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打天下时最著名的三员猛将,排名不分先后,看看都有谁?

夜婉阅览过去 2025-03-27 14:12:45

唐初乱世,英雄并起。

李世民能够从太原走到长安,从秦王变为一代天子,靠的不是空谈仁政,而是一场场真刀真枪的厮杀。

在这些血战沙场的日子里,有三位将军始终在他左右:一人三次救驾,箭下无虚发;一人出身草莽,却心怀忠义;还有一人,枪挑敌阵,笑对生死。

他们不是传说里的神话人物,而是实打实用命换来大唐江山的猛将。

那么这几人都是谁?

尉迟敬德,三箭定乾坤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玄武门内外杀气腾腾。

长安城还没完全苏醒,一场决定帝位归属的血战已经悄然展开。此时一匹马从玄武门冲出,马背上的人一身黑甲,背负长弓,正是尉迟敬德。他的身影不大,却背负着李世民的安危和整个唐朝的命运。

尉迟敬德早年跟随刘武周起兵,因战功升为偏将。

说起来,他原本是唐朝的敌人。

后来,李世民亲自率军征讨刘武周,尉迟敬德与另一员猛将宋金刚守介休(今属山西),李世民施展疑兵之计,诱敌深入,打得宋金刚大败。尉迟敬德识时务,献城投降,归入李世民麾下。这一投,成就了他一生的荣耀,也成就了唐朝江山的一角。

尉迟敬有勇,是真勇,也有谋,是沉得住气的猛将。

李世民对他十分倚重,打王世充、斗窦建德,每一场大战几乎都能见到他的身影。他不是那种喜欢抢功的将军,而是关键时刻能顶上来的“死士”。

玄武门之变中,李建成、李元吉步步紧逼,李世民被迫先发制人。

尉迟敬德此时站在了最前线,他的任务很简单——杀人。

李建成中箭倒地,李元吉回身欲射李世民,尉迟敬德飞箭再出,正中其胸。

短短时间,连杀两王,乾坤逆转。

事后,李世民即位,拜他为左卫大将军,封鄂国公,还亲自命画师把他的画像挂在玄武门内。从此他和秦琼一起成为“门神”的原型,被千家万户敬于门上。

但尉迟敬德并不是“有勇无谋”的典型。他有一次夜观敌情,回营时将情报口述给军师,几句话就说清敌人布阵和弱点,军师佩服得五体投地。

晚年他主动请辞,回家种田,留下一句话:“我该休息了,这辈子打的仗,比我吃的饭都多。”

尉迟敬走得安详,但他的名字,却留在了大唐的历史上,也留在了民间的神像上。

秦叔宝,百战功成身犹健

比起尉迟敬德的果敢直接,秦叔宝则是另一种将军的风范。他少有大开大合的突袭,更擅长稳扎稳打。沉稳,讲义气,有谋略,还带着文人气质。秦叔宝是瓦岗出来的英雄,却不染草莽之气。

秦叔宝的起点并不高,早年在隋军中做过小官,后来跟随李密起义,担任内军骠骑。

在黎阳之战中,李密被敌人包围,秦叔宝冒死救主,射退敌军,一战成名。但李密优柔寡断,错失大局。

秦叔宝见大势已去,几番辗转,最终归顺李世民。

当时李世民手下将才如云,但真正能压得住场面的没几个,秦叔宝是其中之一。

秦叔宝随李世民征战河北、山西、河南,屡立战功。他与程咬金并肩作战,程咬金在前开路,他在后压阵,配合得天衣无缝。

在虎牢关一战中,唐军面对窦建德十万兵马,李世民选了最信得过的人为先锋,秦叔宝就是其中之一。

他带三千铁骑,硬生生冲入敌阵,一日三战三捷。敌军被杀得四散而逃,最终窦建德被擒,王世充投降。这场战役奠定了唐朝在中原的统治,也让秦叔宝的威名传遍天下。

秦叔宝不仅能打仗,还擅长安民抚众。每到一地,总是约束军纪,从不扰民。他常对手下说:“咱们抢了贼,就不能抢百姓。”百姓们记得他,送米送水,甘愿给他修路筑桥。

更难得的是,秦叔宝对家庭极有责任心。每次出征前,他都亲自照料妻儿,把家安顿妥当。

有一次,秦叔宝战前夜归家,只为给年幼的女儿喂上一口饭,第二天一早又披甲上阵。这不是传说,而是旧宅出土的家书中记录的片段。

秦叔宝的晚年并不风光。他病得早,战伤缠身,时常咳血,仍强撑着参加朝会。

贞观十二年,秦叔宝病重去世。

李世民亲自下诏,追封徐州都督,命其陪葬昭陵。

后来,又将他列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画像高悬。

程知节,三板斧之外

说起程咬金,大多数人脑中浮现的,是“三板斧”:第一斧劈脑袋,第二斧砍胸膛,第三斧砍腿。其实这些是民间笑谈,真正的程咬金,远比传说中更有分量。

程咬金原名知节,少年时就不服管束,常练武弄兵。

隋末天下大乱,程咬金先是归李密,后投王世充,再转投李世民,几经周折,最终找到了真正属于他的舞台。

程咬金的武艺极好,但更可贵的是他极重情义。最早他和秦琼一起在瓦岗为将,两人情同兄弟。

王世充待他不薄,但他看出其人奸诈无信,于是在两军交战时,带着几十人夜奔李世民。

李世民大喜,把程咬金安排进秦王府。随李世民转战各地,打刘武周、平王世充、破窦建德,每一仗都拼尽全力。

在虎牢关,程咬金冲在最前,战马倒下,他就拔刀步战,生生冲出重围。

程咬金的脾气大,但不欺下。他手下曾有士兵违反军纪,被他当场责骂。

事后他请那士兵吃饭,赔礼道歉:“打你是为公事,饭是为私情。”

士兵感动不已,从此死心塌地跟着他。

玄武门之变中,程咬金是策划核心之一。不同于尉迟敬德的明枪实战,他更多参与筹划与调度,是幕后指挥的中坚力量。

事成后,程咬金被封为右卫大将军,实封七百户。

晚年程咬金被任命为泸州刺史。面对南方土著反叛,他亲自出马,镇压暴乱。

程咬金虽年近花甲,但仍能一骑当先,不下年轻人。

后来程咬金又奉命讨伐西突厥,因将领谗言受过处分,没多久便卸任归乡。

程咬金老了,却从不认老。有人劝他别练武了,他却笑说:“手上没点力气,晚上睡觉都不踏实。”

麟德二年,程咬金在家中安然去世,年七十七岁。

朝廷赠其骠骑大将军,陪葬昭陵,谥号“襄”。

唐人修《功臣颂》,程咬金的名讳永记史册。

程咬金或许不是最聪明的将军,却是最有血性、最不服输的那一类人。百姓喜欢他,不因他位高权重,而因他“接地气”又有担当。

结语

李世民能平定天下,既靠谋臣出策,也靠猛将拼命。

尉迟敬德的果敢,秦叔宝的忠厚,程咬金的豪爽,他们三人风格各异,却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为唐王朝打下江山。

他们不只属于朝廷,更属于百姓。

人们记得他们,不是因为他们有多少封赏,而是因为他们战时冲在最前,和平时退在最后,有情有义,能打能守,真正配得上“功臣”二字。

这三人,无需排位,皆为英杰。



2 阅读:424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94

用户10xxx94

2025-04-04 15:43

侯君集呢,比秦琼得宠吧?

夜婉阅览过去

夜婉阅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