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大城市学院人文学院教师蔡渊迪公开发表的一篇题为《关于我所负责三门课卷面不及格率高的说明》的文章,引起了广泛关注。文章中提及,蔡老师负责的《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一)》以及《中国古典文献学》三门课程的卷面不合格率均超过了30%,因此被要求做出解释并提供整改方案。蔡老师对此回应称:“这么多的卷面不合格,肯定是我教得不好,水平有限,实在抱歉。也就是顺此逻辑给出的整改方案就是:另请高明。”
蔡渊迪老师的直言不讳,首先展现了一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感与自省精神。面对高不及格率,他没有回避问题,而是勇于承认“教得不好,水平有限”,这种自我批评的态度值得肯定。然而,他随后提出的“另请高明”的整改方案,虽略显无奈与讽刺,却也透露出对当前教育环境下教师个体无力改变现状的无奈。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蔡渊迪老师对课程课时安排的质疑,直指当前高等教育中普遍存在的“课时压缩”现象。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高校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往往倾向于增设热门专业,同时压缩传统人文学科的课时,以期在有限的时间内传授尽可能多的知识。
然而,这种做法忽视了知识的深度与广度,更忽略了学生对于学科基本素养的培养。正如蔡老师所言,当学生们走出校园,面对考研或职场挑战时,若因基础知识不扎实而受挫,这不仅是学生个人的遗憾,更是教育体系的失败。
《孔雀东南飞》主人公填空题的高错误率,不仅是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直观反映,更是对当前教育评价体系的一种拷问。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下,学生往往只关注考试重点,而忽视了对经典作品的深入阅读与理解。这种“快餐式”的学习方式,虽能在短期内提高分数,却难以培养出真正具有人文素养和批判性思维的毕业生。
因此,蔡渊迪事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高等教育质量与课程设置的契机。一方面,高校应重视人文学科的地位,合理安排课时,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深入学习和思考;另一方面,教师应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同时,社会也应转变观念,认识到人文教育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给予其应有的支持与尊重。
总之,蔡渊迪事件虽是个案,却触及了高等教育领域的核心问题。通过这一事件,我们更应深入思考如何在保证教育质量的同时,实现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为培养具有深厚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本文由@00后态度观察 整合自中国青年报、澎湃新闻、中青评论、网友评论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