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四大风流韵事之—沈约瘦腰

左史淘沙 2024-09-27 17:12:17

沈约 图侵删

“沈约瘦腰”的典故出自《南史·沈约传》,原指沈约因病而瘦,后引申为多种文化意象‌。

沈约,“竟陵八友”之一,曾在南朝宋、齐、梁三朝为官,他出身显赫,自幼用功读书,博览群书,才华横溢。

曾著《晋书》可惜未能流传,不过他另外所著《宋书》为二十四史之一。

宋书

他最早将汉字的四声上升到理论层面,并广泛运用到文学作品创作中。他撰写的《四声谱》专门讨论了汉字的四声问题,影响深远。

他与周颙等人一同创立了四声八病之说,这一理论极大地推动了韵文创作的发展。他们严格遵循四声八病的原则,强调声韵格律的创作,从而诞生了“永明体”诗,这种诗也被称为“新体诗”,对近体诗的产生有深远的影响。

由于长期担任重要官职,沈约感到身体状况日益恶化,特别是腰部因病而日渐消瘦。他在给友人徐勉的书信中,描述了自己

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以手握臂,率计月小半分。

的病状,以此表达自己年老多病,欲辞官归老的意愿。

这便是“沈约瘦腰”的典故由来。

原本,“沈约瘦腰”仅用于形容人因病而消瘦。

李煜词云: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

这里的“沈腰”说的就是沈约。

沈约

苏轼写过:

沈郎多病不胜衣。

明末清初的诗人夏完淳也写过

酒杯千古思陶令,腰带三围恨沈郎。

这样的诗句。

但是,在后来的艳情小说、戏剧中,这一典故被引申为男女因情思而引起的病瘦,从而被归为风流之事。

明代志怪小说集《鸳渚志馀雪窗谈异·王翠珠传》与吴敬所创作的《国色天香·翠珠传》所写一模一样:

或者以相如之窃玉,韩寿之偷香,张敞之画眉,沈约之瘦腰,为四君之豪,而不知此实四君之玷也。

渐渐地“沈约瘦腰”与“韩寿偷香”“相如窃玉”“张敞画眉”合称为古代四大风流韵事。‌

相比于张敞因画眉而被忘记其斐然的政绩,沈约更显冤枉,一代辞宗,因身体健康原因,被硬生生的附会成了风流韵事,真是讽刺!

参考

^《南史·沈约传》:“初,约久处端揆,有志台司,论者咸谓为宜,而帝终不用。乃求外出,又不见许。与徐勉素善,遂以书陈情于勉,言已老病,‘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以手握臂,率计月小半分’。欲谢事,求归老之秩”。

^五代十国·李煜《 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宋·苏轼《浣溪沙·春情》:“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明末·夏完淳《杨柳怨和钱大揖石》:“东风初(一作吹)度春江曲,大堤花草参差绿。 昨宵烟雨尽伤心,今日莺花空满目。 有客扁舟迥自伤,一江春水(一作色,一作草)半垂杨。 始知啼鸟皆牵恨,不是征人亦(一作也)断肠。 千条深锁垂芳甸,丝丝尽拂(一作入)行人面。 晓气疑笼汴水堤,春光不散灵和殿。 犹想当年全盛时,江南芳景(一作草)驻游丝。 踏青宝马香车疾,载酒楼船画桨迟。 公子金鞭竞相送,五街七市游尘动。 争看飞絮荡春风,却惹落花迷晓(一作小)梦。 到今罗绮古扬州,不辨秦灰十二楼。 枯柳不知亡国事,乘春(一作青)偏发大江头。 江南江北愁如带,画船箫鼓(一作管)知何在。 鳷鹊渡头微雨来,琵琶马上苍烟外。 斜阳深处草鳞鳞,作客孤帆送远人。 折尽南枝留去马,回看北雁满离津。 当日艳阳今在否,独酌春塘一杯酒。 关情莺啭章台路,离恨乌啼白门柳。 偏逐轻风上下狂,衔来春(一作紫)燕满空梁。 酒杯千古思陶令,腰带三围恨沈郎。 大道如掌春阳静,临流直挂垂(一作苍)鞭影。 黄鹂夜(一作花)雨太液池,白马春泥景阳井。 横笛城头不忍听,那堪柳(一作雨)色更青青。 可怜脉脉伤情路,最是劳劳赠(一作送)别亭。 昨夜春江净(一作静)如洗,几片杨花落扬(一作杨)子。 惟有钟山松柏枝,春阴憔悴为君死。”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