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皇帝是满清历史上争议最多的皇帝之一,他一生笼罩在多个谜团当中。他继位之前到继位之后,小说,评书,戏剧都对这位皇帝传奇的一生有过多种形式的演绎。而他自己自说自话的编纂了一部《大义觉迷录》,看上去是为了澄清许多问题,其实呢,有欲盖弥彰之嫌。今天,笔者手机了雍正最神秘儿子弘时的资料,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先说一下著名的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是怎么演绎这个人的。弘时在整部剧中成了一位阴险小人,他勾结胤禩企图以八王议政的形式来分化雍正的皇权,他培养死士,企图杀死自己皇位的主要竞争对手弘历,最终也被雍正皇帝赐了一杯毒酒。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弘时是什么样子的呢?
首先,弘时是有政治优势的,早期雍正一共有三个儿子,弘时出生于1704年,而弘历即乾隆皇帝出生于1711年,而弘时的哥哥弘昀死于1710年,也就是说,在一段时间内,弘时其实应该是雍正唯一的儿子。特别是在1710年开始。一般来说,满清皇子的夭折率很高,弘历出生后,能不能养活,雍正也是没有把握的。那个时候,雍正应该把弘时作为重点的培养对象。这个至少持续了一两年的时间。另外一点,弘时应该也是雍正的侧福晋所生。出身算不少高贵,只能说还可以。笔者估计,应该比乾隆的出身要高贵一些吧。乾隆的生母在那个时候基本上没有记载,很可能就是一个粗使丫头,连侧福晋都不是。这些应该弘时的优势。最起码,弘时应该作为雍正的世子而重点培养。
然而,雍正是一位严厉的出格的父亲,清的皇子有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脾气都比较大,这个其实也不难理解。他们生于王夫之内,从小就是主子。也就自然有了主子脾气。弘时应该也不例外。这个和雍正严格的要求相冲突。清皇子的教育应该是十分严格的,雍正作为皇子,应该也就收到了严格的皇子教育。那弘时就不一样了。他是王子,对他的教育恐怕就不会像皇子那么系统。所以,弘时在幼年应该没有培养出好的学习习惯。史书中记载弘时放纵不谨,说明弘时的性格比较任性、率直,这个很形象的说明了这个问题。而后来康熙要求各皇子上报世子的时候,雍正并没有上报弘时为世子。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这个问题。
笔者再做一个推测,雍正应该是一个有精神洁癖的人,这样的人恐怕不允许有污点的人存在。弘时这样的性格,在当时接受儒家教育的雍正看来,已经是荒诞不经了。而当时并没有提倡教育方法。这种情况,雍正应该只会更加严厉的要求弘时,弘时的反抗意识也就更加强烈。这就成了恶性循环。对比后来的弘历,他第一次引起雍正的注意,是雍正闲来无事听弘历的功课,发现弘历对于掌握的儒家经典倒背如流,雍正也就喜欢上了弘历。从这里可以看出,弘时留给雍正的第一印象就比较糟糕。这一点其实也很好理解,现在的家庭中,孩子从一出生就由父母共同抚养,而在那个年代,在清皇室,父亲基本上是不亲自抚养孩子的。
接下来,最重的影响就是,胤禩的突然介入,胤禩是雍正在夺嫡中最主要的竞争对手,那么,胤禩和弘时接触应该是在康熙末年,而雍正在皇子争夺储位中,一直处于隐忍的状态。笔者觉得,弘时这样的性格,加之雍正对他的不喜欢,他很可能并完全不知道自己父亲的政治企图。而胤禩是一个情商很高,很有亲和力的人。这样的人,对于一直活在父亲高压的管教下的弘时,无异于雪中送炭、所以,弘时应该和胤禩走的很近,这一点让雍正看在眼里,对弘时的厌恶也就又增加了许多。当然,笔者所能查到的资料并不多。只是在后来的历史当中,雍正把弘时过继给了胤禩,笔者也就根据这个做出的推测。
功课不好,性格不好,又和自己的政敌过从甚密,这样的一个儿子,雍正肯定是不会喜欢的。所以,在雍正继位之后,代替雍正去景陵致祭的,是年仅十三岁的弘历,弘时自然也就没有机会,而这样的安排,也就更增加了弘时对于父亲的怨恨。
至于弘时培养死士暗杀弘历,这个不大可能,在历史中,弘时始终没有封号,只是一个闲散宗室,他不大可能培养出这么多的死士来,而且,雍正对于皇子的管束很严,弘时也基本没机会接触到这么多的死士。
那么,雍正有没有杀死自己的儿子呢,在曾静等人为雍正列举的罪状中,就有这样的一条。笔者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发现,这个可能性也不大。根据雍正帝其后勒令他去做允禩之子这一情况,似可判断早在雍正帝继位前,弘时对于允禩等人,即有一定好感,他对康熙朝晚期储位之争的看法,具有与其父胤禛截然不同的倾向性。因此,雍正元年雍正帝秘密建储时,当然要将这位怀有异志之子,排除在外。 然而,雍正帝秘密建储后,这对父子的关系逐步恶化,双方矛盾的性质,也随之改变。
雍正二年(1724年)底康熙帝"再期忌辰",弘历第二次"祭景陵"。至此,弘时对储位的幻想已完全破灭,在怨恨与嫉妒心理的作用下,他进一步倒向雍正帝的反对派允禩一方,对其父所做一切持不以为然的态度。雍正帝的继位,使允禩等人所拥戴的皇十四子允禵帝梦成空,他们做为新帝的反对派,受到皇权的制约和打击。从实质上看,雍正帝与弘时的矛盾,具有维护或削弱皇权的性质,随着弘时与其父关系的恶化,他已逐步站到皇权的对立面,为皇权所不容。
所以,弘时和其父雍正皇帝的矛盾也就逐渐加深,其实这正是争夺皇权的矛盾,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中,杜撰出弘时支持胤禩搞八王议政,其实也是有历史当中的影子的。
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月,甫登皇位的乾隆帝颁谕:"从前三阿哥年少无知,性情放纵,行事不谨,皇考特加严惩,以教导朕兄弟等,使知儆戒。今三阿哥已故多年,朕念兄弟之谊,似应仍收入谱牒之内。著总理事务王大臣酌议具奏。"乾隆帝的上述话语,使人认为弘时被削除宗藉,是因行为放纵所致,但其具体缘故,却又语焉不详。值得注意的是,《清高宗实录》有意不载其后庄亲王允禄等人关于恢复弘时宗籍的奏折,而它则是澄清弘时之死疑点的有力史证。事实上,弘时并没有被雍正帝处死,但确实受到极为严厉的惩治。这一点和胤禩的儿子弘旺有所不同,弘旺是被发配,而弘时是被允裪严厉管教。
后来他的郁郁而终也可以理解,弘时是一位有一定政治主张的皇子,他自然不愿意屈居人后,而被消除宗籍,也就意味着自己的政治生涯完全终结,不仅如此,自己的声明、地位以及之前所拥有的一切都会烟消云散。这样的结局,郁郁而终也就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