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文明如流星般划过夜空,转瞬即逝,而有的文明却能像参天大树,屹立千年?
四大文明古国,曾经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如今却只剩下中华文明一枝独秀,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密码?
英国学者马丁·雅克就曾在他的著作《当中国统治世界:中国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衰落》中,探讨了中国文明的特殊性。
他觉得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决定了它不会成为西方国家那样,这种不可替代性,正是中华文明能够延续至今的关键所在。
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这些名字如同古老的咒语,带着神秘的气息,吸引着我们去探寻它们曾经的辉煌,可是这些文明最终都走向了衰亡,留给后世的只有残垣断壁和历史的叹息。
两河流域是古巴比伦文明,人类最早文明之一的摇篮,公元前30世纪,古巴比伦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崛起,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善的成文法典,它虽然存在着阶级局限性,却体现了当时人类对法律的初步探索,古巴比伦空中花园是世界闻名的奇迹之一,体现了古巴比伦人精湛的建筑技术和对美丽的向往。
公元前689年,古巴比伦被亚述所灭,这个曾经辉煌的文明就此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只留下了一些残存的文物,供后人凭吊。
尼罗河畔,古埃及文明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诞生,尼罗河的年年泛滥,给埃及带来了富饶的土地,成就了它古老的文明。
金字塔、木乃伊、象形文字,这些都是古埃及文明的标志性符号,它们展现了古埃及人对神灵的崇拜、对死亡的思考以及对知识的探索,古埃及文明在建筑、医学、天文等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一度成为古代世界最强大的帝国之一。
后来古埃及的统治者开始沉迷于享乐,对尼罗河的依赖也使得他们缺乏危机意识,古埃及最终没能抵挡住波斯、希腊和罗马的入侵,它的文化逐渐融合进其他文明,最终走向衰落。
如今的埃及,虽然还保留着一些古埃及文明的遗迹,但其文化内核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与古埃及文明已经没有直接的传承关系。
恒河流域是古印度文明的摇篮,佛教起源于古印度,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此外古印度在哲学、文学等领域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例如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不过古印度的种姓制度严重阻碍了社会进步。
种姓制度把人分成三六九等,上层人享有特权,下层人受压迫,这严重拖累了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古印度文明在自然灾害和外族入侵的冲击下,慢慢衰败了。
如今的印度,虽然保留着一些古印度的文化元素,但其文明的主体已经发生了变化,与古印度文明的联系已经十分微弱。
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文明不同,中华文明延续至今,从未中断,这在世界文明史上,堪称一个奇迹。
那么中华文明是如何做到“从古至今”的呢?
中华文明的起源地,位于东亚大陆的东部,西面是高耸的青藏高原,北面是广袤的蒙古高原和西伯利亚平原,东面和南面则是浩瀚的太平洋,独特的地理位置让外族难以入侵,这给了中华文明早期发展一个比较安稳的环境。
黄河长江流域的沃土,让农业发展如虎添翼,中华文明的兴盛,离不开农业的稳固发展,丰收的田野是它生生不息的保障。
中华文明并非单一民族的文明,而是多民族共同创造的文明,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兼容并包”的文化传统,不断吸收和融合其他民族的文化,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文化交融让中华文明更加多元,也更团结了我们,儒家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都在中华文明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并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体系,为中华文明的延续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中央集权制度就成为中国政治制度的主体,集权体制帮助中国保持统一和稳定,可谓中华文明绵延至今的基石,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重视国家统一,并通过各种措施,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稳定。
中国文明之所以能绵延至今,跟它独特的政治制度一脉相承有很大关系,汉字承载着中华文明,是中华文化的标志。
汉字的稳定和传承,让中华文化的精髓代代相传,即使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外族入侵和王朝更迭,汉字依然保持着其核心地位,成为连接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地域文化的纽带。
汉字的统一性,增强了民族认同感,促进了文化交流和传承,为中华文明的延续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基础,中华文明的传承之路,充满了挑战和坎坷。
正是凭借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兼容并包的文化传统、稳定的政治制度以及汉字的传承,中华文明才能够克服重重困难,延续至今。
中华文明的延续性,并非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一个动态平衡中的进化过程,它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像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不断吸收新的元素,同时保持着自身的内核。
这种独特的进化路径,正是中华文明能够历经沧桑而保持活力的关键所在,中华文明一路走来,跌宕起伏,不断发展变化。
春秋战国时代,各国你争我夺,各种思想也百花齐放,最后秦朝统一全国,开创了中央集权的帝国时代,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成为国家官方意识形态。
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交往密切,佛教也开始在中国蓬勃发展,并逐渐融入当地文化,唐朝时期,中华文明达到鼎盛,经济繁荣,文化开放,对外交流频繁,宋元时代,经济活跃,科技发展迅速,文化艺术也相当兴盛。
明清时期封建制度走向衰落,西方文化开始传入,中华文明面临新的挑战,中华文明绵延至今,兼容并包,始终保持着独特的魅力,佛教来到中国后,和中国文化交融,发展出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派别。
西式文化的影响深刻改变了中国,并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这种“兼容并包、推陈出新”的文化特质,使得中华文明能够不断适应新的环境,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它像一个强大的生命体,能够吸收各种营养,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能量,不断进化和发展。
历史上的兴衰成败,就像海潮一样,一涨一落,让人不禁感叹,四大文明古国的命运轨迹各不相同,却都揭示了一个共同的主题:文明的韧性。
这种韧性,既能抵御外来冲击,又能传承和发展自身文化。
古巴比伦文明虽然消亡,但其法典精神却影响了后世法律的发展;古埃及文明虽然湮灭,但其宏伟的建筑和精妙的艺术依然令人叹为观止;古印度文明虽然衰落,但其宗教哲学思想却传播到世界各地,影响深远,中华文明绵延至今,展现了强大的生命力。
它经历了无数次外族入侵、王朝更迭、社会变革,却始终保持着自身的文化内核,并在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文明体系。
这种韧性,源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包容精神和创新能力,面向未来,中华文明需要继续保持这种韧性,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既要坚守自身的文化根基,又要积极吸收借鉴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不断推动自身的发展和进步。
不同文明互相学习,携手创造更美好的未来,现在世界各文明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也越来越重要。
正如习近平主席所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同文明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互学互鉴,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中华文明在历史上一直秉持着开放包容的态度,积极吸收其他文明的优秀元素,丰富自身的发展,丝绸之路的兴盛,见证了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的精彩互动。
在新的时代,中华文明应该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与世界各国进行交流合作,分享自身的发展经验,学习其他文明的先进理念,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文明的延续,需要韧性;文明的进步,需要互鉴。
中华文明将继续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走向世界,拥抱未来,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浮云]
参考来源:
凤凰卫视 - 马丁·雅克:中国崛起对世界大有裨益
观察者网 - 马丁·雅克:中国重视全人类文明,这是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