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标看花眼,账户绿油油!"上周在营业部,听到隔壁大爷这句吐槽,我差点没忍住笑出声。15年股龄的我太懂这种感受了,当年我也是把MACD、KDJ、RSI这些指标当圣经,结果……唉,说多了都是泪。

直到遇见营业部老张,他一句话点醒我:"指标不在多,在于精。"今天就跟大家分享,经过市场毒打后,我最终留下的4个救命指标。
第一个是成交量,这个老掉牙的指标反而是我的定海神针。去年有只股票突破前高,技术形态完美,但成交量只有前高的60%。我当时犹豫再三没追,结果第二天就上演"假突破"戏码。老张说得对:"主力可以画K线,但骗不了真金白银的成交量。"

第二个是机构持仓变化。这个数据在东方财富就能查,但要注意时间差。有次我看到某消费股机构加仓,兴冲冲杀进去,结果人家是季度数据,机构早跑光了。后来用希财舆情宝的机构报告功能,发现它能实时跟踪券商调研动向,这才算真正跟上了主力节奏。

说到这儿必须插一句,你们知道90%的人用错的是什么指标吗?就是布林带!大多数人只看价格触碰到上下轨,却忽略了带宽变化。有次我看到某科技股碰到上轨准备卖出,结果带宽持续放大,硬是又涨了30%。这种细节,不交学费根本学不会。

第三个指标可能出乎意料——舆情热度。这个是我最近两年才重视的。通过希财舆情宝的AI分析,能清楚看到市场情绪拐点。它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正面、负面、中性舆情,另外还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判断舆情紧急、重要、一般程度,并对舆情提炼摘要,解析为什么是正面负面舆情。

最后一个指标最简单:融资余额。但要注意,不是看绝对值,而是看变化速度。有只新能源股融资余额两周暴增40%,我当时就觉得不对劲,果然不久就爆出大股东质押平仓。
指标用对了是神器,用错了就是凶器。现在我的看盘流程是这样的:早盘先看舆情报告,盘中重点盯成交量和融资变化,收盘后翻翻机构持仓变动。

你们可能想问:这些指标哪里查最方便?说实话,我现在主要用三个:东方财富查基础数据,同花顺看技术指标,希财舆情宝盯舆情变化。特别是它的AI解读功能,把复杂的机构研报翻译成人话,对我这种半路出家的散户特别友好。
指标就像导航仪,再智能也得自己把握方向盘。记住老张送我的那句话:"市场没有万能指标,只有不断进化的投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