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了规则,仍旧管不住孩子,家长做不到这6点,规则就是无效的

墨仔妈妈育儿 2022-01-19 22:36:31

最近接触了很多3~6岁孩子的家长,大家普遍都遇到了这样一个困惑:明明把规则都给孩子制定好了,能干什么,如何干,都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但是孩子依然我行我素,根本不按规则走。

大家对这类情况的描述出奇的一致:我说了啊,我做了啊,根本没用。

我觉得如果这件事情换成是大家的工作,比如领导让你负责制定一个活动政策或一个工作流程,不论多难,你一定有办法推进下去,绝不会只给领导说:我已经把活动规则、流程发给大家了啊,至于他们做没做,做得咋样,有没有需要完善修改的地方,我就不知道了。

其实在给孩子培养规则意识这件事情上,完全可以借鉴我们的工作经验,然后找到推进不下去的原因。

为什么给孩子制定的规则没有用?

假如公司颁布了一个新的制度,结果执行不下去,问题可能并不是员工不配合,而是这个制度本身就是有问题的。

同理,每当我们抱怨孩子根本不遵守规则的时候,不妨检查一下这个规则是否有以下几个问题:

1、给孩子制定的规则不具体、太抽象,不符合孩子的认知能力

什么是抽象的规则?比如这几条:

你要快点吃饭

你再玩一会儿就该刷牙洗脸了

你现在立刻马上关掉电视

你5分钟之内把鞋穿好

快点、一会儿、立刻马上,5分钟,这几个词都是描述时间的,类似的还有等一会儿、明天、上午、下午、一整天等等。

时间是抽象的概念,没有具体的形状和样子,对于6岁之前需要依赖具象理解事物的孩子来说,是无法理解的,5分钟是多久?5分钟能干多少事情,她完全没有概念,自然就不能准确理解我们制定的规则。

规则不符合生长发育规律,无法实操

2、规则不统一,每个家人的做法都不一样

如果家里的代养人不止一个,很容易出现这个问题,比如妈妈制定了一个关于看电视的规则:每天只能看20分钟的电视。

爸爸的执行情况是:随便看,我专注地在边上玩手机

老人的执行情况是:拗不过孩子,孩子一哭闹就妥协,只能让孩子继续看

妈妈的执行情况是:时间一到,立刻关掉,再哭再闹也没用

同一个规则在不同的家人身上,落实的方法和效果完全不一样,也让孩子养成了看人下菜的小聪明,想要达成自己的目标的时候,就去找那个不坚持规则的家人。

最尴尬的场面莫过于,孩子对妈妈说:爸爸说可以吃巧克力的,你为啥不让我吃?

这个时候你是否定爸爸呢?还是否定自己呢?

规则的混乱降低了规则的权威性。

3、规则只停留在嘴上,不落实在行动上

我们还是拿上面那个看电视的例子来说,规则是:每天只能看20分钟电视,如果超时了,不遵守规则,取消次日的看电视时间。

20分钟的时间到了,妈妈对孩子说:”时间已经到了,把电视关了。“

孩子像没听见一样继续看,或者说:我还要再看一会儿,等一下。

妈妈起身去做别的事情,5分钟后,又过来对孩子说:我已经说过了,快关掉,你再不关掉,明天的看电视时间就取消了。

又过了5分钟,妈妈又催了一遍,孩子才把电视关了,第二天,孩子打开电视的时候,妈妈并没有履行规则的处罚部分。

按照规则的内容,孩子昨天已经超时了,应该要取消次日的看电视时间,但是,这个惩罚并没有执行。

如此一来,孩子便不再受规则的约束,因为他知道妈妈都是嘴上说说而已,不会真的这么做。

规则的力量被削弱了,成了一个纸老虎。

做好这6个步骤,规则才能成为有效的规则

我们在给孩子制定规则的时候,是从成人的角度来默认这样一个事实:孩子应该是听话的,我制定了规则,他就应该要遵守。

事实上,这是违背规则意识发展规律的,所以,要想让规则变成有效的规则,发挥出约束孩子的作用,就需要做到以下6个步骤:

1、将规则内容具体化、简单化

这一点是从2-7岁孩子的认知发展规律出发的,将规则用具体的、看得见的事件来代替,比如,我们需要孩子每天睡前收拾玩具,就可以用具体的事件来确定收拾玩具的时间:

你需要在吃完晚饭以后开始收拾玩具,在洗脸刷牙之前收拾完毕。

再比如我们要告诉孩子玩滑梯要排队的规则,就不能简单地说要排队,而应该这么描述:一个接一个,你站在最后一个小朋友的后面。

2、规则不能太多,孩子记不住

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充满着规则,对于孩子来说都是需要掌握的,但不是说要一下子都说给孩子,他们那理解能力还不足的小脑袋可消化不了这么多规则。

比较合理的方式是,循序渐进地给孩子输入规则,这个月我们就做好饭前洗手、睡前收玩具、零食定量这三个规则,必要时候,可以执行2个月,直到孩子已经不需要提醒自觉遵守规则以后,再更换别的规则。

3、让孩子参与到制定规则的过程中

很多规则是家长自己心中的期待和要求,但这个规则孩子是不是可以接受,家长不去考虑,这种规则很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要知道2-7岁的孩子处在自我意识发展的高峰期,最重要的表现就是想要自己做主,和家长对着干。

所以要想让孩子不排斥规则,积极配合,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让他们参与到规则制定中,而不是用父母的权威给孩子施压。

比如我们要给孩子制定零食规则,就可以这么说:我觉得你最近吃零食已经影响到了正常吃饭,这样下去就长不高了,所以我必须要和你商量一下,每天吃多少零食,什么时候吃,我想听听你的建议,你觉得每天的零食数量是5个还是6个?

孩子肯定说6个。

对于一个三四岁的孩子来说,这种抛锚问法可谓是快速有效,既能把数量控制在我们的要求范围中,又能让孩子充分行使决定权。

孩子自己制定的规则,自己更容易接受。

4、让家里的每个人都熟悉规则

制定完的规则,要让负责带养孩子的每一个家人都知道,保证信息同步更新,而不是今天妈妈带孩子,觉得孩子这个地方需要制定一条规则,明天换成奶奶带孩子,觉得孩子哪个地方做得不好,再制定一条规则。

如何让信息同步呢?可以这么做:

召开家庭会议,公布家庭规则,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家庭会议不是孩子的批斗会,而是关乎每个人的会议,包含每个人都需要的规则。

充分利用家族微信群,如果孩子才2岁多,家庭会议的方式就不适合了,那我们就在群里将孩子需要遵守的规则发出来,这样信息就能对等了。

规则上墙,如果家里有大黑板,也可以将要执行的重要规则写到黑板上,提醒每一位家人。

总而言之,对于规则,各位家长们首先要做到执行标准统一,信息同步。

5、坚守规则底线,执行不打折扣

再好的规则如果不执行,就等于没有规则,现实情况是,很多家长在这一步经常妥协,最终造成了孩子漠视规则,规则没用的结果。

妥协的原因则在于,害怕孩子撒泼打滚、哭闹不停。

对于这一点,我们家长需要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哭闹、生气这些情绪是孩子被执行规则以后的正常反应,不要让这些情绪变成孩子要挟家长的杀手锏。

接下来,我们要做的是:

先处理孩子的情绪,包括接纳和安抚,告诉孩子我理解你的感受,你需要时间来平复情绪,我在旁边陪着你。

等孩子不哭不闹以后,我们再处理具体事件,摆事实讲道理,坚决执行规则。

如果孩子又开始哭闹,继续重复以上步骤,直到孩子遵守规则为止,虽然这个过程可能会激发家长的恻隐之心,但是只要我们温和而坚定,孩子最终会明白,规则是需要遵守的。

6、正向强化不能少

我们习惯于用“不能、不要”等否定式词语来引导孩子,对于三四岁的孩子来说,这样的命令容易激起逆反,也无法让孩子知道能做什么。

但正向强化就不一样了,基本句式是:你可以做什么、你能做什么,你的什么行为、什么想法具有什么效果。

运用起来就是这样的:

在制定规则阶段,孩子表达意见以后,我们可以正向强化说:我觉得你想的这个建议非常合理。

在执行规则阶段,孩子哭闹完了以后还是遵守规则了,我们可以正向强化说:我为你感到骄傲,因为你虽然哭闹了很久,但是最终还是关掉电视了,你真是一个说到做到的好孩子。

正向强化的作用在于,让孩子获得积极的认可,加深了对于正确行为的印象,有助于规则意识的内化。

当我们家长意识到,孩子规则意识的培养离不开家长日复一日的坚持以后,就不会将遵守规则这个事情认为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了。

0 阅读:51

墨仔妈妈育儿

简介:专注婴幼儿睡眠知识、母乳喂养知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