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秀才就是博士?电视剧里的古代读书人都是假的!

夜暗心明 2023-06-27 09:58:03

你是否喜欢看一些古装电视剧,里面有一些读书人,他们自称或被称为秀才,却能说出一些现代的学术知识,甚至能解决一些复杂的问题?你是否觉得他们很厉害,很有学问,甚至比现在的博士还要高明?

如果你有这样的想法,那么你就被电视剧骗了。因为电视剧里的秀才,并不是真实的古代读书人,而是编剧根据现代观众的喜好和期待而创造出来的虚构形象。他们与真实的古代读书人相比,有很多不符合历史事实和逻辑常识的地方。那么,真实的古代读书人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来揭开他们的面纱吧。

古代读书人的学问

古代读书人通常被称为秀才。秀才这个词最早出现在《管子·小匡》一文中,原指才能秀异之士。汉武帝元封四年,下诏求贤,“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茂”本作“秀”,东汉因避光武帝名讳,改作“茂”。举秀才始此。从此,秀才成为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

古代读书人的学问主要是经史子集,也就是儒家经典、历史典籍、诸子百家和文集诗赋。他们要熟读四书五经,掌握八股文的写作规范,能够应对各种策问。但是,这些学问并不代表他们就有深厚的学术造诣或创新能力。因为他们所学的往往是死书,他们所写的往往是套路。他们缺乏对现实社会的观察和分析,缺乏对自然科学的探索和实验。他们的目的是为了应试而学,为了中举而读,并不是为了求真而知,为了创新而学。

电视剧里的读书人却不一样。他们可能会说出一些现代的学术知识,例如数学、物理、化学、医学等,但这些知识并不是他们真正掌握的,而是编剧为了增加戏剧效果和吸引眼球而安排的。他们可能会解决一些复杂的问题,例如破案、治病、抗敌等,但这些问题并不是他们真正遇到的,而是编剧为了展示他们的才智和魅力而设计的。他们可能会有一些现代的思想和观点,例如民主、平等、自由、人权等,但这些思想和观点并不是他们真正持有的,而是编剧为了迎合现代观众的价值观和情感需求而赋予的。

古代读书人的地位

古代读书人的地位也不如人们想象的那么高。虽然秀才有了“功名”在身,在地方上受到一定的尊重,也有一些特权,例如免除徭役,见知县时不用跪拜、知县不可随意对其用刑、遇公事可稟见知县等等。但是,秀才毕竟只是士大夫阶层的最低门槛,并不代表他们就能当官发财。秀才要想晋升为举人、进士、官员,还要经过乡试、会试、殿试等多重考验,竞争十分激烈。而且,考试本身也存在许多不公平和腐败现象,例如考官的偏袒和贪污、考生的作弊和拉票等。因此,许多秀才终其一生也无法金榜题名,只能做个穷困潦倒的读书人。

电视剧里的读书人却不一样。他们可能会轻易地中举进士,或者通过其他途径入仕高官。他们可能会担任重要的职务,或者成为皇帝的亲信和谋士。他们可能会有一番功业和名声,或者成为民族英雄和传奇人物。他们可能会有一段美好的爱情故事,或者成为风流倜傥的才子佳人。这些都是编剧为了满足现代观众的幻想和向往而创造出来的。

所以,我们在看电视剧时,要有辨别真假和历史与虚构的能力,不能被电视剧误导了。我们要通过正规的渠道和途径,去了解真实的古代读书人,去欣赏他们的真正的学问和地位,去理解他们的真实的生活和困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古代读书人有一个客观和全面的认识,才能对他们有一个公正和尊重的态度。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