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大混战:朱元璋如何趁机改写历史?

历史沿革 2025-02-20 15:51:25

在元末那个各方势力争夺天下的时期,朱元璋顺利拿下两湖地区后,敏锐地发现元廷被内战所困,内部争斗不停,根本没工夫管南方的情况。他当机立断地把视线投向了另一个厉害的对手——张士诚。

当下的朱元璋,实力大增,手下兵精将广,谋士众多,称王的条件已然成熟。在开战前,众多官员纷纷上书,提议让朱元璋当吴王。这一回,朱元璋不再坚持过去“缓称王”的做法,爽快地接见了官员们,并以吴王令旨的名义下达命令,充分展现出一方霸主的威风。有意思的是,张士诚在前一年就自己称吴王了。为了把他们区分开来,在历史上就把张士诚称作东吴,而把朱元璋称作西吴。

1365 年 10 月,朱元璋毅然向张士诚发起宣战,一场关乎江南归属的大战就此开启。朱元璋手下的名将徐达领命出征,其带领着精锐部队,恰似猛虎扑食般英勇无惧。在沙场之上,徐达沉着指挥,把战术施展得极为到位,接连攻克泰州、徐州、宿州、安丰等不少州县,锐不可当,将张士诚的势力完全逐出了江北区域。同一时间,元廷内部的情形也出现了颇具戏剧性的转变。

元廷内部博罗铁木尔和王保保进行了激烈争斗。博罗铁木尔终究不是王保保的对手。元顺帝见情况不对,为了自己的安全,马上改变立场,派使者去把博罗铁木尔赐死,还把他的脑袋送给王保保,以此来讨好王保保。元顺帝还让人把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叫回来,命令太子总管天下的兵马,把各方势力整合起来,试图扭转元廷在南方的不利局面。

太子掌握权力后,就给王保保委以重任,让他当中书左丞相,封为河南王,命他统领全国兵马,还指示他向南方的朱元璋和张士诚发动战争。王保保本来就是支持齐皇后和太子爱猷识理达腊的后党成员。现在得到太子的器重,他深感责任重大,就在河南建立了大本营,对各地拥护元朝的军阀下达命令,来筹备向南征伐的事宜。但是,他的命令发布后,却被以李思齐为首的地方势力大佬拒绝执行。

1323 年出生的李思齐,比察罕帖木儿年长五岁。察罕帖木儿在世时,李思齐老是仗着自己年纪大,不太乐意听别人调遣。现今,晚辈王保保竟然对他呼来喝去,他心里头当然满是抵触。王保保见李思齐公然违抗自己的指令,怒火中烧,立马出兵去攻打他。

李思齐可不干了,他拉着张良弼等军阀冲向潼关,跟王保保对着干。两边谁也不比谁弱,就这么僵着,一年多的时间里打了一百多次仗。元廷又闹起了内战,这可让朱元璋捡了个大便宜。1366 年 5 月,朱元璋发了个檄文,去骂张士诚,在舆论方面抢得了先机。同一年 11 月,守在杭州、湖州那些地方的张士诚的部队,被朱元璋强大的军事力量压得没办法,先后向朱元璋投了降。

当下,张士诚的地盘严重缩减,就只剩下平江、无锡这两个地方了。11 月 25 号,平江之战正式开始,朱元璋调派了徐达、常遇春、汤和等诸多名将,把平江围了个严严实实。在包围平江的时候,朱元璋又让廖永忠去滁州把韩林儿接到南京。可韩林儿乘坐的船只到了瓜步时,竟然突然沉了,韩林儿当场就被淹死了。

普遍看法是,朱元璋被视为韩林儿之死的幕后主使。因为韩林儿的存在对朱元璋称帝会形成一定阻碍,所以朱元璋的确有这样做的动机。然而,说朱元璋是凶手这种观点并没有切实的证据,只能说他的嫌疑相对较大。韩林儿一死,朱元璋就表示不再用龙凤纪年了,把执政的第二十七年称作吴元年。可这个吴元年没持续多长时间,几个月后明朝成立,朱元璋就换成了洪武年号。

1367 年九月初八,平江被朱元璋的队伍攻克,张士诚作战失利被抓。曾在江南威风凛凛的张士诚,到底还是没避开失败的结局,之后他上吊自尽,走完了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就在同一个月,元顺帝看到朱元璋统一了江南,心里特别着急。他清楚朱元璋崛起后对元廷有很大的威胁,就命令王保保赶紧向南征伐,想要扭转不利的形势。然而这时的王保保,早就和李思齐打得不可开交,深深陷在内部战争的泥沼里出不来了。

他非但不听从元顺帝的调遣,更是把元顺帝派来劝他的钦差大臣给杀了。王保保这般作为着实过分张狂,他的部将貊高、关保看到这种情况,公然表示要和他断绝关系。王保保发觉自己已被众人背离,没什么希望了,干脆就不管不顾了,领着人马跑到山西占个地方,不再对元廷忠心,当起了土霸王。

在元末的混战当中,各方势力轮流登场,进行着激烈的争斗。朱元璋依靠自身非凡的领导能力、高超的战略见识以及手下一群善于打仗的将领,于这乱世的纷争里慢慢强大起来。他先是把两湖吞并了,接着又打败了张士诚,一步一步地朝着统一天下的方向前行。然而元廷内部却是争执不停,内部战争频繁出现,实力也在持续减弱。

王保保虽说具备一定的军事本领,然而却深陷和地方军阀的纷争当中,难以凝聚起有效的力量来抗衡朱元璋。张士诚尽管曾经占据一方,实力雄厚,可到头来还是败给了朱元璋。在元末的动荡局势里,朱元璋逐步夯实了创建明朝的根基,一个崭新的时代眼看就要开启了。

1 阅读:14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