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周王室东迁开始衰落,霸主开始出现。而周王室分封诸侯达数百,也才出现五位霸主。可在春秋五霸之前,郑国才是率先拥有霸主权力的国家,郑庄公才是霸主的“祖师爷”。可郑国衰败的太快,在郑庄公死后,郑国的霸业就开始衰败。郑国衰落的太快,所以也就是个小霸。郑国衰落的罪魁祸首是谁?郑庄公和郑桓公或许是郑国衰弱的罪魁祸首。

为什么说郑庄公是“五霸”的祖师爷,他的霸业比齐国早了30多年,且“霸主”就是参考他的成就制定的。历史上的春秋五霸争论很大,你可以看到两种说法。其中晋文公、齐桓公、楚庄王不变,让人争议的是秦穆公、宋襄公和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关于霸主的评定,有两个硬性要求,一个“尊王攘夷”,另一个是“会盟诸侯”。“尊王攘夷”就是听从周天子的命令,是周天子在中原地区的代理人,并且组织讨伐戎狄和不听话的诸侯;“会盟诸侯”就是霸主得有号召力,通过诸侯选举的形式成为老大。

按照两个标准,郑庄公也算是“霸主”。虽然当时平王东迁,周室衰落,郑庄公跟周天子之间有过不愉快。可郑庄公后面就是维护周天子的统治,宋国对周天子不尊敬,郑庄公出兵为周天子找回来脸面。后面的郕国、许国等国都因为以下犯上受到郑庄公的制裁。在会盟诸侯方面,郑国跟鲁国、齐国关系密切,多次会盟,虽然规模小点,可也符合要求。毫无疑问,郑国当时是最强大的国家,郑庄公也是个雄主,让诸侯们胆寒。可郑庄公只是后人眼中的“小霸”。

这是因为郑国衰落的太快,跟“霸主”好像有点不搭腔。郑庄公之后,郑国迅速衰落,也不符合大国的要求,关于郑国的衰落原因有很多,其中郑庄公的原因很大。郑国的强盛,其功在庄公;郑国的衰落,其罪也是庄公。他在继承者的选择上犯了致命错误,郑庄公的儿子很多,其中长子姬忽和次子姬突的能力最强,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姬忽是君位的不二选择。可郑庄公没有自己爷爷郑桓公和父亲郑武公,为继承人扫除障碍,反而还增加阻碍。

姬忽能力强,战功卓著,还因为品德被人称道。被郑庄公立为太子,当时,姬忽受郑庄公之命帮助齐国,齐僖公想把女儿嫁给他。曾两次求亲,想分别将女儿宣姜和文姜嫁给他。可均被姬忽拒绝了,说起文姜和宣姜,在当时都是绝世美女,而姬忽却以郑国是小国,齐国是大国,不敢跟齐国攀亲。况且我是受父亲的命令救援齐国,我如果娶妻的话,难免会落人以口实。姬忽的志向确实远大,可他忘记了自己是郑国的储君,他的一切都应该为了郑国的前途,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名声。

不知道郑庄公有没有发现他的缺陷,或者说发现了也没有在意,这就为后面的内乱埋下了隐患。姬忽的母亲是邓国人,邓国在春秋时期是一个毫无存在感的小国,而郑庄公立他为太子,算是为当时郑国传递了一个危险的信号。当时齐公嫁女对提升姬忽的身份有很大作用,姬忽身边的大臣也劝说娶公主,可姬忽却认为是吃软饭。后面姬忽娶了陈国公主,认为自己爷们极了。不过郑庄公选择了姬忽,就要为他继位扫除障碍,可是他反而助长了姬突的权力。

姬突相比姬忽来说,优势很大。他的母亲来自宋国贵族雍氏,雍氏在宋国是个大家族,甚至可以左右君位。郑庄公在死之前,自以为自己谋划的很好,立姬忽为新君,也不能亏待姬突,就把姬突母子送到宋国。宋庄公是郑庄公拥立,宋国可以说是郑国的卫星国,而且姬突的母亲也是出身宋国大族,也不会受委屈,郑庄公自认为做的很好,踏实地咽气了。可是,姬忽刚登上君位,宋国就绑架祭足,祭足被迫倒戈,姬忽屁股没做热就被踢了。

姬突上位后,想要干掉祭足夺回大权,可是被祭足先下手为强,姬突被打跑了。姬忽重新夺回君位,姬突自然不放弃,兄弟两就君位展开争夺,持续了二十多年。周边列国也来分一杯羹,郑国内政混乱,郑庄公打下的霸业衰落。经过郑文公和郑穆公的调理,郑国才缓过来,可后面郑国的卿大夫爆发了“七穆之乱”,此后的郑国只能作为晋、楚的附庸存活。那个春秋第一霸郑国再也回不来了。

郑国的衰落除了人为,还有地理位置因素。春秋末期的秦国,经过多年的内乱,还是凭借崤函之固坚持下来。而郑国从地图上看,郑国临近东周,处于晋楚争霸的前线,东周是天子所在,诸侯当然不敢做什么?可郑国却遭殃了。晋国要打楚国,受伤的是郑国;同样楚国攻打晋国,受伤的是郑国,所以郑国衰落后,自然成为了墙头草。郑国处于四战之地,用好的话,当然可以凭借交通,一直称霸诸侯,不好的话,只能沦为出气筒。而郑国的创始人自然也看到了,郑武公在位期间拥立平王东迁。郑庄公在位期间,不顾国力弱小四处征战。为了增加战略纵深,他只能不断吞并小国,把自己做大做强。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不惜“挟天子以令诸侯”,逼周天子割地、射伤周天子,打着天子的旗号攻打诸侯,把郑国从一个不起眼的小国变成了拥兵十多万的中等诸侯。可郑国的起点太低,不是一代人所能完成的,郑庄公自己是不能成功的,如果后世的君主有郑庄公的能力,郑国成为大国也不是不可能。可郑庄公之后,郑国国君都是废材,国力衰落,优势变为劣势。有人说,郑国搬家不就好了,可郑国已经搬过家了,如果郑国去到关中平原,未必会比秦国做的更好。

郑国属于建立较晚的诸侯国,郑国的第一任国君郑桓公是周宣王的弟弟,周幽王的叔叔,在当时周王室作为司徒掌握朝政。郑国最初分封在周王室旁边,位于关中平原,可是周幽王倒行逆施,宠爱奸臣,郑桓公也看到和平背后的波涛云涌。他也为刚刚诞生的郑国担忧,他问史伯,王室多事,我应该如何?他说,不如将郑国迁都到洛水东岸,哪里没有强国,你可以通过权力和金钱在哪里站稳脚跟,一图发展。

郑桓公一听很有道理,通过强迫和贿赂,东虢和郐国一共割让了十座城池。郑桓公举国搬迁。四年后,周平王东迁洛邑,西周灭亡。你可能会说郑桓公有先见之明,如果没有迁都,就不只是自己死于戎狄,而是整个郑国都死在戎狄手中,存活一代人。话虽如此,如果不迁都,郑国会不会成为第二个秦国,经过斗争控制整个关中平原。秦国在当时只是一个部落,还没有真正成国,郑国作为周天子一脉的,比秦国更有资格成为关中平原的主人。

况且戎狄,在春秋时期很少有诸侯会因为戎狄而亡国,更多的是流寇。在城市中抢劫一番就离开,不会停留太长时间。而郑国或许也会获得开拓期,从后面的大国看来,晋楚他们都是处于边缘地带,然后自己开拓到中心地带。郑国迁都失去了长远的发展,转而追求短时间的爆发。而后面郑国的强盛,只经历武公和庄公两代,没有经过太大的磨难,这样国家衰落的也会很快。

郑桓公和郑庄公作为郑国前期的开拓者,却因为自己的原因而造成郑国的衰落乃至灭亡。
用户13xxx12
成语应该改成“朝晋暮楚”,符合春秋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