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还能撑多久?他说:最多五十年。四十四年后,大清亡!

历史系小狼 2025-01-07 11:52:30

后人在提起晚清大臣曾国藩时,对他多有夸赞,说他是中兴之臣,智慧谋略堪称当世之最,但大家不知道的是他身边有一位更加清醒的幕僚赵烈文。

赵烈文在同治中兴时期和曾国藩一起讨论时事,说出过一句神预言。

曾国藩对清朝的未来信心满满,坚信同治中兴会让清朝走上上坡路,但熟读经史的赵烈文并不苟同,他敢于直言,对曾国藩说“不出五十年,大清就会灭亡”,他这句大不敬的话让曾国藩大为震惊。

令人没想到的是,赵烈文居然一语成谶,无人能拯救风雨飘摇的大清,仅四十四年后,清朝便走向了灭亡,因此赵烈文也被称为晚清预言家。

时隔多年再回看他的预言,会发现他的眼光极具前瞻性,他的逻辑之缜密世间少有。

语不惊人死不休

曾国藩作为晚清时期的名臣,在政治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幕僚共有一百多名,很多都身居高位,政绩斐然,但却没有一人像赵烈文一样深得曾国藩信任。

赵烈文曾担任易州知州,为人聪慧,在当时是炙手可热的人物,就连李鸿章也对他多有青睐,向他抛去过橄榄枝,可他却拒绝了李鸿章为他谋官的提议,进入曾国藩府中做幕僚。

曾国藩府中能人异士众多,一开始并没有将赵烈文放在心上,可他后来却表现出了惊人的才干。

他心思细腻,对军事和政治见解独到,能注意到他人注意不到的问题,他对一些事情的分析、预判令曾国藩都极为佩服。

两人志趣相投,平时经常在一起读书、下棋、讨论佛学,分析政事,曾国藩对他非常器重,已经到了无话不谈的地步。

史书对二人的谈话多有记录,最经典的一次谈话便是赵烈文对清朝灭亡的预判。

同治六年六月二十日夜晚,两人在一起聊公事,曾国藩忧心忡忡,讲述了京师的现状,他说现在京师的治安太差了,街上乞丐很多,很多妇人都光着身子,没有衣服穿,时常发生凶案,这样的局面什么时候是个头?

赵烈文分析当下局势后,说了一句大不敬的话,他说按照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趋势,可以看出清朝正在走下坡路,如今皇上的余威还在,所以清政府还能撑几年,但是不出五十年,朝廷必将垮台,清朝必然会灭亡,地方各自为政,国家将陷入更大的混乱中。

曾国藩万万没有想到赵烈文竟然会说出这样一番话,身为效忠清朝的中兴之臣,他对清政府信心满满,立刻反驳赵烈文说如今大臣都在积极革新,朝廷还有慈禧太后和奕訢这样的人,奕訢为人聪颖,慈禧太后行事威断,有这两人在朝廷坐镇,一定能挽回危局。

曾国藩之所以对清王朝这么有信心,是因为当时环境特殊,清朝经历过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摇摇欲坠,大臣为了拯救国家,积极推行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开办工厂,大力发展经济、文化事业,就连一向守旧的慈禧太后也表现出了难得一见的热情。

当时全国上下同声相应,将革新事业搞得轰轰烈烈,一片欣欣向荣之态,朝臣对清朝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但赵烈文却在这个时候说出了如此不合时宜的话,他向曾国藩详细解释了清朝必将灭亡的原因。

摇摇欲坠大清朝

其一是国家没有挽狂澜于击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真人才,奕訢虽然为人聪慧,但他的那点小聪明根本改变不了局势,拯救不了国家,慈禧太后威断反映出了她的专权,她一意孤行,必然会被这种威断影响,将来酿成大祸。

两人讨论时,曾国藩并没有将赵烈文的话放在心上,直到他面见了慈禧太后、同治皇帝和恭亲王奕訢之后,他才意识到赵烈文的判断实在是太精准了。

通过和掌权者近距离交流,曾国藩终于意识到眼前几个人都无法拯救清朝,奕訢等权臣刚愎自用、才疏学浅,慈禧太后更是没有大局观,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空有手段而没有能力。

放眼整个清政府,没有一个人有能力拯救国家,直到那一刻,曾国藩才意识到清朝已经病入膏肓,无药可救了。

赵烈文提出清朝不出五十年就会灭亡后,曾国藩顺着他的话往下问,如果京城被攻陷,朝廷能不能南迁呢?

当政权受到威胁时,朝廷南迁,偏安一隅,绵延国祚在历史上是常见现象,宋朝和明朝都曾通过南迁延长过统治时间。

南宋在江南建都时,也将朝廷经营的有声有色,但赵烈文却认为清朝当年夺取天下的时候杀戮太多了,不得民心,很难南迁成功。

赵烈文这番话从根本上否定了清朝得天下的道德合法性,清朝中期的君主治理有佳,福德深厚,但这份德泽并不能抵消清朝开国时的杀戮和无道。

清朝自建朝开始,就缺乏统治的合法性,统治的合法性关乎天命正统,是一个政权能否延续的重中之重。

清朝是由满族人建立的天下,从宋明理学的观念来看,夷狄不可能进为华夏,满人通过武力手段进军中原,建立的王朝违背了华夏的正统观念。

从种族关系来看,满人建立的政权并不是华夏政权,缺乏合法性的根基。

虽说清朝雍正皇帝利用儒家经义当中的天下一家,万物一体抨击过华夷观念,但是皇帝满族人的身份依旧不被百姓所接受。

其二是因为清朝取得天命具有偶然性,清朝是满人一路南下,从马背上打下来的天下,清朝开国时,为了巩固政权,稳固天下,做过许多残害百姓的事。

当年,百姓不满清朝的统治,不肯剪小辫子,不肯改变服装,甚至不惜以死对抗。

清政府为了镇压反对的声音,展开大规模杀戮,用武力手段逼迫百姓改变服装和语言,服从朝廷命令,给百姓带去巨大伤害,失去了民心。

虽然说国家稳定后,皇帝减少了对百姓的打压,一切慢慢走上正轨,但他们对百姓的德泽却没办法掩盖清朝开国时给百姓带去的伤害。

清兵入关后,推行了一系列激进的圈地运动和剃发易服,这些运动的副作用一直贯穿到清朝灭亡,都没有消散。

其三是因为清朝的立国根本不具备合理性,清军打着清君侧的名号攻入中原,说要消灭李自成这个叛贼,为明朝报仇。

但清军消灭了李自成的政权后,还继续南下,残害南明政权,对南明皇帝多有打击,所以清朝的立国是有悖于民心的。

赵烈文一针见血的指出了清王朝得天下的不合理、不合法、不合道德,揭示了清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正是因为清朝立国时就缺乏合法性,所以晚清政府推行改革时才束手束脚,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听到赵烈文的这番话,曾国藩并没有反驳,或许在那一刻,他也预感到了清王朝的灭顶之灾。

一语成谶清朝亡

作为朝廷的肱骨之臣,曾国藩一生都在为挽救清朝奔走,他内心仍对清朝抱有希望,想通过技术、工业、军事、制度来改变腐朽的清王朝,但不过是杯水车薪罢了。

清朝就像一座摇摇欲坠的大楼,曾国藩一人之力只能改变大楼坍塌的时间,却无法改变它倒塌的命运。

如今再回看洋务运动的革新措施,会发现这些措施都逃不开封建社会的局限性,清王朝的统治从根本上就与近代化、工业化是相悖的,所以他们才会在改革的过程中束手束脚,只能头疼治头,脚痛治脚,没办法根除弊病,清王朝根本逃不过分崩离析的结局。

这些改革家受困于时代和环境,不过是当局者迷罢了。

赵烈文远离权力中心,无法近距离接触慈禧、奕訢等人,可却能对二人做出如此精准的判断,信誓旦旦的说出那句“清朝在五十年内必然走向灭亡”,可以看出他的聪慧、魄力与先见之明。

赵烈文能在大兴文字狱的清朝,在同治中兴的环境下做出如此推断,可以看出他的能力之强,功底之深厚。

古人常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用这句话来解释赵烈文的先见之明再合适不过了。

幕僚的身份特殊,他不用面对错综复杂的官场,因此心态相对超脱,视角更加开阔,正因赵烈文置身事外,受到的影响较少,所以才更能纵览全局,做出更加精准的判断。

事实正如赵烈文所说的那样,仅四十四年之后,大清王朝就落下了帷幕。

清朝灭亡时,赵烈文与曾国藩早已去世多年,没有亲眼目睹清朝的灭亡,没有经历这种切肤之痛,不知道对他们二人来说是福还是祸。

参考资料:曾国藩幕僚赵烈文是个“预言家”.李瞬巧晚清预言家赵烈文 文/秦季辽从赵烈文的知识脉络看其对于清朝灭亡的预言 上海 蔡昭宇曾国藩:“起跑线”上输了又如何 作者:王兆贵《光明日报》

0 阅读:49
历史系小狼

历史系小狼

欢迎关注!欢迎点赞历史系小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