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因工作需要一个合同模板,便随手打开百度,输入相关关键字搜了起来。本想着找个免费的文档模板下载再改一下就好了。没想到这一搜搜了将近半个小时硬是没有找到一个免费下载的地儿。
搞半天实在没法,想起自己好像还有个付费的百度文档账户,于是登陆账号终于把文档下了下来。
本来挺小的一个事,回头想想却好像没那么简单。
在80后和很多90后记忆中,互联网上的内容似乎一直都是免费的,直接下载取用就好。再不济也就是需要注册个账号,留个记录,什么文档、图片、音频和视频几乎都是免费的。笔者大学时代,买个MP3想听什么歌直接去百度下就好。这些MP3音频不但下载免费,还可以自由选择音频文件格式类型以及音频文件大小(一般音频文件越大歌曲音质越好、越清晰)。电影等视频内容也一样。大学时代,学校的BSS论坛往往会有分享电影的专门板块,想下载的直接下载即可。彼时的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彷佛就是一个免费的、无穷无尽的资源池,不论是普通的文档资料还是一些比较高级的私人创作作品,大家都不吝分享。
可能是互联网发展的必然,在互联网日渐普遍化,几乎人人都是网民的今天,互联网上的内容逐渐开始了从免费到付费的转变。
互联网付费时代
从商业角度来理解,这一变化似乎理所当然。
互联网还未全民普及的时期(大概在2010年之前),海量免费的互联网内容对互联网的普及和推广有极大的帮助。说是互联网的便捷和免费帮助互联网实现了快速推广应用也不为过。很多互联网平台和产品的推广、落地也是通过打上便宜、免费的标签来实现的。
商场的球鞋230元,淘宝买只要150块,知道和使用淘宝的人很快就多起来了;超市的电脑5500元,京东买只要4999快,很多人就去京东下单了;淘宝京东需要100元才能买到的牛奶,拼多多只要79块9,人们又很快去光顾拼多多了…便宜和免费几乎是所有互联网产品和平台发展初期共有特点和宣传噱头。
但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尤其是人手一机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已经日渐变成基础设施。人口红利在互联网界已日渐消失。一方面该上网、会上网的人都已经是网民了,只通过免费和低价吸引不来太多新的网民和潜在客户;另一方面不少前期大量投入进行互联网平台和内容建设的商家也到了期盼收回成本和实现盈利的阶段。在完成了客户吸引和培养用户对产品的依赖后,互联网上的商家便开启了产品和服务收费模式。羊要养肥了再杀。在互联网商家看来,通过免费产品和内容吸引过来的网民就是这群“羊“。推出付费模式后能有多少收获那就要看前期的免费模式吸引到了多少只”羊“,产品的用户粘性有多高,用户对服务的依赖程度有多强,商家制定的收费模式是否合理等等。
在这方面,罗胖罗振宇的“罗辑思维”是个典型例子。
2012年,从央视离职后,拥有十多年电视栏目主持经验的罗振宇自主创业,与人一起成立一个名叫“罗辑思维”的视频内容栏目。刚开始的前几年,栏目都是以视频形式在优酷网首发,全部免费。高质量的知识分享再加免费的视频内容,“罗辑思维”很快便俘获了一大批粉丝和忠实观众。第一阶段吸粉的路数成功后,很快罗胖便进入很多互联网平台和产品玩的“流量变现”阶段。2016年“罗辑思维”由视频模式改为音频,并只在独家的“得到”APP播放。这个“得到“APP的主要目的就是提供各种付费课程给希望快速习得新知识的”罗辑思维“粉丝观众。先用免费的产品和服务引流吸粉,再提供各种付费的产品和服务,将流量变现,这就是互联网最常见、最基础的一种玩法。
很明显,而今几乎凡事都要收费的互联网已经度过了初始的免费吸粉阶段,逐渐全面开启了互联网产品和服务的付费时代。
互联网的免费时代很可能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