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足协主席宋凯提出,要找回中国足球的灵魂,就是技术,要“技术为王”。
这个观点刚提出,宋凯主席也没有过多阐述如何“技术为王”。作为中国足球的球迷和期望者,我用自己的理解,浅谈一下这“技术为王”。
宋凯主席——技术为王
按照通常的大多数人的理解,足球中的技术,就是那种传停带射踩拉拨扣的有球技术,也就是很多人理解的基本功,即静态有球技术,我就从这里先开始吧。
假设宋凯主席将“技术为王”中的“技术”作上述定义——静态有球技术,我的观点是,这毫无意义。
一项技术的产生,立足于自身条件,加以长时间高频次的反复练习,形成肌肉记忆,即可形成技术。卖油翁能够将油穿过铜钱空而不沾,无它,唯手熟尔。
中国几十年来的青训,有众多的青训机构,无论启蒙兴趣班,还是精英青训如鲁能恒大等足校以及足协体系、社会俱乐部,对球员的静态有球技术(基本功)训练,都是在持续进行。
静态有球技术基本功,是最容易看到成效的,比如丝滑的绕杆,比如十二部位颠球,连续踩拉变向和各种过人技巧,以及日本流行的GINGA,你能够很容易做出来并且观赏性强,那就是技术好,基本功扎实。
锻炼球性球感的ginga足球步伐
中国也是杂技大国,杂技演员通过长时间的苦练,可以飞天遁地,手上生花,如果把足球静态有球技术看做杂技的技术,中国球员不应该练不出来。
那为什么中国球员给人以技术不好基本功差的印象(不然为什么重提“技术为王”)呢?那是因为,以上所谈的技术,在足球比赛中,只是一个方面,决定一个球员在球场上的能力,有诸多的要素。
足球是一项高度对抗的空间上的运动,一个球员置身球场,身体对抗、压迫、高节奏下的快速攻防转换,是可以削弱一个球员技术能力在场上的发挥。脱离了这些比赛环境因素谈技术,那就真的是空谈了。
只有在比赛环境(身体对抗、对手压迫、快速攻防转换以及外界包括但不限于球迷、裁判的心理影响)中能够施展的技术,才是真正的足球技术——实战技术。
中国球员,恰恰是实战技术差,实战的基本功不行。
优秀的足球运动员,一定是身体、技术、头脑精神力三个维度的结合缺一不可。其中,身体(身高、身体强壮程度、力量、速度、爆发力、核心力量、柔韧性、协调性、动作频率、灵活灵敏等综合)是作为竞技体育的基础,技术是足球运动的重要环节(也在一定程度上依存于身体天赋),头脑精神力(快速决策、空间和行为预判、意志品质)决定球员的上限。
只强调一个环节,而忽视其他环节,无法具备良好的实战技术能力,自然也就无法成为优秀的足球运动员,甚至不能成为普通的职业球员。
所以,“技术为王”的呼吁是正确的,但这是唯一指向是实战技术。
动作电影中的格斗技术很有美感,武术套路比赛中呈现的技术也具备观性,但这无法走进真正的八角笼,更无法成为能够上战场的杀人技。
静态有球无对抗的有球技术,对实战技术是有帮助的,实战技术,首先来源于静态有球技术。
但两者不能画等号,静态有球技术扎实,不等于实战技术出色,花式足球运动员将静态有球技术练到了极致,但他们的技术缺乏在动态对抗和高压下运用的能力,花式足球运动员上不了真正的足球赛场。
五人制足球球员,普遍拥有很好的脚下技术,也具备一定的对抗基础。但五人制比赛球场面积小,空间感和11人制有根本不同,对速度、爆发力和空间位置感的要求低于11人制比赛,常年踢五人制足球的运动员,很难适应真正11人制的比赛。五人制足球的球王法尔考,踢职业级别的的11人制比赛,也是非常吃力的。
五人制球王法尔考
现在有很多中国小球员出国踢球,国外同行普遍的反馈是中国球员技术很好,但在球场上能够做主的,确是那些静态有球技术很一般的国外球员,因为他们踢的比赛多,熟悉比赛比赛中,知道该怎么高效运用技术。
韩国球星李刚仁,也有这样的体会。
李刚仁在访谈中表示,一些当地球员看起来技术一般,一踢比赛技术就展示得非常好
说到最后,既然“技术为王”,那如何提高球员的实战技术呢?
苦练?不能叫“不行”,而是“不够”。
足球是集体对抗性运动,和田径、游泳、跳水、举重等训赛一致的项目是有根本区别的。
后者的训练内容,与比赛几乎一致,在训练中不断提高成绩,自己和自己比,是能够奠定在比赛出成绩的基础。这类项目,需要苦练。
但足球的训练和比赛是不一样的,无论训练项目对真实场景模拟再好,始终无法完全还原比赛的场景,所以,实战技术提高的根本,在比赛,而且是高强度对抗和快节奏的比赛(这是世界潮流)。
在个人实战技术层面,围绕比赛,日常以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模拟比赛场景进行反复练习,一切从实战的要求出发,然后通过比赛进行检验,比赛中的问题再立即回到训练中专项提高,在接受比赛的检验,如此循环往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王楚的个人技术位置训练
静态有球技术训练,在足球启蒙阶段会占据较多时间,但随着球员往精英层级发展,静态有球技术练习就不够了,应该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实战技术练习、身体能力的开发以及头脑思维决策的练习。
高频次高强度的比赛——这是足球发达国家青训的真正优势。先进的欧洲、次先进的日本,青少年球员从六七岁开始,就有相当完善的竞赛体系,球员一年可以踢大量匹配自己水平的比赛,在实战中锤炼技术。
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某一方面投入多了,其他方面就没有时间兼顾了。
我隐隐有些担心,如果宋凯主席“技术为王”的呼吁被片面和错误理解成了要全面加强静态有球技术的练习(当然,我现在无法判断这是不是宋凯主席的本意),更多基层教练投入大量的时间在这方面(其实几十年来中国青训在这方面投入的时间并不算少),就可能忽视身体对抗、无球训练、头脑思维;忽视结合比赛要求的实战技术,甚至忽视比赛,从而练出在亚洲级别比赛中一文不值的“技术”。
当然,情况可能还好,因为宋凯主席已经发现并提及了中国青少年比赛的强度低,节奏慢的问题,相信他以及团队一定会就这方面进行改变。
长三角青少年足球冠军赛赛事研讨会,这可能只是开中国青少年竞赛改革升级的一个开始
随着足球重点城市战略的持续推进,中国分区域的分级青少年联赛体系,我认为一定会建立(虽迟但到),一定能提高国内比赛的质量,这是实现“技术为王”的基础。
而现阶段,宋凯主席鼓励青少年球员留洋(可能会有一些政策扶持),那是在国外更高纬度的足球环境中,去淬炼自身的实战技术,真正提高青少年球员的能力,为他们成年后挑战更高上限打下基础。
世界足球在发展,亚洲足球在进步,中国所面临的竞争对手已经蜕变,随着世界足球的融合,他们有了更好的球员,能够踢出高于中超水平的比赛。我们更应该立足现在,锁定我们的竞争对手,来走我们的发展之路。
技术为王,以更开放的姿态,团结一切力量,拥抱世界足球发展的潮流,脚踏实地去努力提高中国球员的实战技术。
中国足球能不能好?宋凯主席的原话——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