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学院2023年春季博士后研究人员招收简章

艺术推荐官 2023-06-08 16:53:58

中国美术学院是我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国立综合性高等艺术教育机构,现为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浙江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共建高校,浙江省首批重点建设高校。在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学科专业建设成绩继续保持全国标杆地位,美术学再次入选“双一流”建设名单。在全国首批国家级一流专业评选中,居全国艺术类院校首位。

中国美术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创设于2007年,现有美术学、设计学和艺术学理论三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23年春季继续面向海内外公开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报名截止时间为2023年5月26日。

一、招收对象

招收文学、历史学、哲学、艺术学等学科领域具有较强研究能力的博士学位获得者,进入我校博士后流动站开展汉字文化研究与创新等十三个规划攻关课题的研究工作。

二、研究方向

三、基本条件

1

具有博士学位(获得博士学位不超过3年),品学兼优,身体健康,进站时年龄一般在35周岁以下(含35周岁),博士学位获得者的学位所属一级学科不得与博士后研究方向所属学科相同。

2

党政机关干部不得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3

具备一定的学术水平和业务能力,符合各流动站要求的进站条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博士学位论文及答辩成绩优秀。

(2)进站前,以独立或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视同第一作者,下同)身份,文、史、哲、艺在SSCI、A&HCI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篇,或者CSSCI来源期刊上发表论文1篇。

(3)作为主要完成者(国家级排名前5,省部级排名前3)获得省部级三等奖以上的奖励。

(4)参加过省部级以上研究课题(国家级排名前3,省部级排名前2),有材料证明已取得重要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5)确因研究项目或学科建设需要,有三位国内外知名的同行专家推荐,经博士后合作导师同意,流动站管理委员会评议认为有较大学术发展潜力者,可不受上述条件限制。

四、相关待遇

(一)人员类型

我校招收进站人员为“中国美术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并以此名义开展研究和相关工作。

全职进站人员。签订相关协议,可享受基本年薪、科研启动经费等待遇,缴纳“五险一金”,参照事业编制人员享受福利。超出进站协议规定的科研业绩可参照教职工予以奖励。

(二)待遇条件

1.基本年薪。博士后研究人员实行年薪制,正常工作年限内,前两年年薪25万元人民币(含社保、公积金、年终奖等相关费用,年终奖金额需根据每年科研成果审核发放),第三年为12.75万元,第四年为8万元。原则上在站不超过五年,第五年无待遇。根据学校核定的待遇水平按月发放。

2.租房补贴。博士后在站期间,根据实际情况,可租住学校住房,并按学校有关规定缴纳租金。

3.科研启动经费。按实际所用报账,在站期间每人10万元,一次核定,纳入科研经费管理,专项用于科研工作。

4.凡在我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期间,超出进站协议约定工作业绩的:①以学校为第一署名单位发表的论文和获奖成果等,统一纳入学校科研奖励范围;②博士后以我校为第一单位且第一作者(或第一通讯作者)身份,与合作导师共同发表的论文,参照教师科研奖励进行分配。

5.博士后研究人员出站考核优秀,可推荐参加所在学科的招聘或人才引进,聘用后享受学校当年人才引进相关政策待遇。

五、进站与考核管理

中国美术学院常年组织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进站考核相对集中开展,一般每年组织两次进站审查。2023年春季接收进站申请的报名截止时间为2023年5月26日。

(一)进站考核

我校坚持公平竞争、择优录用和宁缺毋滥的原则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

1. 信息发布与报名。学校根据每年博士后流动站或课题组的相关需求,在学校官网(www.caa.edu.cn,“通知公告”栏)、学校研究生处网站(grs.caa.edu.cn,“访学博后”栏)、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文创设计制造业协同创新中心及其他设站院系的微信等平台面向社会发布博士后招收信息。申请人将进站申请材料(见下方表格)电子版发送至对应流动站邮箱,同时,寄送纸质材料至对应流动站地址。

2.面试考核。学校根据进站条件进行资格审查,邀请申请者来校参加综合面试,择优确定拟招收对象。面试通过后,递交校博士后管理委员会(下称博管会)审核,通过后确定录用。其中,外籍、港澳台人员须经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审核。

3.网上申报。学校面试考核通过后,拟招收对象登录中国博士后网站(http://www.chinapostdoctor.org.cn/),在线注册、申请,打印有关材料一式3份,经流动站负责人签署审核意见后,报省博管办审批。

4.进站报到。学校安排体检(或提供二级甲等及以上医院最近6个月内的体检报告)。体检合格后办理报到手续,并签订相关协议。

(二)进站申请材料

(三)日常考核管理

具体按学校博士后研究人员管理办法进行。

1.加强日常管理,每学期组织一次由导师、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参加的集中的研究报告会。

2.推进科研驱动模式,在合作导师的指导下,围绕规划攻关课题,申报省部级及以上课题。

3.应当根据学校安排,承担相关教学任务,原则上每学期不少于54课时。

(四)出站考核

经出站评议,同时达到下列条件的,准予出站:

1.完成较高质量的博士后出站报告。

2.在站期间以中国美术学院为第一署名单位发表CSSCI来源期刊两篇(或CSSCI来源期刊1篇及经认定的高水平学术专著一部)。

3.在站期间以中国美术学院为第一署名单位完成以下一项科研活动:

(1)主持省部级科研课题一项。

(2)主持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一项。

(3)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一项,并获浙江省博士后科研择优资助一项。

(4)经相关职能部门及博士后评审专家认定的学术策展、组织学术研讨会一场。

如主持国家级科研课题立项则另行给予奖励。

六、联系方式

中国美术学院博士后管理工作由研究生处(校博管办挂靠)负责统筹,美术学和艺术学理论流动站日常管理由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承担,设计学流动站日常管理由文创设计制造业协同创新中心承担。

报名联系方式:

(一)美术学、艺术学理论博士后流动站

联系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南山路218号1A-410室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

联系人:张老师0571-87164806。

联系邮箱:civs@caa.edu.cn(报名邮件标题务必注明“博士后XXX方向事项”)。

(二)设计学博士后流动站

联系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转塘街道中国美术学院11#201文创设计制造业协同创新中心。

联系人:祁老师0571-87200565。

联系邮箱:caalab@126.com(报名邮件标题务必注明“博士后XXX方向事项”)。

研究方向简介

一、汉字文化研究(合作导师:曹锦炎、沈浩、韩绪)

中国美术学院“汉字文化研究所”与“汉字设计创新研究所”联合招收“汉字文化研究与创新”博士后,研究方向围绕“古文字”“金石学”和“新活字”三大核心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在视觉艺术东方学总体学术研究布局之内,设置“汉字文化”与“汉字设计创新”研究方向,并招收以博士后研究人员为基础的科研力量。汉字文化研究所“汉字文化”研究方向,立足于汉字本体研究,深入开展汉字文化及其传承传播研究,在合作导师指导下,具体开展殷商甲骨文研究、商周青铜器铭文研究、战国文字研究、楚简研究、秦汉简牍研究、古代玺印文字研究、历代碑帖研究、出土文献研究等八个领域的研究。汉字设计创新研究所“汉字视觉创新”研究方向,立足于汉字传承与创新,以“新活字”为中心探索信息时代的汉字视觉开发与设计研究,在合作导师指导下,具体展开汉字设计原理与思维模式、汉字设计的谱系与传承、智能时代的汉字创新设计研究、汉字美育创新设计、汉字创新设计的跨文化传播等五个领域的研究。

二、中国书法创作论研究(合作导师:陈忠康、沈乐平)

当代书学研究在“史”的方向已成就斐然,而在“论”的方向似远远不能与之匹配。“论”的建构需要有深刻的思想、敏锐的艺术感悟力、较高的实践体验、广博的知识结构。何为创作?创作为何?近代以来的创作观与中国自古以来的书写观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当今,书坛渐露一种创作的困境,一方面是“技”的结壳,另一方面是道统的茫然。是否精髓渐失,诸弊已现?或许回到我们文化的源头和书艺的初心是一种有意义的取向。从实践与文化的角度重估书法的功能与价值,将有助于书法创作获得新的增长点。本研究方向旨在探索书法创作与中国大人文传统的关系,总结古今优秀的创作研究成果,挖掘新的创作内涵与阐释方向,为未来提供一个学理框架。希望合作者有广阔的视野、一定的创作才能、文史哲的通识。学不论古今中外,兼容并包,尤欢迎人文研究领域的跨学科学者参与。本方向的研究主旨可涉及以下诸点:法理与道统,观念与方法,实践与文化,日常书写与艺术创作,古今创作机制,学书方法与成才模式,形式语言与精神内涵,创作与时代,西学东渐与创作观念,当代创作与批评,器物与书写等。

三、文创设计智造系统研究 (合作导师:韩绪、王昀、刘征、姚大钧)

以文创设计智造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为平台,通过大数据资源库、情感计算、人机共智、多模态智能交互等软硬件、数字产品及交互体验创新研究,思考探索数字时代的“设计4.0”之道,建构人机共创的智能设计方法与技术系统;通过VR、AR、MR、XR等混合现实和关键媒介技术的统合集成研究,探索新时代文化艺术创作的核心价值观与体系,构建艺术智性与数字技术交叉融合的创作形式,锻造推出高水平中国文化艺术数字化原创内容与作品;通过群智共创、云网协同、智能匹配以及相应标准、体系、平台的研究应用,探索全新的设计智造协同创新服务模式与平台。

四、设计文化与技术美学研究 (合作导师:杭间、吴小华)

本研究方向致力于“在中国”的设计学研究,涉及历史叙述、方法论等范畴,以及“在中国”现代的实践研究;并从美学的角度研究和探讨人类的设计行为、日用器物、生产过程和生活环境,寻找设计审美理论的科学性、逻辑性、规律性。目的是在考虑地方生产和文化特色前提下,在广义的设计学领域内,尊重地域发展规律,探索中国设计的创作、管理和理论体系。

五、器道:手工艺术研究  (合作导师:吕品田、刘正、周武、郑巨欣)

本研究方向为手工艺术与传统技艺类非遗研究。针对国家文化发展战略,面向未来人文精神、学术创新、国际视野,以明晰的问题意识和科学方法为路径,深入开展手工艺术研究,为推动手工艺术发展、复兴中华传统文化、造就手工艺美好生活方式,培养高端性研究人才。本方向以课题研究为重点,通过项目个案的深度研习,深入系统地进行手工艺术历史、理论、批评研究并掌握研究方法,提出创新性学术研究成果。本方向要求进站学者具有较为坚实的研究基础、科学的创新意识和丰富的创造能力。

六、中国现代教育思想史研究(合作导师:高世名、杜卫)

无论艺术还是教育,其共同之根本是引导心灵转向,推动社会更新。作为人类的一种智性模式,艺术于实践中创生出一种从身心经验而来的知识,一种感同身受的知识。艺术教育作为开启与传播这种知识的心灵事业,如何在现有的大学、学院体系中发展出一种新科学?21世纪的艺术教育,应该如何消化过去数个世纪的艺术史和思想史遗产?中国艺术教育研究院设置本研究方向,邀请来自哲学、史学、教育学、社会学等不同领域的青年学者们,共同追溯国人对于教育、美学、伦理的思考,共同探索以艺术创造为核心的新人文教育。研究主题可涉及:中国古典教育思想史研究、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及实践研究、中西艺术教育思想比较研究、中国现代艺术教育研究、社会美育研究等。

七、中国古典艺术理论研究(合作导师:张文江、连冕)

中国古典艺术与中华文明共同形成,其理论研究追溯远古的源头,开拓未来的前景。文明是包含艺术的体系,文是交流、是组合、是创造;明是教化,是养育、是成人。由礼而乐,由数而象,由天而人,玄览静思,究极原委。在中西交流的大背景下,中国艺术理论的研究,不仅需要关注自身,还需要与世界各大文明的艺术理论切磋比较,探讨其中最高的思维成果,不辜负伟大的时代。

八、艺术智性研究(合作导师:曹意强、王霖)

本研究方向旨在重新思考艺术与思想、艺术与科学,以及艺术与教育的关系。相对于自然事物来说,凡人类创物之能与所创之物不妨统称为“艺术”,无论古希腊的“艺术”概念还是中国古典学中“艺”的概念皆如此。《中论》所说的“艺之兴也,其由民心之有智乎!……圣人因智以造艺,因艺以立事”,可谓基本概括了艺术智性的特征。然而自18世纪以来,“艺术”的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特指超越了实用性而具有审美价值的作品,这赋予了艺术以超验的崇高性。同时,其“无用”性也遮蔽了艺术固有的智性力量:各种政治、社会、经济等理论,包括艺术理论本身,已形成一种习惯性的思维方式——它将艺术视为其本身以外之因素的产物,这完全忽视了艺术所具有的塑造思想、社会、历史和科学的重要作用。而这种作用一直通过艺术的精湛技艺和高贵的审美品质潜活于人类历史的创造之中,值得加以揭示与研究,这对我们所处的创意时代尤为重要。本届博士后的具体研究内容是中西重要艺术概念的演变及其对哲学(美学)和文论的影响或互动。申请人站者必须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并需呈交其研究计划,含研究提要(约1000字)与主要参考文献。入站者需在研究结束前呈交5-8万字论文,经答辩通过后方能出站。

九、网络社会与数字人文研究(合作导师:陈嘉映、黄孙权)

未来已来,只是分配不均。数字社会从新的技术世界图景涌现,社会文化与地缘政治相互的作用因为信息技术发展与信息传播方式而改变了。社会的与技术的网络不单是两者关系的随意组合:既有的社会治理影响新信息技术的发展,技术传播速度又决定了社会能否被重编。开关/上链等机械电子用词成为社会如何是“新的”关键。70年代新国际分工中脱钩(off hook)的发展中国家,是千禧年前无网脱节(switch off)的国家,是2020年脱链(off chain)的国家。西欧工业化以降的社会学认识论受到挑战,古典意义上的真善美,现代意义的公平、权利、文化、共同生活都面临如何摆脱旧时空的限制而还能有所意义的难题。如果亚里士多德能用podcast,他会怎么谈数字社会的“好生活”与“幸福”?我们邀请来自哲学、社会学、建筑学与空间理论、媒体与文化研究等不同领域的青年学者们,共同探索此一攸关的命题。

十、艺术哲学与当代艺术研究(合作导师:孙周兴、李凯生)

本研究方向具有多学科综合性,以20世纪以来新哲学为思想背景,强调思想史与艺术史的交织与互动以及当代艺术的公共性意义,在后哲学的历史文化语境里探索面向人类未来的创造可能性,寻找新的艺术理解和思想方式以及艺术教育路径。十一、艺术史与文明史研究(合作导师:曹意强、Uwe Fleckner[傅无为]、范白丁)本方向旨在艺术史与文明史的相互观照下展开交叉研究,以“作为智性模式的艺术”为进路,一方面通过欧美艺术史学传统强化艺术研究的本体意识,另一方面基于艺术史之为人文学科的理念,在广阔的文化情景中考察人类物质与精神层面的文明遗产与现象。以艺术研究为切入点,打通学科及文化边界,在传统与现代的连接中构建人类艺术与文明的有机联系。要求申报者具备艺术史或历史、哲学等人文知识背景及相关研究成果。

十一、艺术史与文明史研究(合作导师:曹意强、Uwe Fleckner[傅无为]、范白丁)

本方向旨在艺术史与文明史的相互观照下展开交叉研究,以“作为智性模式的艺术”为进路,一方面通过欧美艺术史学传统强化艺术研究的本体意识,另一方面基于艺术史之为人文学科的理念,在广阔的文化情景中考察人类物质与精神层面的文明遗产与现象。以艺术研究为切入点,打通学科及文化边界,在传统与现代的连接中构建人类艺术与文明的有机联系。要求申报者具备艺术史或历史、哲学等人文知识背景及相关研究成果。

十二、古物与古代美术史(合作导师:徐天进、王跃工、孔令伟)

本研究方向立足于古物研究与美术史研究的共生关系,借助考古材料、地上地下物质文化遗存、博物馆藏品,在文化史和观念史领域进行拓展性研究,以新的理论或实践模型审读古物,解析图像文化,为重构中国古典艺术及古典文化,探索中华文明的深层价值贡献力量。要求申报者具有考古学、美术史学或历史学、哲学知识背景及相关研究成果。

十三、中国古代书画鉴藏与研究(合作导师:王连起、吴敢)

中国美术的研究起始于对书画的品评、赏鉴与收藏,赏鉴、收庋之学关涉中国艺术的诸多重要层面。本方向力图拓展中国书画鉴藏的广度与深度,并在以往的硕博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不断积淀研究高度并凸显自我的专业特色。希望申报者具备中国书画鉴藏的专业素养和一定的研究能力,能以鉴赏的统一旨趣,融汇研究与实践,并达成美育之真正意义。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