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球巨头逃离“外资坟场”,为何苹果代工之王偏要逆风梭哈?
印度杀猪刀下,富士康为何“反向冲锋”?在印度商界流传着一句黑色幽默:“这里没有企业家,只有待宰的羔羊。”
过去五年,小米被冻结48亿、三星遭天价罚款、OPPO产线紧急回撤……莫迪政府的“养肥再杀”套路,让中韩企业集体患上“印度PTSD”。
然而,当所有人仓皇逃离时,富士康却带着8亿美元补贴和3000万台iPhone产能规划,高调杀入班加罗尔——这家全球代工之王,是真找到了破解“印度魔咒”的密码,还是成了下一头待宰的肥猪?

富士康的印度豪赌背后,站着焦虑的苹果。两大利益算计正在驱动这场迁移:
关税生死线:美国对华25%的惩罚性关税,让每部中国组装的iPhone凭空增加几十美元成本,而印度产手机却能相对低税涌入欧美市场。人力成本黑洞:印度工人月薪仅200美元(中国约550美元),即便算上效率折损,综合成本仍低30%以上。更关键的是,苹果正在玩一场危险的“鸡蛋分篮”游戏:2024年印度iPhone产能占比12%,2027年剑指25%——这既是向华尔街展示供应链“去中国化”的决心,更是为台海潜在风险提前布局。库克在股东会上直言:“印度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印度这次确实拿出了“史上最大诚意”:697亿卢比补贴涵盖土地、基建、税收,班加罗尔工厂甚至获得“特别经济区”地位。但熟悉印度规则的人都知道,这些“甜头”往往标着隐形价格:
强制本地化:要求富士康3年内将供应链印度化率从15%提升至45%,这意味着必须培养本土供应商——而这些企业往往与政客家族利益深度绑定。数据控制权:根据新修订的IT法案,印度政府有权随时审查外资企业服务器,这对掌握数百万工人生物信息的富士康而言,无异于头顶悬剑。更耐人寻味的是,印度电子部近期悄然修订《外汇管理法》,规定外资企业利润汇出需缴纳20%“社会贡献税”。这让人想起小米当年的遭遇:领补贴时你是“印度制造伙伴”,分利润时就成了“外汇违法者”。

面对全球围观者的质疑,富士康也给出了三点逻辑:
规模护城河:“当我们在印产能突破5000万台时,印度政府动手的成本将高于收益。”技术威慑:“iPhone精密制造需要600项专利授权,印度本土企业二十年也复制不了。”地缘筹码:“台企身份让我们在中美印三角关系中拥有独特转圜空间。”但这套理论很快遭遇现实暴击:2024年Q1,印度工厂良品率仅78%(中国工厂98%),导致iPhone15印度版推迟上市;5月,泰米尔纳德邦以“违反环保法”为由,对富士康开出首张1200万美元罚单——杀猪刀,似乎已悄然出鞘。

就在富士康加码印度之际,中国手机产业链正在发动“釜底抽薪”之战:
比亚迪电子拿下苹果AirPods订单,立讯精密攻入iPhone16高端模组供应,蓝思科技在越南扩建玻璃盖板产能。郑州、深圳政府联合推出“苹果链回流计划”,对关键设备进口实施零关税,工人培训补贴翻倍。这场博弈的终局或许早已注定:当印度用行政镰刀收割外资时,中国正用市场力量重构全球制造版图。富士康的冒险,与其说是商业决策,不如说是地缘政治裹挟下的无奈突围。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在印度这片魔幻土地,从来就没有“大而不倒”的神话,只有“养肥开宰”的轮回。(当你看完这篇文章时,莫迪办公室的税改草案里,或许又多了条针对电子代工业的“特别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