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文学作品,能最本色最鲜活地摹写、反映时代风貌和历史痕迹,这是杰出作家的一种本能。如果一位优秀的作者,以小说的笔法去展示历史,会展现出怎样的瑰丽呢?这是我在阅读作家王彬的历史小说《丰泰庵》前最大的期待。
读罢《丰泰庵》,我由衷感觉不负期待。对于我而言,阅读除了字面含义,更具有一层象征意义。文学应该有能力丰富和温暖这个世界。这种丰富和温暖是一种力量,它能够超越时空,抵达人的心灵;它又是一种抚慰,能够使干涸冷漠的情感和认知得到滋养。《丰泰庵》令笔者收获了久违的感动,其饱满的容量和张力,文字表现、意蕴表达中的差异性、切入点和耐受力,成为笔者与作者之间的一种深刻共鸣。
《丰泰庵》讲述的是公元1644年,大明王朝在建州铁骑与西北义军的夹击下轰然崩塌。崇祯皇帝的大女儿长平公主顽强地活了下来。一位年轻学者在研究长平公主的生平时,发现了她的日记,日记中详细记述了崇祯时期的历史事件、胡同市井、民俗器物……《丰泰庵》的构思不可谓不奇,以历史人物的私人日记串联、铺展情节不可谓不巧,这种叙事智慧,或可称为差异性。
差异性的表现,有数量、质量之分,会意、刻意之别。详言之,数量上的增加并不能体现为质量的提高,差异无法用数量计算,更不能在刻意中实现,它应是经由作者创作实践而逐渐习得并可以熟练运用的、发自内心的“唯我之见”。
在追求差异性的道路上,必须保证应有的向度、尊重公认的习惯、调和可能的分歧。好的文学作品,因为一种差异和距离感而令人怦然心动,但细细品味,则深深感动、感叹于微茫巧合中那一份抹不掉化不开的似曾相识。在差异和共识之间,作者必须实现有效的路径冲突和方向调和,思想和笔力均达到理想的高度。正如在《丰泰庵》中,作者假托私人日记,将历史事件、皇室规制、建筑风格、民间百态、人情世故和市井风情娓娓道来,优雅中带着直白。就此而言,《丰泰庵》独辟蹊径,在文本创作方面实现了突破,带给人们独特的阅读体验。
或许,除了史书的记载,能让我们回到过去的还有想象。“很久很久以前”与“公元前多少年”,两种表述方式,所激起的想象是不一样的。想要讲好故事,必须实现思想植入与技术张力的完美结合。简言之,需要一个精心精巧更精彩的切入点。《丰泰庵》以长平公主的个人视角切入,可谓深得匠心。长平公主的特殊身份和际遇,使其将帝王引入生活的场域,在日常生活中,见人见性地揭示其生存状态、心理变化,给其行为予以合理的逻辑支撑。同时,作者亦借助长平公主的视域,调动了自己的知识储备,描绘宫廷的建筑、规制、礼乐、律令、风尚,甚或翊坤宫有几重进深、钟粹宫阶下长着什么杂草、皇极门前的锦衣卫有几个红盔甲、大朝会什么规模什么讲究,以至于公主如何画眉等,借助长平公主的视角,让人真实地看到,表面富丽堂皇的背后,是幽暗与陈腐。在《丰泰庵》中,经由长平公主的视角切入,这一切都在小处折射、在幽处反光。
在我看来,《丰泰庵》阅读难度颇大。这种难度,很多源于王彬复合性的写作身份——作者不仅是优秀作家,还是知识渊博的学者。他研究《红楼梦》《水浒传》,研究叙事学,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北京的历史、地理、人文。他推出了许多专著,也积累了大量的史料、文献。他洞悉历史的脉络、地理的演变和风情的波动。因此,在历史叙事中,他知道哪里是原点、基点、要点和痛点,擅长以细节说话。同时,他又有大局观。大局观的前提,是对局有多大心中有数,了然于怀。
笔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止一次想,这种难度能让阅读者锻炼耐受力,进而培养好的阅读习惯。很多时候,研读文本的过程也是自我心灵训练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最终得出的评价或结论是次要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切切实实地磨炼了自己的理解力和科学探索精神,把阅读的过程变成一种宁静的个人追求和静水流深的自然收获。
作者与读者是矛盾体,他们相互塑造,相互适应。优秀作者应该坚守自己的理念,写作必须带着最深刻的情感体验与理想意志,并且通过作品交融到读者的内心深处。这份坚守,是文学的永恒生命所在。
或许,愿景与现实之间本有一种内在紧张。一位作家若有足够实力,会从这种紧张中获得补益,体现为一种成熟、进步。艺术的突围,何尝不是精神的攀缘?唯真正有责任心的作家,才会下苦功夫,表现出对历史的顿悟、对生命的尊重、对人生的热诚、对责任的担当,在展现自己精彩和深刻的同时,点燃起更多的生命和精彩。阅读一部深刻的作品,自己与“深刻”已经不期而遇。
作家出版社推荐
《丰泰庵》
王 彬 著
作家出版社
内容来源:陕西日报
作者:张永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