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淄博:七旬老人5年手抄两部《聊斋志异》,两部书将近百万字

李哥vlog 2025-02-13 23:03:19

在山东淄博,有这样一位令人钦佩的 70 岁老人,他叫蒲章民。也许这个名字对你来说稍显陌生,但他的先祖可是大名鼎鼎,他是蒲松龄的第十一世孙。

蒲章民老人做出了一个让人惊叹的举动,他花费 5 年时间,用楷书字体手抄了两部《聊斋志异》。《聊斋志异》大家都不陌生,那些奇幻的鬼怪故事、深刻的世情讽刺,通过文字走进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可你能想象,将这样一部经典逐字逐句手抄下来,需要耗费多少的时间和精力吗?

蒲章民老人做到了,第一部手抄本就大约有 45 万字。5 年的时光,每天与笔墨为伴,一笔一划,都是他对先祖文化的敬意与传承。这可不是简单的抄写,每一个字都饱含着他对蒲氏文化的热爱 ,对这份文化传承的使命感。

蒲章民与书法的缘分,始于近 50 年前。年少时,当别的孩子在外面嬉笑玩耍,蒲章民却被笔墨纸砚深深吸引。一支毛笔、一瓶墨水、几张宣纸,就能让他沉浸其中,忘却时间。那时的他,或许还未曾想过,书法会成为他一生的热爱与坚守。

从最初的歪歪扭扭,到后来的笔锋初显,蒲章民在书法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他不断临摹古代名家字帖,从楷书鼻祖钟繇,到书圣王羲之,每一笔每一划都仔细揣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书法功底愈发深厚。如今,他的小楷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字体工整秀丽,笔画刚劲有力 ,每一个字都仿佛在诉说着他对书法的执着与热爱。

在这 5 年的手抄时光里,蒲章民老人经历了无数个日夜。第一部 45 万字的抄写,绝非易事。遇到笔画繁复的生僻字,他会反复查阅古籍,研究其写法,力求每一个字都符合书法规范 ,也贴合古籍原意。夏日,酷暑难耐,蚊虫叮咬,他却沉浸在抄写中,汗水浸湿了宣纸,他只是简单擦拭后继续;冬日,寒风刺骨,双手冻得通红,他呵着热气,让僵硬的手指灵活些,便又拿起毛笔。

完成第一部后,他没有丝毫懈怠,紧接着投入到第二部的创作中。第二部在笔法上更加成熟,融入了他这些年对书法更深层次的理解。每一次蘸墨,每一次挥毫,都是他与先祖跨越时空的对话 ,都是他对蒲氏文化传承的坚定表达。如今,两部手抄本静静放置,它们是蒲章民老人 5 年心血的结晶,更是蒲氏文化传承路上的珍贵见证。

蒲章民老人的这两部手抄本,不仅仅是文字的简单复制,更是他对蒲氏文化传承的深情告白。他用自己的行动,让更多人关注到蒲氏文化,了解到蒲松龄和他的《聊斋志异》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很多传统文化逐渐被遗忘,但蒲章民老人却坚守着这份文化的传承,用 5 年时间,为蒲氏文化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如今,蒲章民老人依旧在写小楷,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双手,让蒲氏文化走得更远。他的故事,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去关注传统文化,去传承那些先辈们留下的宝贵财富 。让我们向蒲章民老人致敬,为他的坚持与热爱点赞!

在蒲章民老人的家乡,聊斋文化的传承如同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有着深厚的根基和丰富的传承形式 。蒲家村,作为蒲松龄的故乡,一直将聊斋文化视为珍宝。

在蒲家村,每年都会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国际聊斋文化旅游节,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他们在这里感受聊斋文化的独特魅力 ;聊斋文化艺术品博览会上,各种与聊斋相关的艺术品琳琅满目,展现着后人对这部经典的独特理解 ;聊斋俚曲大奖赛中,选手们用婉转的曲调,唱出了聊斋故事里的爱恨情仇,让古老的俚曲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

村里的老人们,闲暇时会围坐在一起,讲述着那些代代相传的聊斋故事,从《聂小倩》的凄美爱情,到《画皮》的惊悚悬疑,每一个故事都被他们讲述得绘声绘色 。孩子们在一旁听得津津有味,在这些故事中,他们了解到了先辈们的智慧和情感,聊斋文化的种子也在他们心中悄然种下 。

还有像蒲章民老人这样的村民,用自己的方式传承着聊斋文化。有人擅长剪纸,便将聊斋故事中的人物和场景剪成一幅幅精美的剪纸作品,那些灵动的线条、栩栩如生的形象,仿佛将聊斋世界中的奇幻场景带到了现实 ;有人投身于聊斋文创产品的开发,设计出带有聊斋元素的书签、笔记本、玩偶等,让聊斋文化以更贴近生活的方式走进人们的视野 。

蒲章民老人的手抄本,更是为聊斋文化的传承添上了独特的一笔。他的坚持和热爱,激励着更多的人去关注、去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聊斋文化这棵大树会继续茁壮成长,让更多的人领略到它的独特魅力 。

蒲章民老人的故事,就像一束光,照亮了聊斋文化传承的道路 。他的坚持与热爱,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力量 。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很多古老的文化正在逐渐被遗忘,然而蒲章民老人却用自己的方式,为聊斋文化的传承筑起了一道坚固的城墙 。

他的手抄本,是对传统文化的深情告白,也是对后人的激励。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思考,在文化传承的道路上,我们能做些什么?是像蒲章民老人一样拿起笔,还是通过其他方式去传播、去弘扬?让我们行动起来,关注聊斋文化,关注传统文化 ,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我们手中继续传承下去,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