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讲话」的宝马,也太让人上头了!

汽车十三行 2025-03-27 10:31:17

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你说你能零百两秒内,我说我能做到900V;你说你有L2.9,我说我今年就上L3。

可问题是,在这个“大家技术都不差”的时代,为什么有人卖不动,有人却卖爆了?答案或许藏在这句话里:不是你技术不好,是你讲得不好。3月26日举办的宝马中国创新日,是今年到目前最让我记住的一场豪华品牌发布会,不是靠噱头,而是靠讲透。宝马这次没有浮夸辞藻,也没整花里胡哨的场景,却把自己的技术点讲得通透、讲得让人脑子嗡嗡作响。一句话总结:宝马这场发布会,不是讲车,是讲方法论。说的再简单点:好东西终于学会讲话了。

宝马不是“给你看个好东西”,而是“让你感受到这个东西为什么好”

技术最大的门槛,不是造出来,而是讲明白。宝马今天是怎么向所有在场的媒体讲明白的,我来跟手机前的您简单说一说。

1、从17.5°的倾角,讲出人类感知逻辑这块斜着17.5°的中控屏,从年初的CES开始就已经频繁提到了,或许它就是这场发布会最不起眼的技术点,但却藏着宝马最深的一层洞察。它没有告诉你“屏幕有多炫”,而是告诉你人类主视野角度是120°,传统车机偏离了这个区间,你每次看屏幕都在付出身体代价——转头、移眼、找焦点。

宝马的解决方案是让屏幕倾斜17.5°,重新对齐你的眼球、手指和注意力轨迹,减少0.5秒认知延迟,提升交互效率。这是“人本工程”,不是工业设计,也不是外观创新。其实就像我们看手机的角度一样,如果一块车机屏非要你低头侧身去看,那就是对人不够尊重。宝马的做法,是把这块屏幕斜过来,刚好对准你自然的视线角度,就像把车机抬起来,你不需要刻意去看,它就已经在你眼前。在中控屏幕这件事上,宝马没跟你讲什么“科技感”、“包围式座舱”,直接上原理:我让你看屏幕更舒服,是因为我理解了你的眼睛、脖子和大脑怎么一起工作。

宝马通过一个屏幕角度重建了用户感知路径,让设计成为体验提升的逻辑闭环。真正的智能,不是它做了多少,而是你用了多少才意识到它已经在做,有句话说的好,感受不到的才是智能。2、从AI助手的反应,讲出系统理解的深度所有品牌都在说“我们接入大模型”,但绝大多数都只是接了个“话术模版”。宝马这次则不一样,它是“参与训练的角色”,联合训练了一个真懂中国语境的大脑。

宝马集团这次联合阿里,把通义大模型+斑马元神做本地化适配,而是围绕中国用户场景重构,记住啊,不是从云端挪过来,而是进行本地化微调训练,打造“具身智能”语境下的语义理解引擎。

比如用户说“我有点冷”,大多数语音助手只会问“要不要打开空调”;而宝马的AI会识别:你是不是刚上车、窗户是不是开着、天气是不是降温了,然后给出更像“人”的反应。AI不是你能说它能听,而是你什么都没说,它就知道你在想什么。也就是说,不是你配合AI说话,是AI开始适应你说话的方式,这才是沉浸感,才是智能。

宝马在AI这件事上讲得最清楚的一点是:智能不应该抢你控制权,而是放大你的意图。

宝马不是在讲智能,而是用智能把自己讲清楚了

这场发布会里,宝马表面上是在讲智能,但你如果只看成“讲了大模型、讲了语音助手”,那你就错了。它真正要表达的,是一种“结构式认知”的传播方式,智能只是入口,背后连接的是整个宝马体系的价值闭环。

今天几乎所有车企讲智能,都陷入一个误区:越智能,越像手机。但宝马偏不。它讲智能座舱,也讲驾控逻辑;讲AI助手,也讲操控体验。它不是拆分讲点,而是讲成一个系统:所有智能都是服务于控制的延伸,是你和车之间更精准的协同。

在宝马的语境里,“智能”不是噱头,而是继承传统机械语言的一种新表达方式,是驾控在算法时代的现代化翻译。宝马说:智能不是取代驾驶,而是把你对驾驶的控制感放大十倍。

更重要的是,虽然整场发布会的主题依然是“智能”,但宝马做了件所有人都没做到的事——它把智能和自己所有的核心价值板块都串联了起来。所以你会看到:哪怕是在讲AI助手、讲锥形屏幕的使用逻辑时,“驾驶感”、“控制力”、“人车协作”这些宝马灵魂级的关键词仍然频繁出现。

它不是讲着讲着跑偏,而是有意识地让智能为驾控服务、为体验服务、为品牌认知服务。每一个技术点,最后都要回到那个“你掌控它、它读懂你”的本质命题上。还有一个有趣的点,“轮上扭矩”,这是我第一次如此深刻的理解一个名词,18000N·m、横向加速度超过3G……别人拼马力,宝马讲控制;别人纽北刷圈速,宝马把纽北当后院。

宝马不是告诉你“我能跑多快”,而是告诉你“我即使跑很快,也永远不会让你心慌”。

再比如,别的品牌讲“我哪台车在纽北刷了几分几秒”,宝马却说:“我的每一辆量产车都必须在纽北跑过,因为那是我们自己的测试场。”这不是自信,这是体系的底气,是“控制就是安全”的极致表达。当然,这次发布会最大的不同在于宝马这次讲的不是“有哪些点”,而是“这些点如何组成一条链”:锥形屏和AI系统提升感知效率,扭矩控制提升操控安全,所有技术都指向一个目标——让人车协同变得更自然、更安心、更精准。

别人是功能清单式传播,宝马是认知结构式传播。它不是亮点拼接,而是意义重塑。在现代品牌传播学中,有两种策略,一个是结构化叙事传播,另一个是意义聚合型传播。宝马这次的打法,本质上就是将“技术要素”用“认知路径”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可以被理解、被感知、被记住的内容体系。这不是堆信息,而是构建认知结构,从“点状输出”转向“链式串联”,这是典型的结构化叙事传播。另一方面,这次宝马也不再强调“我有什么”,而是强调“我这些东西合在一起,对你意味着什么”,这就是典型的意义聚合型传播。

宝马绝地反击“公关无用”论

话又说回来,这场发布会让我最震撼的,其实不是屏幕角度,也不是AI表现,而是背后那一只从未露面的手,宝马集团的公关团队,做了一次具备示范意义的战略性传播。

太多车企的公关还在做“业务承接”,哪个部门出点料,就扩散一下。这叫分发,不叫传播。真正的传播不是接任务,而是主动放大生产力。

宝马这次做的,是从一开始就参与产品思维建构,把“这个技术该怎么讲、讲给谁听、讲了之后用户认知会不会改变”全部前置思考。传播不是在车造出来之后才插进来,而是从设计、验证、测试、定义的过程里就已经准备好了语言系统和表达路径。

不堆功能,不讲堆料,让用户跟着品牌的讲述,重新理解“什么才叫技术的价值”,这也是这场发布会中容易被忽视掉的,宝马构建的一种讲述方法论。听到一半,就不由感叹,这才是豪华品牌传播最该做的事情:让用户不是被打动,而是被说服;不是一时种草,而是长期认同。

讲故事,不再是给人“看见你有多好”,而是“让人理解你为什么好”。 宝马做到了。谁说这个时代传播无用?谁说技术不需要被讲述?传播力,早已是企业体系力的一部分。能不能把复杂讲清楚?能不能把系统讲动人?决定了技术能不能被市场看见,能不能被消费者认同。这次宝马做到了——不是通过舞美、不是靠喧哗,而是通过一次真正以体系为支撑、以用户为核心的传播行动,打了一场漂亮的认知战。要记住,传播的终点不是曝光热度,而是认知复利。

0 阅读:0
汽车十三行

汽车十三行

知名汽车媒体人王鑫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