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层解析皇帝制度

历史成绩不好的小白 2021-12-01 19:12:42

一、皇帝的名位制度

皇帝的名号

皇帝的名位

皇帝名位制度的特点

二、皇帝的权限和行使方式

皇权的行使方式

组织机构和君临之术

皇权的运用

三、皇帝制度的特点

一、皇帝的名位制度

(一)皇帝的名号

公元前221年,秦兼并六国,实现了全国的统一,秦王嬴政认为王的名号对他已经不适用,于是大臣与博士上书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 嬴政审议后下令:“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

秦始皇“自以德兼三皇,功包五帝”,将三皇五帝名号合而为一,号称“皇帝”,是旷古以来所未有的,被认为是最高的名号并被历代王朝所接受与沿用。

秦始皇

1.尊号

皇帝是最崇高的尊号

尊号出现在唐高宗李治当政时期

上尊号制度盛行于唐、五代、宋、元,每逢元旦或喜庆之日上尊号

唐高宗“天皇大帝” →武则天“则天大圣皇帝”

唐玄宗“开元神武皇帝” →“开元天地大宝圣文神武正道孝德皇帝”

到明代朱元璋当皇帝后宣布废除上尊号的制度

武则天

2.年号

年号是历代帝王纪元所确立的名号。汉代以前的帝王没有年号,一般认为年号是始于汉武帝建元元年。

自此以后,如果有所祥瑞,或发生重大变故以及新皇帝即位,都要立号改元,对年号也没有严格的限制。

年号制度初创时期,制定和更改年号多集中在出现祥瑞和自然界有较大变故的时候,随着社会的发展,年号的设定逐渐与当时的政治联系在一起。

如汉武帝在位时期采用过的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等年号,大多是因为有祥瑞出现。

后汉时期的建武、永平、永元等年号,则与当时求取兴盛升平的政治观点有一定的关系。

年号与当时的政治情况密切联系,往往是反映出当时的时局及皇帝治理国家的意向和心理动态。

如明清时代,年号已经固定在一帝一号;

例如,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定为“洪武”,体现他以武定国的尚武思想。

清朝的穆宗因年幼即位,由慈安、慈禧两太后垂帘听政,因此确定年号为“同治”。

由此可见,皇帝年号的内涵和更替,与该时期的政治局势、皇帝本人的处境和特点,以及皇帝的统治意向等都有一定的联系。

3、庙号

庙号是皇帝死后被封的称号,用以祭祀及表明在太庙中的位置。

汉代恢复古礼,以“祖”或“总”作为庙号,“祖有功而宗有德”才能够享有。西汉12帝,有庙号5帝;东汉13帝,有庙号才7帝;两晋15帝,有庙号者6帝。

隋唐以后,皇帝的庙号制度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就是所有的皇帝都能取得庙号,开国者或有重大贡献者,称“祖”,其余全部称“宗”,不再按世系和征集来排位。

4.谥号

谥号是人死后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价褒贬给予的称号;

西周时期,谥号便已在贵族之间普遍采用。“闻其谥,知其人”,盖棺定论。

秦始皇下令废去对皇帝之谥,自称始皇,后世以二世、三世,乃至万世。

西汉恢复,一直沿用至清末。

隋以前的谥号基本上还能反映已故帝王一生的功过和个人行为特点,只是用词比较隐晦;字数也仅有一二字,汉例加孝字,如汉武帝,谥号孝武皇帝。

唐代以后,谥号不再局限于一二字,比较隐晦的词变得更加隐晦。字数上,唐朝一般6到8字,宋16字,清24字,逐渐形成固定格式。

如宋徽宗“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

如清光绪帝被谥为“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

宋徽宗

本应反映去世皇帝一生的功过。

好的如“文”:慈惠爱民曰文;“武”:克定祸乱曰武,这是美谥。另外,夸志多穷曰武,也不绝对。

坏的如“炀”:去礼远众曰炀,这是恶谥。

中谥多为同情类的谥号,如“愍”,表示“在国遭忧”,“在国逢难”,“怀”表示“慈仁短折”。

但实际上多用推崇溢美之词,如汉桓帝。“克敌服远曰桓,辟土兼国曰桓”,如齐桓公则可,汉桓帝则不可。

5、陵寝号

陵寝号是安葬皇帝陵墓的称号,一般是根据皇帝生前的功过和世系加以命名。

开国皇帝之陵一般称为“长陵”,其后诸帝则依其事迹和世系来命名,如汉武帝茂陵;也有以所处之地命名的,如魏文帝的首阳陵。

明太祖陵称孝,成祖陵称长陵,有正统的含义。

明孝陵

(二)皇帝的名位

名位不同于名号。名号只是一种称呼,仅有尊敬的意义,没有具体内容。名位则具有实在的内容,旨在突出名号的尊严,将名号延伸为现实的政治统治。

名位制度在汉代得以确立和充实,当时规定:皇帝自称朕,臣民称之为陛下;皇帝的言曰制、诏,皇帝的印曰玺;

皇帝使用的车马衣服器械百物曰乘舆;所在曰行在所;所居曰禁中,后宫曰省中;

所至曰幸,所进曰御……

以上所提到的内容都是皇帝至尊至贵身份地位的具体表现形式

皇帝名位制度主要包括的内容

一是称谓方面的专用词语,借以表现皇帝与众不同的崇高地位。

二是衣食住行方面的专用名称和格式,借以突出皇帝的神圣。

三是政令运作上的专用凭据,如玺印、诏书、口谕等的规制,借以保证皇权的行使。

皇帝名位制度的扩大与发展

第一,与皇帝有血缘和婚姻关系的人都有了专用的称呼。如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母亲称“皇太后”,祖母称“太皇太后”,妻称“皇后”,妾称“妃、嫔、贵人”,子称“皇太子”、“皇子”,女称“公主”等等。

第二,年号的出现和更改。

第三,庙号、谥号、陵寝号等制度,把名位制度延伸到死去的皇帝和皇帝的祖先,以表示皇位的正统和延续性。

(三)皇帝名位制度的特点

第一,皇帝名位制度集中反映了皇权专制的本质。

皇权专制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由一人独制天下,名位制度则是从各个角度尽可能对其加以强调。

第二,皇帝名位制度渗透了天命观念,以天人合一来证明皇帝是唯一至尊,并且有意营造皇权专制的神秘化。

从天命的角度来论证皇权的合理性,把皇帝的统治意图和一应措置都称为上天的意志,仗天命以立威严,借天命以成人事,挟天命以制臣民。因此,皇帝的年号、谥号、尊号、宫省等名位制度中,几乎都使用天、地、运、道等词语,以表明皇帝既是奉天承运来行使权力的,又是天命所归的。

第三,皇帝名位制度以以君臣父子、等级上下为中心的礼法思想为基础,以三纲五常等伦理学说作为重点内容。

从皇帝名位制度中的年号、尊号、谥号等经常采用天、德、圣、孝、仁、义、智、文、武等精选的文字来看,都是按照儒家的伦理道德标准,集中体现君臣、父子、夫妇之间服从和被服从的政治伦理关系。

二、皇帝的权限和行使方式

在皇权专制制度下,皇帝的权力被宣称是无限的。在通常的情况下,一切行政、军事、立法、司法、文教等大权,都是由皇帝掌握运用;但皇帝在行使权力时,还是必须通过一定的人员和机构,并按照一定的程式进行,因此就要求建立能充分行使皇权的办事机构和规章。

(一)皇权的行使方式

皇帝权力的行使主要采用批答章奏的方式,即对臣僚奏事审议复核。

在贯彻意图方面,则使用诏、令、谕、旨等专用文书形式,由一定的承传机构下达发布,交各职能部门执行。

审阅和批答奏章是皇帝掌握社会和军政信息,进行决策的基本途径,也是皇帝处理军国事务的主要方式,工作量极大;批示奏章且要正式区别章、奏、书等不同文种。

皇帝可以通过有上奏权的官员的文件或者面奏处理军国大事。

对奏事有不实之处,皇帝可以随时指定有关部门或直接派人进行“簿责”,即按照皇帝的批示对所奏之事进行核实和驳斥,对严重者甚至给予严厉的处罚。

对于重要的政事,皇帝难以抉择的时候,会召集与这些政事有关的大臣,举行不同规模的会议讨论,称为“朝议”或“廷议”,由与会者提出不同的参考意见,然后由主持会议的大臣具衔上奏,听由皇帝裁决。

皇帝也会定期举行“常朝”,接受群臣奏事,当面发布指令。而懒惰的皇帝往往至期便宣布“免朝”。

(二)保证皇权行使的组织机构和君临之术

组织机构:

皇帝为顺利行使统治权,设置了一定的行政组织机构,主要包括顾问、辅政、机要和秘书机构,行政事务机构,监察机构等。

顾问、辅政、机要和秘书机构是辅助皇帝处理各种事务,负责上承下宣、传达和贯彻执行皇帝指令的关键所在。

行政事务机构是办理国家各种日常事务的部门,负责将皇帝的指令付诸实施。

统治者将各个部门有意识地分开,使它们相互之间构成一种相互制衡的关系;有意造成急购机构重叠、职权交叉、相互渗透的态势,以便于皇帝控制和掌握。

监察机构是监督、检察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及官员是否恪守国家政纪法纪,有无滥用职权、渎职、失职行为,进而对他们进行弹劾和奏请处分的部门。

监察人员直接对皇帝负责,加强了皇帝对臣僚的监控,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统治集团内部的腐败。

君临之术

君临之术:对权力的运用称之为“术”,君主对权力运用的方法和手段,被称之为“君临之术”。

君主的统治地位是奠立在牢固执掌权力的基础上的。没有权力,也就丧失了至尊的地位;而不会运用权力,权势必然旁落,甚至被架空。

“君临之术”在皇权专制统治中起到的作用

第一,可以及时了解和掌握政治全局,调整官职,予夺权势。

第二,采取各种来实现君主对社会全体臣民的全面监控。

第三,使用严刑峻法,强迫各系统各部门绝对按照皇帝的意志和指令办事;倡导纲常伦理,以维护政治统治秩序。

(三)皇权的运用

皇权专制政治的特点是以一人独制天下。从秦始皇开始,皇帝对统治大权就抓得很紧,所谓“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棰拊以鞭笞天下”,不肯放弃丝毫的权力。

皇权,历来被古代的政论家、史学家们解释为至高无上而无所不统的绝对权力,全体臣民都是皇权统治和奴役的对象,没有平等可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史,实际上就是皇权意志不断膨胀的过程。

由于对皇权缺乏有效的制约和限制,在历史上出现不少皇帝滥用权力,给社会造成巨大危害的现象。

秦始皇为了炫耀权威和满足私欲,不恤民力,过度征调赋税和徭役,迅速激化了社会矛盾。如修长城、阿房宫、骊山墓等。

隋朝隋炀帝穷奢极欲,迷溺酒色,喜好游幸,在全国各处建离宫、东都洛阳、运河等;因此不顾民生,应征劳役。

自秦始皇实行文化专制以来,大兴文字狱。如朱元璋把群臣贺表中的“仪则天下”的“则”读为“贼”而把原本阿谀的人一一杀戮。

除滥用权力的皇帝之外,也有一些在运用权力中出现过严重失误的皇帝,不但使本王朝的统治受到损害,而且给社会带来灾害。例如,汉高祖刘邦、晋武帝司马炎、明太祖朱元璋,在他们夺取政权之后,都曾经错误地认为秦的速亡是由于为分封皇族藩镇要地,以至于在反抗朝廷的变乱出现之时,没有宗族来相助。于是分封兄弟子侄为藩王,赐予要地和重兵,但相继招来了“七国之乱”、“八王之变”、“靖难之役”。

在中国历史上,并不是每一位皇帝都能把握和运用自己应有的权力的,在皇位被架空的情况下,皇权往往被皇帝身边的各种政治势力所窃据,这些政治势力包括了权臣、后妃、宗室、外戚、宦官等。而且权臣、后妃、宗室、外戚、宦官专权,是皇权专制政治体制下孵育出来的特殊政治势力,又是皇权专制的一种变态形式,与皇帝制度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三、皇帝制度的特点

第一,神权被皇权进一步利用,借用神的威灵,突出皇帝至高无上的至尊地位。

秦统一六国,秦始皇自称是“赖宗庙之灵”,进而又采用邹衍“五德之运”的学说,利用天人感应论,“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

汉武帝时,董仲舒发展了儒家的君权神授说,进一步促使君权与神权的结合。

第二,皇帝在全国范围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和“绝对”的权力。

确立独一无二的名号“皇帝”,宣布在全国只能有一个君主。即“天无二日,民无二主”;皇帝自置于至高无上的尊贵地位,拥有政治上的独断权,即“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第三,全体官僚都是皇帝的臣仆,庞大的官僚机构都是执行皇帝意旨的机构。

皇帝视全国全社会为自己一姓一家,“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对所有事务拥有绝对的支配权,全体臣民必须无条件服从。

皇帝制度中的一切规定和程序,都是为了保证皇权的顺利运行。

皇帝制度就是集中在皇帝的权力至高无上,名号、名位、最高权力的掌握与决策等都是皇帝制度的体现。

对于皇帝制度,要因人因事进行有根据的具体评价,将典章制度、人物、事件等有机结合起来作动态的研究。

8 阅读:8607

评论列表

戏画天涯

戏画天涯

8
2021-12-07 21:17

这个编辑的名字确实起的符合他的身份

神采飞扬

神采飞扬

5
2021-12-07 10:31

自称朕![得瑟]

老马迷途 回复 12-07 21:50
朕只是始皇自称,赢政自称朕,

水晶虾饺

水晶虾饺

5
2021-12-07 15:40

话说回来西汉第五个庙号是谁[得瑟]

饕餮 回复 12-22 21:13
对刘秀来说,有重要作用,王莽是乱臣贼子,他干的事全是错的,我要拨乱反正

饕餮 回复 12-22 21:10
没庙号或庙号被废在汉朝差不多就是功绩不足德不配位,尤其是这种上了又被废的情况,打完左脸打右脸

ryan

ryan

5
2021-12-22 09:46

修长城是满足私欲吗?

阿康 回复 01-01 19:53
因为知道北方有更厉害的人、修个篱笆墙方可心安。圈内都是他的,当然是私欲。

用户16xxx44

用户16xxx44

3
2021-12-28 09:25

天子 兵强马壮者为之 天下乃皇帝一人之天 予取予夺 雷霆雨露皆是君恩

calculus

calculus

2
2021-12-07 21:15

西汉12帝,有庙号5帝—高祖、文帝、世宗、中宗,第五个是谁?

凉凉 回复 12-07 22:30
后面还有汉元帝是高宗,汉成帝也有,不太记得了,刘秀登基后都废掉了,东汉除了前三个,还有汉穆宗和帝,汉威宗桓帝,后来都让董卓废了,就不承认了

Ai 回复 12-24 10:39
你给刘邦上的高祖?

bnjjjk

bnjjjk

2
2021-12-10 18:34

皇帝制的合法性和行使方式基本靠儒教礼法来保证

历史成绩不好的小白 回复 12-10 20:35
古代以儒治天下

Inzaghi

Inzaghi

2021-12-16 01:30

错别字一大堆,还好意思出来写文章?

历史成绩不好的小白

历史成绩不好的小白

一起探询历史的足迹,体会古人不一样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