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代明君,却逼死最宠爱的儿子,只因为一个常见的毛病

历史控 2021-01-11 13:26:19

东汉三国时期,中华大地上军阀混战,将星璀璨。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往往有很多极有才干的人被其他更有才干的人遮住光芒,以至于在后世流传中,名声不彰。今天要说的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年少时便继承父兄基业,以高超的政治、军事才能将一个内政外交处在重重困境中的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却被同时代的政治家、军事家遮蔽光芒,而且他在晚年情绪大变,犯了一系列错误,最终导致他不得不逼死爱子。这个人就是孙权。

汉末三国时期的东吴,相比曹魏和蜀汉来说,存续与发展的困难更多。首先孙吴的存在不具法理。曹操统治集团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以帝室之胄自称,以恢复汉室为名,而孙权政治集团的存在,在法理上没有凭依。另外在军事格局上,曹操占据北方广大土地,人口众多,粮草充足,对蜀汉和孙吴呈进攻态势。而蜀汉地处益州腹地,四周环山,易守难攻。唯独东吴,北与曹魏仅一江之隔,西接蜀汉无险可守,南接形势复杂的百越之地。由此可见,虽然孙权的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帮孙权基本奠定了东吴的军事基础,但想治理好东吴,孙权尚且任重道远。

建安五年(200年),孙策被吴郡太守许贡的部下在丹徒刺杀身亡。是年孙权刚刚十八岁,他正式接掌东吴统治集团。孙权曾跟随孙策转战南北,颇有胆识,又得周瑜、张昭等名臣辅佐,因而在赤壁之战之前的几年时间里,孙权广招贤能之士,向南征讨百越之地,着力发展农耕、桑蚕。赤壁之战时,孙权力排众议,接受鲁肃建议,与刘备结成联盟,共同抗曹。这一时期,孙权虽然年仅二十六岁,但已经对东吴的未来有了清醒的认识和规划。他意识到总的长期来看,刘备为守势,故可以为盟友而不可以为敌,曹操为攻势,故可以为敌而不可以为盟友。但在短期内,刘备可以为敌,而曹操可以为盟友。孙权年轻时定下的这一战略规划贯穿了孙权的一生。所以就出现了赤壁之战时,孙刘联盟击败曹操,可战后孙刘又刀兵相向,争夺荆州,后来孙权又向曹操称臣,杀关羽夺荆州,刘备夷陵之战后,孙刘又重新结盟,共同抗曹这一系列反反复复的现象。

孙权除了政治手腕高超,举贤任能上也很优秀。与孙权同时期的霸主曹操、刘备都很善于识人用人,孙权也不例外。当初周瑜向孙权举荐鲁肃时,张昭等人都看不起鲁肃,孙权却认为鲁肃很有才能,果然鲁肃后来成为接替周瑜的名将。吕蒙、陆逊也都是在未成名之前,就被孙权赏识,并很快被提拔到关键岗位。除此以外,孙权还有很多功绩,比如在江南推行屯田,发展农业,发兵征讨百越,拓展领土,发展交通,开凿运河和手工业生产等等。所有这些功绩都足以使孙权跻身一代明君的行列。但是孙权晚年却性情大变,制造了很多冤案惨剧。

孙权年轻时读了很多书,使他在很多事情上明断是非,处置得宜,这固然是好事,但年轻时过于顺畅,致使他老年时过于自信,不听劝言。比如在立太子问题上,起初孙登为太子,孙登死后,孙权于赤乌五年立孙和为太子,可他宠爱孙和的同母弟弟孙霸,于是立孙霸为鲁王,并使孙和、孙霸享受一样的待遇。后来孙和、孙霸暗中拉拢势力,造成朝堂分裂。很多大臣向孙权谏言,孙权不听,甚至造成很多忠臣良将被冤杀流放的惨案。

后来孙权终于意识到不妥,但也没有妥善处理,他独断地将孙和废为平民,并赐死孙霸。跟随孙和、孙霸的众多大臣遭到株连。照理说,父亲偏爱小儿子是人之常情,而老年的孙权却没有意识到家事关乎国事,不能任性而为。他老年时期的这一错误不仅葬送了爱子孙霸的性命,也使得东吴政权内部遭受了极大内耗,影响深远。

0 阅读:15
历史控

历史控

读书先读史,读史读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