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中央提出换掉粟裕,陈毅:无论用谁代替他,都会全军覆没

独坐山巅 2023-07-27 14:17:31

前言

解放战争初期,中共在许多战役中都处于弱势地位,伴随着国民党的穷追不舍,许多解放区遗失了,当初在中共军队里也充满许多失败的情绪。

到紧要关头,毛主席及中央领导通过讨论。

确定让粟裕带领3个纵队渡江战斗,去吸引蒋介石的主力军。但粟裕听说这件事后,觉得现在应该集中兵力去打大歼灭战役,不太适合渡江战斗。

粟裕的观点显然与中央相违背,但粟裕也没打算改变自己主张,拒绝中央军委的指令。1948年2月1日,陈毅被留到中央地区与主席等探讨粟裕的建议。

这时候有人提出要换掉粟裕。陈毅听到后,立马急了,说道:“不管用谁代替粟裕,只怕都是会全军覆没的!”

这时的粟裕战功显赫,任职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为什么在这时候提出要换帅呢?难道没有想过军心不稳么?当时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粟裕的戎马一生

粟裕,1907年出生于湖南怀化,自小志存高远,在读书的时候由于提前接触了先进的新民主思想,因此在18岁时就立志报国参军入伍,变成叶挺部下教导大队一员。20岁时,粟裕参加南昌起义,然后因为战役失利,随军前去井冈山,之后又参与了五次反围剿作战,立下了大小功劳不计其数,赢得了上级领导高度表彰和信任。

粟裕同样是我军极少数没有参加过红军长征的将领之一,第五次反围剿战斗失败后,粟裕接到上级指示留到南昌,始终坚持以游击形势和敌人战斗,为我军撤退转移顺利开展,立下汗马功劳。

抗战时期,粟裕异彩纷呈,曾任师长、军区司令、积极参与多次经典战争,最后将华中、山东融为一体,为战争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解放战争,粟裕因功升调司令一职。在解放苏中、孟良崮、济南、淮海、长江、上海等著名战争中,功勋卓著、战绩非凡。特别是在解放淮海地区的战斗中,粟裕临危受命,以13万余人的伤亡代价,获得了敌人44万余人的重大胜利。

黄桥决战,二人初相识

1940年,那时候是国共合作抗战时期,但蒋介石一方不停对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与新四军带来摩擦。

10月,蒋介石外派军队25个团总计3万多人,打算在黄桥对新四军展开攻势,更进一步压榨新四军在苏北的革命根据地。

这时候的苏北指挥部恰好是由陈毅与粟裕带领,二人最初相识。粟裕对陈毅的领导能力甚是认同,中央的政策迅速便可贯彻到部队且效果明显。

陈毅也非常喜欢粟裕的军事能力,每次战事前都非常重视粟裕军事意见。

直面这一次国民党大军的前去,陈毅把军队决定权全权交给了粟裕手中,这令粟裕大有感动。

但是却在军队中出现不和谐的声音,陈毅听到向全军表明粟裕的命令便是他的陈毅的指令,所有人必须服从。

获得了陈毅的大力支持后,粟裕便认认真真着手战役规划,他想要用这次场战役的胜利交给陈毅一份完美的答卷。

陈毅粟裕亲赴前方指挥作战,这令新四军士气高涨。国民党独六旅做梦也万万没想到这枚最硬的“柿子”会被捏。

黄桥战役历经三天,陈毅粟裕率领7千余人大破国民党军3万多人,在其中歼俘11000余人。中央知道后大力赞扬此次战役。

这一战中陈毅统战,粟裕专于军务,两个人密切配合才获得了此次黄桥大捷。两人也成为了一种潜在搭档关系,虽说陈毅是粟裕领导,但二人间却毫无高低之分。

不过没过多久陈毅调离了苏北,二人被迫分离。

华野组建,两人再次相见

1947年1月,华野正式成立,这也是四大野战军成立最早的队伍——西野次之,比华野晚大半年,东野创立于1948年1月1日,但是当时军区和野战军尚未分离,中野在1948年暮春刘邓兵出大别山以后,成立时间较晚。

华野的发展史和他的构成相同,都是四大野战军最复杂的。陈粟是黄金组合,但是不在一起的时间比在一起的日子更久,在两人同为新四军高级领导期间,陈毅就于1943年末选择离开部队到延安,两人分开长达近两年,从陈毅调中原地区直到淮海战役即将结束时,又有半年时间两人没在一起!

华野于1947年7月为协助刘邓大军,完成“七月分兵”,这个野战军一分为三,陈粟就率西兵团协助刘邓外线作战,鉴于许多兵力由华东局直接的指挥,这时候就不能说是华野由粟裕指挥了。

在粟裕指挥华野的过程当中,并不是顺顺利利的,在华野成立前,粟裕是华中野战军司令,华中野战军便是当时在苏中等地的新四军队伍,是粟裕熟悉的老部队,所以指挥起来游刃有余;华野成立后,山东野战军的兵力并入进来,山东军区队伍是罗荣桓在抗战期间建立起来的精锐,最开始班底是八路军115师,因此难免会有个别功勋卓著的老战士对新领导粟裕没那么服气,这时候便显示出陈毅的威力了。

粟裕思考渡江计划

1947年夏,解放战争步入新的发展阶段,我军摧毁了敌人对陕北的攻击,进入到战略反攻环节。1948年1月,粟裕率华东野战军一部刚打完沙土集战役,就收到总部命令:华东野战军的3个纵队构成一兵团,由粟裕带领南渡长江,在江南实行机动作战任务。

这是一项重要行动。虽说我军已发起全面反攻,但敌人不管在兵力或是装备上也有绝对优势,中原战争僵持不下。

这一举动有两种目的,一是吸引住敌人20至30个旅进入到江南,把战争推向敌人后方,扰乱敌人的部署;二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以后,吸引了敌人主力军33个旅,但是由于无后方援助,战斗非常困难。假如粟裕带领华野3个纵队进入江南,很有可能把敌人一部分主力军吸引来,打破在中原战场的困局。

粟裕把军队带入濮阳地区整合训练,派侦察员数次对军情展开侦察,并着手做渡江前期准备工作。在积极备战的时候,粟裕无时无刻都在思索究竟要不要渡江?

粟裕“三次”力荐中央

粟裕觉得,最佳的全歼敌人机会依然在中原战区,如果在内线取得两三次重大胜利就能够快速扭转中原地区战区的局势,进而找到歼敌的最佳时机。1948年,粟裕向中央提出自己的想法,在中央进行了商议以后,最终没能采用,反而是坚持原实施方案,但是粟裕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了,再次把自己的构想写成两千多字的电文汇报给中央,但主席依然认为南渡长江预案最好。

随后,他找来陈毅共同讨论,只不过两个人在一起商讨了一段时间后,陈毅都觉得很难决策,正好李先念在附近,两人赶忙找到他,想要听一听他对于这份战略构想的想法。没想到李先念了解之后非常认同,称自己全力支持这份构思,陈毅听了之后,也建议粟裕再次向中央汇报自己的想法。

陈毅和粟裕两人立即前往阜平县城南庄,那时候毛主席还特意去迎接,这也是粟裕和毛主席分开17年后第一次会面,两人早就在1929年就认识,当时在毛主席身边粟裕学习到了很多的战术思想。几个人吃过饭以后,粟裕开始报告自己的想法。

在粟裕看来,如今的状况较为严重,从3个方面可以看出。

第一,尽管国民党军遭遇到了很多失败,但有生力量依然非常强大,想要获得决战的胜利,一定要跟国民党军进行多次大规模的战争,而最终的大决战绝不能是江南地区,因为这里是他们的统治中心,不管是人力或是物力,都会比我军更有利。

第二,中原战区歼灭的条件正在逐渐具备中,我军的10个主力纵队以及其它部队都是在该地区,具有足够和国民党军决战的力量,并且中原解放区还会给我军带来很大的优势,加上山东等解放区,我军的物力援助十分充裕。

第三,虽然说中原地区因为地势的原因会使国民党军援助力量快速到达,但是,我军机动作战非常有利实施,国民党军想阻隔我军交通路线,必定会部署大批量兵力,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压力,而我军的军事部署反而可能更灵活,可以先牵制国民党军力量,然后在寻找有益战机将敌人消灭。

粟裕报告完,大家盯着地图,指点比划。主席猛吸一口烟,问粟裕:“你说的胜算有多大?”“歼敌20万,或更多。”主席说:“在长江以北全部歼灭蒋介石450万军队,有可能吗?”粟裕说:“有这个可能。”主席说:“这需要时间,现在刘邓大军在大别山非常困难。”

粟裕一言不发,主席看着粟裕讲道:“如果你觉得有困难,或是的确不愿南进,我们考虑另换统帅。”

主席突然的一句话,令每个人震惊。他们都望着粟裕,粟裕有些紧张,解开领口的扣子,又立刻扣上。陈毅是一个急性子的人,急切地说:“换谁当统帅?谁去都会全军覆灭。唯有粟裕同志去,有可能会挽救几万人。”

粟裕继续说:“我们已经拥有了中原大战的前提条件,就能够确保在长江以北消灭敌人的主力军。单从中原抽掉10万兵力,就削弱了主力的力量,那我们夺取全国胜利的时间就延迟了。”

办公室的气氛有点紧张,主席笑着说道:“今天的会议,大家都充分发表了自己的建议,假如没有好的意见,就休息十分钟。”讲完,主席离开会议室,大伙儿相继跟着出去。

十分钟早已过去,主席带着一群人走入会议室。他问粟裕:“粟裕同志,如何?你还得坚持你的想法吗?”

粟裕眼神坚定地看着主席,认真地回答:“没错,我个人认为,三个纵队应当留到中原作战,在长江以北歼灭敌人主力军。不管作出什么决定,我都坚决执行。”

“好!”主席大声说:“我觉得粟裕同志的意见是合理的,华野三个纵队暂不南下,进入中原做战,努力实现长江以北杀敌目标。”

粟裕心里一颤,激动得眼睛湿润了。实际上,主席对粟裕的提议早有打算,会议上是想看一下粟裕的决心和自信。

结语

粟裕扛起了华东野战军的重任。1948年6月,粟裕率领华野一兵团在鲁西南,歼灭蒋军机械化部队第5军4万多人。这一仗,证实了我军在中原战场大规模的歼敌能力。

对于粟裕的坚持己见,主席是敬佩的。粟裕的建议被采纳,我军降低了大量的伤亡,这也使得全国解放的时间予以提前。

48 阅读:21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