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心之笔,胡乱写写
汉李炙
2025-04-04 16:46:39
想写就写,原不是什么难事。横竖不过是提起笔来,在纸上涂抹几行黑字罢了。然而世人每每踌躇,思前想后,竟至于笔秃墨干,终无一字。这倒也是常情。
我见过许多"作家",排出一叠稿纸,排出几本名著,排出"创作十法"之类的书籍,便显出极认真的样子。先是构思,继而列提纲,复又修改,涂涂画画,圈圈点点,稿纸翻来覆去,竟比老学究批注经书还要郑重几分。写完之后,又反复推敲,字斟句酌,唯恐有一丝不妥。如此写出来的文字,自然是极工整的,然而读来却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少了什么呢?大约是少了那一股"生"气罢。
文字这东西,本是活的。古人云"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正是此意。强求之,反失其真。我见过一个卖豆腐的老者,不识字,却能在吆喝时随口编出押韵的词儿来,引得路人驻足。那词儿虽粗鄙,却自有一种鲜活的味道。而某些文人绞尽脑汁作出的诗,反倒死气沉沉,如同陈年的干尸。
无心者,非真无心也。乃是心中积蕴已久,不假思索,自然流露。譬如小儿啼笑,纯乎天性,毫无造作。大凡好文章,多半是在这种状态下写就的。鲁迅先生写《阿Q正传》,起初不过是应朋友之约,随意为之,谁知竟成就了一部杰作。若是他当时刻意要写一部"伟大作品",恐怕反而写不出来了。
而今人写作,多存功利之心。或为博名,或为牟利,或为职称,或为任务。心中先横亘着一个"用"字,如何能写出好文章来?即使写出,也不过是些应景之作,过眼即忘。我见过一位作家,每日规定自己必须写出五千字,结果产量虽丰,却尽是些陈词滥调,读来令人昏昏欲睡。
写作之道,贵在自然。心中有所感,不得不发,于是发而为文。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如箭在弦,不得不发。这种状态下写出的文字,才有真性情,才有生命力。古人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正是这种境界。
然而今人少有懂得此理的。他们写作之前,先要问:"这篇文章有什么用?能发表吗?能获奖吗?能带来多少收益?"如此算计,哪里还有真性情可言?写出来的东西,自然也就索然无味了。
我曾见过一位老先生,退休后每日写些随笔,不过是记录些生活琐事,抒发些小感慨。不求发表,更不为名利,只是自娱自乐。偶然被人看见,竟觉得清新可喜,比那些刻意为之的"大作"更有味道。这便是"无心"的妙处了。
写作如酿酒,需要时间的沉淀。心中积累多了,自然就会流露出来。强求速成,反失其真。而今人急于求成,恨不得一夜之间就成为大作家,于是东拼西凑,抄袭模仿,写出来的东西,徒有其表,毫无灵魂可言。
想写就写,说来容易,做来难。难的不是提笔写字,而是保持那颗"无心"的心。不为名利所累,不为外物所扰,只是纯粹地表达心中所想。这种境界,看似简单,实则极高。
而今之世,人心浮躁,功利至上。能够保持一颗"无心"之心写作的人,恐怕是越来越少了。
文字之道,终归于真。无心者,方能见真。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