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到底有多可怕?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最血腥的一场大叛乱,虽仅仅8年时间,但他战乱死亡人数超过3600万人,比第一次世界大战死亡人数的两倍还要多,让大唐足足损失了70%的人口。仅此空前浩劫,那个曾经傲世全球的大唐帝国从此衰落,那个曾被无数世人向往的繁华长安彻底失去了他的流光溢彩。
很多后世之人对唐朝的了解到安史之乱就结束了。那么,到底是什么引发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又是怎样演变的?接下来让我们追寻历史的踪迹,来一探究竟。说到安史之乱,不得不提到一个关键性的人物,他就是唐玄宗李隆基。在执政前期,唐玄宗李隆基是一位治世明君,他一手将大唐帝国推向鼎盛,创建了开元盛世。
.为使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的第一强国,唐玄宗这个人十分热衷于开疆拓土。为了满足唐朝扩张的需要,唐玄宗对唐朝的军事体制做了重大调整,将原来的府兵制调整为募兵制。作为府兵制就是部队依托于蜀地,平时在蜀地生产,战时出征打仗,这样可以节省军费。府兵制的部队对将领追随程度不高,皇帝对军队具有绝对的控制权。而随着唐朝的对外扩张,部队远离属地,各方面问题很多,府兵制就显得不太适应。于是唐玄宗就将其改造成为募兵制。募兵制就是国家来给军饷,招募士兵做职业军人,士兵专心训练,专心战斗,这样部队战斗力会大幅提升。到了后期,唐玄宗为了提高扩张效率,连发军饷都嫌麻烦,他让各地节度使自己管理地方财政,自己收税,自己发放军饷。所谓节度使,相当于现代社会的。兵区司令。
此时,唐玄宗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谁给钱,士兵就给谁卖命。唐玄宗这个募兵制作法,让各地节度使逐渐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这位唐朝中央政权埋下隐患,这不能不说是唐玄宗的重大失误。然而,唐玄宗并没觉得有问题,他认为自己有足够的政治手腕,完玄可以掌控局面。或许唐玄宗的唯一缺点就是活得太久。到了晚年,唐玄宗逐渐安于现状,开始怠政,特别是遇到儿媳杨贵妃后,他更是将注意力转移到了女人身上。他将朝政大权甩给了宰相,指使大权旁落,再加上各地节度使佣兵雄踞一方,这时的唐朝已经步入危险境地。 此时,一个叫安禄山的人出现了。安禄山出身卑微,但他极善于揣摩人心,早年,他投身军旅,在这里,他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贵人,幽州节度使张守。归。凭借深谙人情世故的能力,安禄山被张守归收为义子。此后,安禄山在军中不断获得晋升。公元740年,安禄山北封北平卢兵马使。此后,为了加快晋升步伐,他将赚来的钱用于贿赂朝廷大臣们。于是,朝臣将安禄山引荐给了唐玄宗。凭借生性乖巧和高情商,安禄山逐渐获得唐玄宗的赏识。有一次,安禄山进宫荐到太子,他竟然不行礼,唐人提醒他行礼,他却说,太子是什么官啊,我只知道皇上。此事传到唐玄宗耳中,唐玄宗甚是开心。此后,已经45岁的安禄山居然请求年仅29岁的杨贵妃收他为杨子。此外,体重300斤的安禄山还为唐玄宗挑起了胡玄武,这让唐玄宗龙颜大悦。通过这一系列的骚操作,唐玄宗对安禄山的好感和信任不断升高。最终安禄山被封。为范阳、平度、河东三镇节度使和御史大夫,这让他一人掌握了唐朝1/3的精锐兵力。 伴随着大权在握,安禄山的野心也在不断扩大,逐渐滋生了不臣之心。本来安禄山没有想马上谋反,他想等唐玄宗死后再谋反,但由于一个人的原因,让他改变了想法,此人便是当朝宰相杨国忠。杨国忠是杨贵妃的堂哥,此人本是不学无术之人,但在杨贵妃的极力帮衬下,坐上了宰相之位。因安禄山没把杨国忠放在眼里,这让杨国忠怀恨在心。于是杨国忠多次向唐玄宗进言,说安禄山有谋反之心,建议杀了他。此事传到安禄山耳中,让他很没有安全感。公元755言,安禄山联合史思明以清军策讨伐杨国忠的名义,发动15万大军,在范阳举兵反叛,自此,安史之乱正式拉开序幕。叛乱开局。安禄山军队的战斗力和战斗意志异常强悍,堪称史上叛军的天花板。从范阳骑兵到摧枯拉朽的杀到洛阳,只用了短短一个多月,要知道,从范阳到洛阳的距离,单纯行军也需要一个月。此时,唐朝的北方领土损失过半,在此历时关头,唐朝大将郭子仪挺身而出,他率军杀入河北,连战连截,此时安禄山的南进部队也被拦在潼关之外,这让安史叛军大为受挫。 此时,安禄山产生了撤退的想法。眼见战场形势对唐军越来越有利,此时杨国忠又站了出来,他觉得战场的胜利会导致武将做大,而武将做大会威胁到他的权利。于是他向唐玄宗进言,诬陷高仙芝、封常清两位唐军大将有谋反之心。于是大唐帝国双臂封长卿、高仙芝双双被杀。这让唐军的实力。一和,士气受到沉重打击。接下来,杨国忠逼迫镇守潼关的将领哥舒汉出关作战。本来坚守潼关时上策,而出关作战有纵安时叛军埋伏的风险,但被逼无奈,各舒汉只好出关作战。果不其然,唐朝20万精锐部队惨遭重创,潼关失守, 安禄山的大军直奔长安杀来。唐玄宗明白长安已无险可守,于是他带着杨贵妃和3000禁卫军趁着夜色逃离长安。他们一路奔逃,直到马嵬坡才稍作停歇。在这里,被悲观和愤怒情绪笼罩的禁军发生兵变,他们不敢针对唐玄宗,而是将矛头指向的杨国忠,于是杨国忠被杀。紧接着,他们要求唐玄宗出自杨贵妃。为了避免局势进一步失控,唐玄宗同意将杨贵妃处死,这才将兵变平息下来。第二年,太子李亨带领2000进军北上。在灵武登基即位,他就是唐肃宗。他遵李隆基为太上皇。到这里,唐朝才开始组织有效的评叛反击力量。此时,大唐国土沦陷国半。公元757年,因为内部全力之争,安禄山被妻子安庆绪杀害,安庆绪接管了部队。公元757年,唐朝集结15万大军,一举歼灭十万安史叛军,收复长安,安史之乱迎来转机。同年,唐军与安史叛军在睢杨保发激战,史称睢阳保卫战。睢杨是军事要地,事关全局,唐军将领张军率领7000人的军队,挡住叛军10万人的进攻,坚守城池10个月,困难池时,靠持人肉维持生存。公元759年,安庆绪被史思明杀害,不久,史思明在范阳登基称帝。公元761年,史思明在洛阳城外大败唐军。随后,史思。徽军挺进长安,然而还没等与唐军交战,史思明就被其子史朝义杀害,此时叛军内部离心离德,随后,史朝义在各路唐军的围攻下一路向北逃窜。公元763年,史朝战败自杀。至此,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落下帷幕。
安史之乱虽然是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但究其原因,纯粹是唐玄宗一手造成的。不信任自己的忠臣,却让一个胡人对河北军政大权一手把持,还没有任何可以制约的人,这不管换成谁不反才怪。这里要说唐玄宗对安禄山本人的判断存在误差,他过高估计了安禄山的理智,而安禄山对唐朝实力的判断也存在误差,他过高估计了自己起兵造反的胜算。本来,唐玄宗深谙帝王之术,他有着超凡的用人手腕,他想的是赋予臣子权力最大。他限度的利用有能力的人为帝国服务,然而因为缺乏自知之明的臣子没有和他达成默契,顷刻之间局势失控,落得两败俱伤。安史之乱不仅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也对华夏民族的发展走向产生重要影响。安史之乱后的中央政权对藩镇将领的忌惮刻在了统治者的骨子里,这使得后世王朝都刻意削减或控制武将的权力,都有重文轻武的倾向,它导致了华夏民族的尚武精神和战斗力严重下滑,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遗憾。去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