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经济学家"宋清辉炮轰胖东来:是批判还是蹭流量

益者三友金子 2025-03-31 16:48:42

当胖东来公布基层员工平均月薪9886元时,某些"经济学家"的跳脚表演比数据本身更值得玩味。宋清辉那句"靠流量活着"的论断,暴露出一个现实:在当下舆论场,戴着专家面具的批判往往比菜市场的讨价还价还要廉价。当网友扒出这位批判者连基本的经济学资质都无法自证时,整个事件就演变成了一场关于"谁有资格定义价值"的闹剧。

所谓专业权威的崩塌从来不是突然发生的。在自媒体时代,一个微博认证加几句惊世骇俗的言论,就能批量制造出"野生经济学家"。他们擅长用"没有核心竞争力"之类的万能话术解构一切企业现象,却从不解释为何自己未经任何专业认证就敢以专家自居。这种双标逻辑在胖东来事件中尤为刺眼——当企业用真金白银证明对基层劳动者的尊重时,批评者反而成了最该被质疑的"三无产品":无资质、无实证、无建设性。

但这场争论的真正价值不在于揭穿某个人的专业底色,而在于暴露了社会认知的深层病灶。为什么总有人本能地认为服务业从业者不配高薪?为什么企业善待员工反而要被扣上"炒作"的帽子?某零售业研究数据或许能给出答案:在北上广深,同等规模的商超员工平均工资仅为胖东来的60%,这种对比刺痛了某些既得利益者的神经。

当有人用"流量"二字轻蔑地抹杀一个企业二十余年沉淀的管理智慧时,本质上是在维护"劳动者就该廉价"的腐朽价值观。

要破除这种认知上的无知,需要建立更科学的评判体系。真正的经济学家应该用数据说话:分析胖东来人效比是否优于行业均值,测算高薪带来的低流失率节约了多少培训成本,评估员工满意度对客单价的实际影响。

可惜这些专业动作都被简化为情绪化的道德审判。更可悲的是,当网友要求批判者出示学术成果时,得到的往往是删评拉黑的低级应对——这种心虚反应比任何质疑都更有说服力。

这场闹剧最终指向一个核心问题: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究竟该如何辨别真伪专家?或许该回归最基础的验证逻辑:查看中国经济学学会的注册名单,检索其在核心期刊的论文发表记录,核实其参与过的重大经济政策研究。如果连这些基本要素都缺失,那么所谓专家意见与街头巷议并无本质区别。

胖东来的工资单至少经得起税务部门的检验,而某些人的专家人设却经不起最简单的资质追问。

劳动者的价值从来不该由自封的权威来定义。当胖东来收银员能凭专业技能获得体面收入时,这恰恰是市场经济最健康的模样。与其纠结"算不算经济学家"的口水战,不如思考一个更本质的问题:为什么我们总是习惯性质疑劳动者的高薪,却对某些人空手套白狼的专家身份如此宽容?

这场舆论交锋中,真正该被审判的从来不是那组惹眼的工资数字,而是这个社会对劳动价值的畸形认知。

0 阅读:0
益者三友金子

益者三友金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