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盎撒西征记母国崛起】英国称霸世界200年竟然因为羊能吃人?

刘洋瀚海聊之 2025-02-12 11:45:06

英国是靠什么崛起的?

先进的制度?更会发明机械的大脑?还是海权意识?

其实都不算,大家都是农业社会的时候谁也不比谁更先进。

那英国到底是因为一个什么样的契机而崛起的呢?

说一个大家可能很少会注意到的点,不是因为他们思想更进步,而是因为“羊能吃人”。

今天的《昂撒西征记》,咱们来聊聊,《母国崛起》。

2018年的柏林电影节上上映了一部爱尔兰电影《黑色1847》。

听这个名字就知道,是在讲发生在1845至1852年间爱尔兰大饥荒的事,其中灾情最严重的1847年被称作“黑色47年”,电影也是因此得名。

整场灾难爱尔兰约有一百万人被饿死,还有一百万人被迫移民。而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并不光是天灾,还有人祸。

当时统治着爱尔兰的英国面对饥荒时想的不是救援而是添把柴,英国的老爷们秉持着“自由市场”的原则并不禁止爱尔兰的粮食出口,这导致饥荒年间仍有大批粮食被不断的运出爱尔兰。要知道当时爱尔兰的粮食产量并不低,足以养活1800万人,而爱尔兰当时的总人口最多也就800-1000万间。但饥荒还是让爱尔兰损失掉了约四分之一的人口。

在灾情最严重的1847年,大约4000艘船将粮食从爱尔兰运往英格兰的各个港口。不仅是粮食,这一年爱尔兰出口的牲畜和肉类制品甚至还有增加。

可能有人会纳闷,这么多粮食为啥不自己吃呢?

这当然是因为这些粮食并不属于种粮食的农民啦,正所谓“遍身罗绮qǐ者不是养蚕人”。

要么你把粮食都交出去当土地的租金然后饿死,要么你不交然后粮食被地主老爷们上门抢走再把你赶出去然后还是饿死

不仅如此,因为相信“自由市场”,觉得市场肯定能自己调节饥荒,所以他们甚至还终止了针对爱尔兰的援助计划。

无论大家是否相信自由市场这一套,我们都不能忽略一个可笑的事实,那就是执行自由市场的人向来都是双标的,他们对什么是“自由”是有自己标准的。他们虽然不会因为人民的饥饿而禁止粮食出口,但却会因为地主老爷们的钱包而控制粮食进口。英国的《谷物法》了解一下?当粮食进口的价格过低的时候他们会控制进口额度,以此来保证农场主们的利益。

说好的自由市场呢?

最逗的是英国自己不救济,还拦着不让别人救济。

当时奥斯曼帝国的苏丹都看不下去了,打算捐一万英镑。结果英国人不干,说我们女王才捐两千,你捐一万寒碜谁呢?最后就要了人家一千。

粮食减产,租金不减,政府也不救济,还拦着不让别人救。

“善良”的地主老爷们一看,这穷人要饿死不能死我地界上啊,我也不忍心看啊,把他们都撵走吧。于是就开始拆房子赶人。

咱们前面说的那个电影《黑色1847》就是演的这个事,一个刚为英国打完仗的爱尔兰老兵回到家乡,突然发现自己家人被杀,房子被拆,全家被驱逐,然后冲冠一怒杀官造反。

可能有人还是会纳闷,为啥要把人赶走呢,就算粮食减产,那这些人给你种地不还是有收入吗?电影中通过地主的嘴解释了原因,那就是英国按照人头收税,人越多税就越高,所以当粮食减产收益变少时,为了保住钱包那就把多余的人赶走了。不能开源就节流呗。

要命的是这段剧情并不是胡编的。

这也是爱尔兰人如此痛恨英国人的原因之一。

讲到这可能会有人会说,你是不跑题了?

并没有,因为讲英国的崛起就不能不讲英国对于国内农民的各种不当人行为。

爱尔兰大饥荒只是缩影之一,真正让英国走向崛起之路的是“圈地运动”。

对我们来说,历代王朝走向衰弱的原因,差不多都有土地兼并这一条。

但我们的土地兼并和英国的圈地运动是有本质区别的。

我国古代的土地兼并并没有改变生产方式,地主们从底层民众手中巧取豪夺走了土地后还是要继续种粮食,种地的农民失去土地后还是农民,还是要继续种地。

而英国的圈地运动则不同。当欧洲人开辟出了美洲和印度的航线后,新的殖民地不但能提供大量的廉价粮食,还能够提供足够大的海外市场来吃下欧洲人生产的工业产品。英国这个地方的气候相比于生产粮食其实更适合长草,而英国的羊毛制品在海外销售的利润特别高,这也就意味着在英国养羊比种地挣钱,牧场的收益大约是农场的两倍。

而欧洲的政治结构决定了欧洲的农民几乎都是佃农,“农民”对他们来说更像是一种工作,土地从来不会属于他们,而是属于那些国王分封的领主们。所以当领主们把农田改为牧场时,大批的农民就失业了,并且毫无反抗的理由。他们只能被迫离开土地成为流民,这就是英国著名的“羊吃人”现象

当然起初的圈地运动并不受上层的待见,毕竟对于国王来说统治稳定才是基础,面对频发的农民暴乱,国王也曾下令要控制圈地规模,或者退牧还耕。

但马克思曾说过:“一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

所以面对丰厚的利润,正在向资本家转型的农场主们践踏了国王的法令,最终迫使政策转型,圈地运动变的合法,地主们联合起来的委员会业也自然而然的发展成了后来的英国国会。

之所以说英国的圈地运动和我国古代的土地兼并不同,不光是因为圈地运动得到了官方层面的支持,毕竟我们那些写道德文章的士大夫们别管多贪嘴上总是要悲天悯人的。更关键的区别是生产方式改变了。

咱们前面说了,之所以会有圈地运动,是因为养羊的利润大过种粮食。但羊毛是不能直接出口的,要先生产成羊毛制品,这就催生出了一大堆工厂,以及围绕工厂出现的城市。

失去土地的农民被迫离开家乡,进入城市里的血汗工厂工作,英国由此开始向工业国家转变。

而这种转变并不是主动的,毕竟最开始选择养羊而不是种地单纯是因为养羊更挣钱,并不是因为什么有一颗痴迷机械的心。所以大可不必谈什么“制度优势”、“探索精神”云云。

而他们之所以不用担心不种粮食之后没饭吃的问题,除了航海贸易带来的殖民地粮食进口外,对爱尔兰的剥削也是个重要原因。不然爱尔兰的粮食出口是出口到哪呢?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抛开运输难度不谈,如果明末咱们也这么压迫朝鲜,不知道明朝的走向会不会有啥区别。但咱不压迫人家,还耗费国力帮着人家打了一仗。但人家并不念咱的好,偷咱东西不说,最近还和多次侵略他们的国家走得很近。所以人就是不能有“偶像包袱”。

咱们说回来,正所谓需求催生进步。大量工厂的产生,自然会催生产业升级,这个在今天也是金科玉律。

生产效率更高的珍妮纺织机、代替人力的蒸汽机、运输更快捷火车都率先在英国出现。

巅峰时期的英国能生产全世界一半的纺织品、一半的钢铁和三分之二的煤。

至此,他们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进入到了工业时代。

要知道此前大家都是农业社会的时候,欧洲各国的实力相差并不多,英国后来引以为傲的海军可是连巅峰时期的荷兰都打不过。

但率先进入工业时代的英国迅速甩下了所有对手,始终运转的工厂和持续的海外战争也帮英国消耗掉了过剩的人口从而转移走了大多数的内部矛盾,就如爱尔兰大饥荒发生时英国刚刚在中国打完鸦片战争。

所以,领先时代的工业技术才是“日不落帝国”称霸世界两百年的原因,也是他们霸主地位的继承者美国写在基因里的东西。

正当英国乘着工业革命的风成为世界霸主之时,在遥远的新大陆,一个新的国家脱离英国的统治而独立,这就是美国。

说来也奇怪,当时在新大陆有殖民地的欧洲国家可不老少呢,为什么英国的殖民地独立了?还是在英国最强大的时候?

这些,咱们下期接着讲。

0 阅读:4
刘洋瀚海聊之

刘洋瀚海聊之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