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产中介这个行当,最近被推上风口浪尖的竟不是房价,而是贝壳两位高管三年狂揽27亿的魔幻现实。当左晖那句"做难而正确的事"变成彭永东们股权激励账户里的数字跳动,我们不得不追问:这个曾被寄予厚望的行业变革者,如何沦为了资本游戏的提线木偶?
一、权力真空下的财富狂欢
2021年左晖离世后,彭永东团队通过股权设计将投票权从9.8%膨胀至67.4%,彻底掌控贝壳命脉。随之而来的,是令人咋舌的薪酬暴增:彭永东年薪从847万飙升至7.13亿,相当于每天进账195万,每分钟赚1354元——这需要多少套房的成交才能支撑?

▲贝壳创始人左晖
更耐人寻味的是,贝壳2024年净利润下滑31%,高管薪酬却逆势增长。数据显示,彭永东和单一刚三年薪酬合计27.72亿,相当于抽走了公司同期净利润的47%。这种"亏公司不亏高管"的操作,与当年恒大高管集体套现的套路何其相似。
二、基层经纪人的生存困境
在成都高新某链家门店,新人小王向我展示了他的工资条:底薪4000元,扣除五险一金后实发3267元。这已是工作第二年的"优待",新人保护期后底薪将归零。与之形成荒诞对比的是,彭永东一个人的日薪,抵得上4000个经纪人全年收入的总和。
贝壳引以为傲的ACN合作网络,早已从行业革新利器变成吸血工具。平台抽佣比例从12%升至18%,还要额外收取5980元/店的系统使用费。有经纪人吐槽:"现在成交一单,平台先切走蛋糕的三分之一,剩下的还要七八个角色分"。
三、垄断游戏的三重收割
1. 开发商之痛在成都某公寓,贝壳要求开发商支付7%的渠道佣金,这意味着每套32万的房子要被抽走2万多。更魔幻的是,即便客户自行上门成交,贝壳仍要收取"信息登记费"。开发商营销总苦笑:"现在卖房不是看产品,是看谁给贝壳的筹码多"。

▲成都某火爆的公寓项目贝壳的渠道现场
2. 购房者之困购房者张女士的遭遇颇具代表性:签订购房合同后,被强制收取2000元贷款服务费+2000元权证费,个人信息还被转卖给装修公司,日均接到5个推销电话。贝壳打造的"全产业链服务",成了精准收割的三把镰刀。
3. 行业生态之殇当贝壳新房渠道佣金从2.5%飙升至8%,当二手房中介费从2%涨到3%,整个行业正在陷入"规模越大,利润越薄"的死亡螺旋。2024年贝壳经纪人留存率已从65%暴跌至48%,留下的多是刚入行的"韭菜"。

▲贝壳成都战略发布会
四、被资本异化的行业革新
左晖时代引以为傲的三大革新,正在全面崩塌:
·真房源体系:多地出现"好赞好房"虚假挂牌,中介通过PS技术伪造带看记录;
·ACN合作网络:从促进协作变成分赃工具,某二线城市店东爆料,现在成交单需要给"系统维护费""流量推荐费"等隐形支出;
·服务者尊严:新人要签"借薪合同",不开单倒欠公司钱,北京经纪人被要求缴纳深圳社保以降低成本。
五、当屠龙少年长出鳞片
贝壳最新战略是进军房地产开发,在西安、成都等地已拿下多宗地块。这记回马枪彻底撕碎"只做服务者"的承诺,当年左晖最警惕的"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戏码,正在由继任者亲自上演。

▲贝壳贝好家成都项目围挡

▲贝壳贝好家成都项目现场
而4.68亿的股票捐赠,更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公关表演——按贝壳薪酬制度,彭永东未来两年还能再拿10亿。这种"捐芝麻留西瓜"的操作,暴露了资本游戏的精明算计。
【结语】当我们在贝壳平台查找房源时,算法推送的不仅是房子,更是一整套精心设计的财富转移体系。从开发商利润到购房者钱包,从经纪人血汗到高管天价薪酬,这个估值3800亿的巨兽,正在用"科技赋能"的外衣,演绎着最原始的资本掠夺。
左晖曾说"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如今看来,最难的事或许是:如何在资本狂潮中,不让初心沉沦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藏在每个被中介费压得喘不过气的购房合同里,藏在每个凌晨还在街头发传单的经纪人汗水里。
那么
中介费该不该取消?
你经历过中介的"套路"吗?欢迎在评论区说出你的故事!
拭目
美团被围攻了,京东能站起来扛大旗!贝壳惹了众怒,谁能站起来说不?靠 58 这诈骗老窝怕是不行啊,安居客这些倒还不如贝壳呢[笑着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