说道:“那就别葬了,烧成灰后,撒到大寨,肥田!”
说完,郭沫若便撒手人寰了。
本来,郭沫若只是说了一句气话,以他的资历是完全足够葬入八宝山的。但是于立群却坚持按照郭沫若的“遗言”办,最后就真的把他的骨灰撒到了大寨的农田里。
大寨人民因此在虎头山为郭沫若修建了一座纪念碑,由于郭沫若去世在陈永贵前面,他也成为了第一位葬在大寨的副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