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说:中国不适合人才成长,而适合平庸者生存。真的这样吗?

江湖邂逅吧 2025-01-15 04:38:36

一个出生于上个世纪 60 年代的老工程师,他凭借着自己卓越的才华和不懈的努力,成功考入了山东大学物理系,并在这里接受了系统而深入的学术教育。

毕业后,他毅然投身于国防工业领域,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这项伟大的事业。

在他曾感慨地说道:“真正参加工作后才深切体会到,当初在学校里所学的那些知识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还是实践经验以及不断探索。”

从他的话中可以看出,一个培养人才的环境,要看时代背景,以德行君子,以利养小人。

这让我想起毛主席时代一个有趣的形象,你就知道为什么杨振宁晚年会说出那样的感叹。

当时说好像是七十年年代初期,随着新中国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看到中国两弹一星以及大量科技工业发展迅速,引起了很多国家的学者们的兴趣。

他们很好奇,一个被世界公认最落后贫穷之一的农业国,凭什么用十几年就发展起来。

所以他们这些学者和科学家纷纷来到中国访问,要求对我们的一些工厂和学校进行参观。

在参观之后,他们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在这些场合,很多机械也好,还是研究仪器也好,都是中国自己生产的。

他们经过细致的检验,才发现这些中国自己制造的仪器居然跟世界一流工业国的仪器相差不大,也就是说中国的很多科技水平已经提升到了世界前列。

他们为此感到震惊和不可思议,不明白中国为什么发展得这么快。

直到后来,他们去了中国北京的清华等大学,在这些高等学府里面居然又看到了一个让他们想不到的现象。

原来在这里,他们看到有一些工厂的工人在搞那种电焊,而经过了解,这都是普通工人,进行焊接管,而且还是非常精密的那种工作。

这些外国专家学者都震惊到了,后来才知道原来中国的学习方法不一样。就是学以致用,不慌要学,还要会用,而为什么普通工人也会这样高精密的工作,是因为国家发展需要,这些工人都在这些大学进行过一段时间的学习。

也就是说,普通员工不需要非要考上大学,而在一定时候可以在这里学习一段时间,然后投入到工作中,最大发挥能效。

毛主席时代在很多场合都是这种学以致用,学习和实践才决定了当时的社会发展超过很多同时期国家的原因。

说过最简单的例子,在头条也有网友说过,他是一名老技术电工,但他以前不是,只是工厂里面的普通工人,由于毛主席时代的学习环境讲究学以致用,所以厂里很多工人不会只一种技术,而且全面学习。

这样的结果就是如果这个电工有问题耽搁了,出了电路的故障那你找谁,是不是非要等电工来。但如果每个工人学习了之后,就可以随时顶上解决问题,而不至于耽搁时间或者误事。

所以,你只要去仔细了解毛主席时代,你就会发现这个时代很神奇。那些外国学者回去之后,都纷纷把这个时期写文章报道,就是想让西方国家看看,我们是如何实现27年的腾飞历程。

但他们显然也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优越性。

只要理解了这些,你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杨振宁会这么说,而实际上钱学森晚年也有过这样的发问。

0 阅读:2
江湖邂逅吧

江湖邂逅吧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