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朝为什么打不过英军?

阿玮乐享 2021-08-26 17:57:53

1840年6月,英国47艘战船、4000军队(战争后期扩充至2w)在海军少将乔治·懿律的带领下抵达中国广州珠江口外,封锁海口,第一次鸦片战争就此爆发。

说到战争的性质,是英国为保护其鸦片贸易发动的一场非正义战争。然而结果却是两年后,1842年8月以大清帝国的惨败而告终。不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还标志着近代屈辱史的开端。

有句话叫“以史为鉴可知兴替!”第一次鸦片战争,对于中国是极具标志性的事件,引起不少史学界的讨论,其中争论最多的我们为什么会输?

有人说清朝的装备太差!英国坚船利炮,清朝士兵用的是大刀长矛!但是如果对历史稍微有那么一点研究,不否认直到鸦片战争清朝依然在使用冷兵器,但是清朝从立国开始,热武器也占很大的比重。

他们忘不了宁远城头上,清太祖努尔哈赤在明军的炮火下瑟瑟发抖。

康熙在对阵准格尔,红衣大炮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在一些博物馆也有当时清朝阅兵的古画以及一些实物,可以证明清朝确实有对火器的使用。

清朝有专门的火器营,对于火器的使用和训练,哪怕在鸦片战争前期的嘉庆时期,亦有明确规定:“步兵衙门每个月操练十五次,每次每杆枪射击五次。”

鸦片战争时期,清朝一些重要港口依然存在炮台等重要军事设备。然而,清朝的火器对比同时期的英军是十分落伍的。从康熙后期开始,随着国内日趋和平,清朝的火器水平直到鸦片战争爆发,一直停留在17世纪左右。

因为清朝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火器的推广使用仅限于八旗内部。《红夷大炮与明清战争》一书提到,康熙五十四年,山西总兵金国正表示愿捐赠新建造的22门子母炮给各营使用。康熙则表示:子母炮系八旗火器,各省改造,断乎不可!!可见清朝统治者对中原汉人的防范之心。

事实上,在太平天国以前,清朝的汉族大臣基本很少有掌管军事的机会。这也使得清朝与英国以及后续帝国主义的战争,只能是少数统治者与外来势力的对抗,甚至还要防着国内造反势力。故而,外国的坚船利炮一旦占据重要港口,或者战事稍有不顺,清朝统治者便会通过割地赔款迅速结束战争,以维护自身的统治。

继续探讨第一次鸦片战争,从军队数量上来看,清朝当时号称有80w大军。英国军队最多不超过2w,80w对2w怎么就输了呢?

从分布来看,清朝的80w大军驻守全国各地,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战场主要在沿海一带。各重要港口的驻军可能也就数千,加上装备的落后,使得清军在与英军的对抗中并不占优。

由于清朝不注重海防,英军先进的战舰进入清朝沿海如入无人之境。英军在林则徐负责的广州一带吃了亏,可以一路北上。

林则徐身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对英军多少有些了解,注重广州一带的海防建设。

可是沿海的其他省份,上至省级总督,下至县级官吏,对英军根本不了解,甚至来不及做出防备,就被打上家门口。

据说为了对抗英军,清朝从四川调兵,等到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增援的部队还没有赶到,这又暴露了清朝兵力投送及运输方面的问题。

英军注重海军建设,清朝海战输给人家,还能有个找补。然而在陆地交战中,清朝依然胜少败多。

虽说当时清朝火器落后,但那个时候英军装备的火器也算不上多么先进。

资料显示,英军当时使用的火器是1800年后装备的伯克式燧发枪,射程200米,每分钟2~3发子弹。另一种布伦士威克式击发枪,射程300米,每分钟3~4发。

这两类枪的射程虽然不错,但装填子弹、发射间隔太长,哪怕有什么射击方阵,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一些英军的指挥官,甚至建议放弃火枪使用,使用弓弩。

说到弓弩,马背上打天下的清朝八旗子弟最有发言权。如果当时的清军弓马娴熟,不至于输得那么惨。

然而,从乾隆后期开始,清朝的军队已经开始腐化。八旗子弟整日游手好闲,不想站岗可以花钱雇人。到了乾隆晚期举行阅兵,不少八旗子弟马都上不去,射箭砸了脚面,气得乾隆破口大骂。

对于这种情况,乾隆、嘉庆、道光虽然想要改变,奈何清朝的军队已经腐化到了骨子里。后续的几代皇帝也不是那种办大事的人,可以说清朝后期军队腐化、堕落一直是难以根治的问题。

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朝为什么打不过英军,看到这里想必答案已经很清晰了。

1 阅读:1199

评论列表

緑豆鲨

緑豆鲨

1
2021-09-07 20:42

已经废了

阿玮乐享

阿玮乐享

快乐一起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