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作为至圣先师,在礼崩乐坏的时代背景下提出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仕途不顺的他将自己的大半精力都放在了钻研学问和传承上,也正是因为他培养了三千弟子,才让儒家学说有了传承。
而孔子能够做到流芳千古,不仅仅是靠他经天纬地的才华,还有他不耻下问的好学心态。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在遇到能为他解惑之人,不论对方的身份年纪,皆可不耻下问,在孔子的诸多老师中,就有一位七岁孩童项橐。
孔子率领弟子周游列国孔子出生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三岁丧父后幼时的生活十分艰辛,但他十分好学,二十岁时便以学识渊博扬名,他在做学问一事上顺风顺水,拜在他门下的弟子多达三千人,可若说起他的仕途,却是坎坷不已。
鲁国内乱时他逃往齐国,却被齐国的士大夫迫害,后又回到鲁国却不得重用,直到五十一岁时才得到一个中都宰的官职。
在任没几年,他逐渐发现了鲁国早已是外强中干,国君不理朝政,大权被士大夫所掌控,而他一颗为国为民的心却引来了士大夫的不满和迫害,无奈之下,孔子只好带着弟子周游列国,好再寻出路。
孔子一行人从鲁国出发,先后去到卫、宋、齐、郑、晋、陈、蔡、楚等国家,孔子游走在这些国家之间,讲述着他的治国之道,期间也受到过不少的冷遇和陷害。
他带着弟子们前往陈国的路上,途经匡城,匡城人曾被鲁国人阳虎率军攻打过,远远地看到与阳虎同样身形高大的孔子,竟是将他错认成阳虎,不等他带着弟子们进城安顿,便被匡城的百姓围困。
见老师被困,还有人叫嚣着要让他们一行人受死,孔子的弟子子路按捺不住了,要上前与人拼命,孔子却拦下他,并以“仁者爱人”的道理劝诫他,也因此避免了一起不必要的纷争,后来,卫国的宁武子出面消除了误会,孔子和弟子们才得以脱离险境。
之后孔子受楚国国君之邀前去楚国任职,但这一消息被陈国和蔡国得知后,双方都不愿意身怀大才的孔子为楚国效力,于是两国合谋,将孔子等人扣留了。
孔子等人受困后无粮充饥,只能在湖边挖蒲根吃,可蒲根并不能代替粮食,因此几天下来不少弟子生了病。孔子的弟子子贡想办法从陈、蔡两国的包围圈中逃脱,去到楚国搬救兵,楚国给陈国、蔡国施压,孔子一行人才来到楚国。
田间偶遇项橐拜师孔子带弟子周游列国,所遇到的也并非都是惊险的事情,也发生了不少趣事,其中之一便是孔子拜七岁稚童项橐为师的故事。
孔子带着众弟子来到莒国时,路过一条田间道路,前方正有几个小孩聚在一起玩游戏,唯独有一个小孩却并不参与其中,孔子十分好奇,于是下车和那个小孩搭话。
两人攀谈了一会,得知小孩名叫项橐,言谈之间,孔子感觉这个小童聪慧又孝顺,让他十分满意,于是起了心思,说道:“我考校你一个问题,若你答上来,我便请你做我的老师,如何?”
项橐爽快的答应了。于是孔子问道:“正是因为天上有日月星辰,地上有五谷杂粮,所以众生才能在这世间生存,现在我且问你,这天上的日月星辰和五谷杂粮各有多少呢?”
只见项橐略沉思片刻后说道:“一天一夜星辰,一年一茬五谷。”他的回答让孔子十分震惊,没想到一个七岁孩童竟然会有如此见识。
孔子暗自佩服项橐才智过人,于是朝他拱手说道:“真是后生可畏,我甘拜下风。”之后孔子又按照两人的约定,拜项橐为师,从此他孔子之师的名声便流传开来。
年少成名引来杀身之祸年少成名并不代表能够一帆风顺,反而容易招来祸端。项橐本是一个籍籍无名的小孩,可他考校孔子的事迹流传开后,各国诸侯都想要将他纳入麾下为其效力。但身为莒国人,项橐坚决不为他国所用。
项橐父母在得知有人打探儿子行踪后,便带着项橐躲到了山上,还把他藏在山洞里,可即便是这样也没能挡住吴国和齐国派来的探子。
两国士兵同时围住洞口,威逼利诱项橐为自己国家效力,可年仅十二岁的项橐却义正言辞的拒绝了两国的招揽。
谁知吴、齐两国的士兵见劝说无果,竟然想用武力劫持项橐,于是在洞口外厮杀起来,吴国士兵将齐国士兵击败,正要挟持着项橐下山,却发现本应退去的齐国士兵将整座山围了起来。
只好带着项橐藏匿在山中,准备伺机突破包围,却不曾想这一困便是五天五夜。
齐国国君得知项橐落在吴国人手中,担心吴国国君得到项橐而阻碍自己成就霸业,于是下令将项橐烧死在了山林里面。本应有着大好前程的神童项橐为了自己的家国,死在了十二岁的青春年华里。
雨后阳光
时也,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