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通信出海,打破欧美思科爱立信垄断

念寒评国际 2023-06-10 21:02:00

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射频拉远(RRU)基站的商用上,基站设备分为基带处理与中射频模块,爱立信很早(不确定是否最早)提出将中射频模块独立到室外,但碍于技术难度,以及缺乏足够的变革动力,结果由华为将RRU方案做起来,并获得很大成功,进一步简化了站址的要求和安装,而且给网络扩容、升级带来很大便利。RRU和singleRAN的成功是华为迈向主流供应商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其中的故事非常多,但这里不展开了。

中国的CDMA大规模商用网络到最终上马虽然一波三折,但客观上却给国内产业的成熟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并抢规模建设前实现了产品的准备。CDMA技术相对GSM发展较晚,欧洲厂商在CDMA的投入远不如GSM/GPRS,故国家希望以这次联通建设能带动国内通信产业的发展,改变GSM市场被外国设备商垄断的局面。因此,联通这次发标的厂家均是中国厂家,以及外企在中国的实体,包括合资和在中国的独资企业,这次招标应该是中国移动通信史上第一次实现国内和国外跨国厂商真正对等地同台竞技。

但其实当时不少国内的应标单位背后还是OEM欧美公司设备,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设备只有中兴、华为等极少数厂家。2001年5月一期设备招标结果公布,10家中标厂商与中国联通签订了总金额121亿元的合同。虽然最大份额还是给摩托罗拉和朗讯拿走,但中兴通讯以全套自己品牌的设备参加投标,并成功地获得了10个省(市)规模总计110万户的份额,这在我国移动通信建设史上还是第一次。华为则仅在交换设备拿了点份额,与其IS95的战略失误有关。

小灵通造就了UT Starcom的辉煌,高峰时期小灵通业务占据公司80%以上销售,2000年在美国上市后,由于小灵通的销售激增,市值一度高过思科。UT也认识到小灵通的过渡性和市场局限性,开始向3G、光网络及IP产品等方向转型,但总体失败,从此沉沦。

中兴也是小灵通的受益者,凭借对小灵通的成功定位和投入,中兴的销售额一度与华为差距缩小到只有50亿差距。

华为则一直忍住没有在设备上投入,据任总后来回忆,他如何在小灵通红红火火的8年里,艰难地顶着巨大的内部上小灵通的压力。直到2003年,华为才决定做PHS小灵通手机,目的就是为了打击竞争对手UT的利润。 借助运营商的渠道,华为小灵通迅速攻占市场,市场占有率达到25%,同时也进一步拉低了小灵通手机的价格。

小灵通也给了国内几家基站天线厂壮大的机会,小灵通以全向天线为主,带宽窄,天线本身设计难度不大,但全球主流基站产品都是定向天线,因此给了中国厂家机会。国内的海天、通宇和摩比等,正是借助这波建设,壮大了自身力量。但也正是由于国内厂家的深度参与和竞争,小灵通天线售价才能从最早超过1000元,急降到后来不到70元;对这种断崖式跌价,我只能说,是之前日本供应商钱赚得太狠、太舒服了。

中国这种体量的市场没有国内设备企业的深度参与和突破,要实现这种规模的网络建设和普及化的价格是不可思议的,恐怕供货周期都难以满足,更不要说满足各种匹配国情的定制、升级要求,等等。最典型例子是上世纪90年代,没有中兴华为等在程控交换机的强势崛起,就不会有固话单线价格的断崖式下降和固网规模的突飞猛进。

但移动通信设备研发强度更大、门槛更高,而且技术更新快、可靠性要求更高。国内厂商在民用无线通信技术起步晚、核心技术和人才积累薄弱,要想在跨国大厂中突围谈何容易。虽然在国家有意识扶持下,通过低价策略,强化专业服务和效率优势,华为中兴也在国内开始冒头,但起步到一定程度,国外大厂不会再坐视华为们的冒起,必然通过技术、专利及商务等组合去围堵,尤其2000年后外企也开启了残酷的价格战,加上移动通信设备有很强的市场惯性和延续性,即所谓的“圈地效应”,进一步巩固了早入局的外企的优势。最典型的一个例子,爱立信在广东移动经营多年,华为虽然已经挤入全球主流供应商,但仍在自己的“地盘”下,很长时间内被爱立信阻隔在广东移动的门外。

在2004年前后两三年间,若在全球非国际化大城市的机场或非主要的中转机场遇到中国人,我想很大概率是来自三家公司的员工:华为、中兴或者在全球找油的中石油,这就是当时中国企业国际化的一个写照。华为和中兴跑海外的年轻人居多,不少刚毕业1~2年就有机会跑上百个国家或地区去开站,或从事各种售前支持,更有不到30岁做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代表处主管,有机会签下过千万美元的单,有几十万的审批权限,有机会见到当地电信公司CEO甚至一些小国的政府里面主管电信的部长。这种历练能极大促进个人的成长,也因此培育了大批国际化的人才。这种成长的机遇在外企是不可思议的。

除了品牌力和影响力不足,中国企业在海外一旦冒头,几乎都会遇到竞争对手的专利反击,不但可能罚款赔钱,而且被禁售从而扼杀当地的市场扩展。故启动国际化之际,必须先扫除专利地雷,华为在该方面做得很成功,一边积极储备自身专利,一边趁自己还弱小,主动联系爱立信及诺西,用相对较低的代价签订了专利许可,从而保障了华为后面的国际化发展。

华为和中兴是中国产业走向全球的先锋,客观上改观了中国低端制造的刻板印象,他们被动地成为了中国的名片,也是中国通信行业的名片,当国外客户认可了中国通信行业的地位,后面跟随而来的各种上游通信配套厂家,也就享受到他们栽下的树荫;同时还让个别早年出国的海外华人重新认识中国,有些更加入了当地的代表处。印象深刻的一次,在德国波恩的德电总部开完一个交流会,当晚就收到当天参会的一位80年代初到德国留学,并入职德电的华人邮件,说他非常高兴终于能看到有中国企业将业务做到德国来。我想正是他们这代通信人,才能深刻体会到中国是如何从一穷二白光着脚走过来的艰辛,才会有这种感慨和喜悦。

在GSM网络建设初期,最早进入中国手机市场的包括有爱立信的EH337、摩托罗拉和诺基亚2110,这三家一度占据中国手机市场份额的80%;三星、西门子和飞利浦虽然占有率不高但所推出的手机很有特色,尤其三星在96年强势崛起,虽然影响力相比三巨头不大,但凭着小巧靓丽的外形销量挺不错,而且当时三星的代理制感觉很成功,表现在手机的价格相比很抗跌;日本手机当时也占有重要一席,以NEC,京瓷、SONY,松下为代表的厂家推出不少外形精致和个性化十足的机型。诺基亚后来靠几个爆款的机型以及稳定的质量,逐步走向王者地位,并在97年才超过摩托罗拉称为最大手机制造商。

上面主要介绍了基站设备和手机的产业情况,但移动通信的产业链,远不是表面看到的基站设备和手机,还有背后庞大产业链,包括芯片相关产业及对应的底层协议,测试仪表仪器,各类网络运维、仿真和优化工具,等等,这些偏底层的、基础的环节,才是中国产业的最大软肋,2G国产化仅有了喜人的起步,但前路仍漫长且艰辛。[1]

就目前而言,我所说的通信行业,主设备这块好不好,我不了解,但是至少国产设备越来越多了。

其他、设计、建设、施工、配套等等这些是玩坏了,是不是华为搞坏的,我觉得不是,是因为这些领域的各个厂家互相恶意竞争,自己把自己玩死了!

1 阅读:399
评论列表
  • 2023-06-11 00:54

    继续嗨

  • 2023-06-11 11:10

    用词不当,华为5G垄断别人,诺基亚、爱立信想打破华为5G垄断

念寒评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