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您翻开这篇文章的那一刻,或许正值盛夏酷暑,烈日炎炎,三伏天已经悄然而至。
在这个季节里,中老年朋友们尤其需要注意身体的调养和保护。
伏天酷暑,好似下火,古人有诗云:“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这般酷热,即便是清风也难以消解。在这样的天气里,中老年人尤需警惕,以免做出不利于健康的事情。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
“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中的暑邪。三伏天之所以称之为“伏”,是因为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内。
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间。
具体日期是由节气和干支纪日排列组合后确定的。
传统的推算方法规定,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从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起为“末伏”,总称为三伏。
由于庚日出现的不确定性,每年入伏的日期都会有所不同,中伏的天数也会有差异。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
第一件事,就是不可过度贪凉。
虽然酷暑难耐,但我们必须警惕,不能长时间直接暴露在空调或风扇的冷风之下。
想象一下,在炎炎夏日,一阵冷风直面吹来,或许能带来短暂的凉爽,然而《伤寒论》中明确告诫我们:“风为百病之长”,过度的冷风侵袭,会削弱人体的阳气,给疾病留下可乘之机。
更不可在激烈运动后,当身体还在散发着热气,汗水如雨下时,就急切地用冷水冲洗身体。
这种做法极为危险,因为它会让身体突然受寒,从而导致体内外温差骤变,极易使人感冒,甚至可能诱发更为严重的健康问题。
正如古人所言:“汗出当风,易受风邪。”这句话深刻揭示了贪凉行为的潜在风险。
《黄帝内经》中有一句至理名言:“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其含义是,我们应该学会适时地避开那些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的不利因素。
虚邪贼风,在这里指的是自然界中不正常的气候,也包括人为制造的过冷环境,比如过冷的空调风。这句话不仅是对古人生活经验的总结,也对我们现代人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学会在享受现代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要保持警惕,做到“避之有时”,才能度过一个健康、愉快的夏天。
第二件事,避免在烈日下暴晒。
此刻,若长时间置身于这无情的烈日之下,肌肤便如同受到炙烤,轻则晒得通红,出现晒伤;重则可能引发中暑,让人痛苦不堪。
古人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句来自《黄帝内经》的智慧,虽不必让我们现代人严格按照此规律生活,但其中蕴含的顺应自然、保护身体的哲理仍值得我们深思。
唐代诗人白居易所言:“热火相烧天地红,清风拂面柳丝中。”在炎炎夏日,我们应该学会像清风一样,巧妙地躲避太阳的锋芒。
避开日光最强烈的时段出行,不仅是对自己身体的保护,更是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俗话说得好:“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们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需讲究一个“和”字。就像我们不能逆着狂风前行,也不能顶着烈日蛮干。
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长时间暴露在烈日下,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极大,甚至可能引发皮肤癌等严重后果。
在这个盛夏时节,我们要学会像古人那样,聆听自然的声音,感受自然的节奏。当太阳高悬,烈日如火时,不妨找个阴凉处避暑,或在家中静养,享受一份宁静与惬意。
第三件事,不宜过量食用冷饮和寒性食物。
自古以来,国人讲究食疗养生,深知食物之温热寒凉,各有其性。冷饮虽能于酷暑中带来片刻凉爽,然贪多则必伤身。
古诗云:“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冷饮如同夜云,适量可怡情,过量则生寒。
若冷饮摄入过多,便会损伤脾胃之气,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其受损则消化功能必然受到影响。
中医经典《金匮要略方论》有言:“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此论虽主讲目之构成,然亦昭示我们,身体各部位皆需阳气以温煦,冷饮过量则易使阳气受损,不利于身体之整体健康。
古代传说中,常有神仙饮琼浆玉液,然那皆是虚构之物,现实生活中,冷饮岂能与琼浆相提并论?俗语有云:“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冷饮之祸,虽不至此,然过量则必有后患。
民间习俗中,夏日饮冷虽能解暑,但亦讲究适时适量。如同古人所说:“过犹不及。”在享受冷饮带来的清凉之余,我们也应警惕其潜在的风险。
谚语有云:“吃饭先喝汤,不用请药方。”养生之道,源于日常,冷饮之摄入,亦需节制,方能真正达到养身之目的。
第四件事,切忌大喜大悲,情绪波动过大。
在酷热难耐的夏日,人们往往容易因为天气的燥热而心情烦躁,然而,过度的情绪波动对心脑血管健康却是极大的威胁。这不仅是一种现代的健康观念,其实在古代,智者们也对情绪的控制有着深刻的洞见。
回望历史长河,我们可以从古籍中汲取智慧。《黄帝内经》中早有“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论述,强调了情绪对五脏的影响。这与现代医学研究不谋而合,过度的情绪波动确实会对心脑血管系统产生不利影响。
以历史人物为例,三国时期的周瑜,才华横溢,却因一时之气,被气得吐血而去,这正是情绪波动过大的悲剧性例证。而与之相反,诸葛亮则能“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在面对司马懿大军的紧逼时,依然能够平心静气地摆出空城计,其心态之平和,值得我们学习。
不仅在中国,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曾说过:“任何人都会生气,这很简单,但要在正确的时间,以正确的理由,对正确的人,以正确的方式,在正确的程度上生气,这并不容易。”这段话同样告诫我们,控制情绪并非压抑情感,而是学会在适当的时机以适当的方式表达。
再回到炎热的夏日,我们不难理解为何古人会强调“心静自然凉”。
这不仅是一种心理暗示,更是一种生活智慧。保持平和的心态,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在炎热的天气中保持清醒的头脑,还能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
说到养生,古人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智慧。
比如《黄帝内经》中提到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就是告诉我们要顺应自然的节律来调整生活方式。在三伏天里,除了避免上述四件事外,还可以适当食用一些清凉解暑的食物,如绿豆汤、酸梅汤等。同时,保持充足的睡眠和适当的运动也是必不可少的。
在这里,我们不妨再引用一句古人的智慧:“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在炎热的夏季,我们应该学会像水一样保持平和的心态,不争不抢,顺应自然。这样,我们不仅能度过一个健康的夏天,还能在生活的点滴中体悟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