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898年那会儿,“戊戌变法”这事儿闹得沸沸扬扬,结果被慈禧太后给扼杀掉了。那六位参与变法的大哥,真的是豁出去了,啥也不顾,连命和家庭都不要了,最后为了国家大义,壮烈牺牲。
那时候,谭嗣同的媳妇儿李闰,得知老公没了,心里头难过得很,差点没想通。但好在有她老爹在一旁劝慰,最后她还是咬咬牙,一个人把谭家给扛了起来。
从古至今,靠着老公过日子的女人不少,但能在老公离去后,自己独当一面撑起家业的女人可就不多了。话说回来,李闰到底是怎么把谭家给扛起来的呢?
【“戊戌六君子”:谭嗣同】
聊聊谭嗣同吧,这家伙是北京人,在家里头排行老幺,大家都叫他“七少爷”。小时候,谭嗣同不光读书厉害,还练了一手好武艺,特别是骑马射箭,那叫一个拿手。
1876年,谭嗣同他妈走了,他爸谭继洵就让小老婆卢氏来管家。但谭嗣同跟这位卢氏处不来,因为这个,他和老爸的关系也变差了。
之后,老爸让他一门心思钻研经典诗文,打算参加科举考试。第一次尝试,他没考上,灰心丧气地回了家。本想着老爸能安慰两句,结果等来的是一顿数落。
现在,谭嗣同和他老爸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僵,简直就是“针尖对麦芒”,没法共处。
从1889年到1894年期间,谭嗣同前后考了五次乡试,但每次都没考上。这让他挺失落的,说自己:“这辈子还没碰上啥顺心的事儿呢。”
因此,他给好朋友刘善涵写了封信,在信里吐露了自己心里的郁闷,还谈到了他认为科举存在的一些问题。也许就是从那时候开始,谭嗣同心里已经打定主意,要放弃以前学的那些老一套文学了。
1894年那会儿,谭嗣同给自己起了个新号,叫“壮飞”,意思就是要跟老一套的学问彻底拜拜。打那以后,他再也不碰科举考试里的那些文章了,心里头开始琢磨起维新变法的新路子。
1895年那会儿,《马关条约》给签了,谭嗣同那年30岁,心里头那个憋屈啊,就觉得自个儿没本事叫醒清朝那些大佬们。他回到老家,心里又气又难过,到处喊着要改革。
那年五月份,谭嗣同把上千个读书人都聚到一块儿,直接给清政府递了个大状子,说啥呢?就是别让咱签那不平等条约,还有啊,得改改现在这老一套的封建规矩,只有这样,国家才有救,咱们才能活下去。
那段时间,他和梁启超、翁同龢这些大人物交上了朋友,还到处推广那些讲民族主义的书,就是想把改革的理念播撒到老百姓心里,琢磨着怎么推动社会变革。
1898年那会儿,谭嗣同站了出来,成了头一个大胆批评清朝老一套规矩的人。他说话那叫一个直接,毫不留情地指出了好多问题。就这么一直坚持着,最后还真让光绪皇帝看到了他的决心,挺认可他的。
这一年,有了光绪皇帝的撑腰,谭嗣同一伙人动手搞起了改革。谭嗣同因为深得光绪皇帝的信赖,心里头觉得离自己的大志实现不远了。
你绝对想不到,慈禧太后为了抢权力和好处,居然一下子就把光绪皇帝给罢黜了,还把那些新政策在刚开始的时候就给彻底打压了。接着,她还下命令去抓那些支持维新的人。
谭嗣同得知消息,没急着开溜,他心里明白,万一自己跑了,家人肯定会受牵连。
在那种情况下,谭嗣同下定了决心,要用自己的生命来表明志向。他打算牺牲自己,以此来跟可恶至极的封建势力对抗到底。
最后,谭嗣同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被处斩,那时他刚好33岁。另外五个人也一同被杀,他们合起来被人们叫做“戊戌六君子”。
据说在《清俾类抄》里头写着,谭嗣同被杀那会儿,眼睛一直睁得大大的,没准他心里到死都在恼火这世界的不公平。
【巾帼女子李闰】
谭嗣同牺牲的事儿,没多久就让他老爹谭继洵知道了。他老爹本来在朝廷里当官呢,但因为儿子卷进了变法那档子事,也被朝廷给罢免了官职。
现在,谭继洵面临着老年丧子的巨大悲痛,但他心里清楚,家里还有个儿媳需要依靠。他不能再失去儿媳了,想到这儿,谭继洵咬咬牙,决定把儿子去世的消息瞒下来。
他心里头清楚,谭嗣同和李闰那感情,深得没法说,所以谭继洵压根就不敢开口提……
聊到谭嗣同的妻子李闰,她可是来自湖湘地区一个有文化传统的家庭。她老爸李寿蓉,那可是相当有才华,擅长写古诗古文,还跟湘潭的王闿运等人一块儿,被人们叫做“湘中五子”。
李闰成长在那样一个家庭环境里,从小就学会了文明礼仪,举止得体。说来也巧,李寿蓉和谭继洵不仅是老乡,还是工作上的伙伴,两家关系非常铁。一来二去的,两家人就商量着,给孩子们定下了亲事。
1883年,谭嗣同娶了李闰。结婚后没多久,他俩就一块儿回了甘肃。在谭家生活的日子里,夫妻俩的感情越来越好,常常一起写诗对句,关系特别亲近。
1889年那会儿,李闰生了个儿子,给他取名叫传铎。可惜啊,这孩子还没满一岁就没了,这事儿让李闰心里头难受得要命,从那以后,她再也没怀过孩子。
谭嗣同胸怀壮志,老是到处奔忙,夫妻俩总是难得见上一面。李闰已经失去了孩子,这时候本应得到丈夫更多的陪伴,但她从没抱怨过,而是全心全意地支持着丈夫的事业。
谭嗣同写过文章明确表示不赞成娶小老婆,而且他自己也做得很好,对老婆李闰特别专一。李闰在家里忙前忙后,非常不容易,但她和谭嗣同都能互相理解,这样一来,他们之间的感情反而越来越好了。
到了他们婚姻生活满十五年的纪念日,谭嗣同专门写了首诗送给妻子:“咱俩相伴走过十五年,照顾长辈和侄子多亏有你,你真是贤内助。”
受到谭嗣同的启发,李闰的观念慢慢开放起来。当谭嗣同在上海搞了个“反对缠足协会”时,身为他妻子的李闰,用实际行动全力支持他。
她不仅鼓动老家的那些大足妇女走出家门,到街上去,还使劲吆喝不裹脚的各种益处。之后,她还联手他人,一块儿搞起了中国女学会,这可是近代上海头一个女性组织。
渐渐地,李闰在众人的支持与帮助下,开起了中国第一个自己办的女学校,叫中国女学会书塾。
谭嗣同准备离开家去北方时,他和妻子在灯下聊了很久。谁也没能预料到,那次的离别,竟然是他们最后一次相见。
李闰从仆人那里听到谭嗣同已经去世的消息,心里一急,啥也没想就直接跳进河里,打算跟着谭嗣同去。幸好有人瞧见了,赶紧把她从水里捞了上来。
李闰醒来后,哭得稀里哗啦的,一个劲儿地说要立马回北京去处理丧事。家里人费了好大劲儿,左劝右劝,才终于把她给安抚住,没让她走。
到了长沙,李闰就直接去找了她公公谭继洵的老朋友,湖南巡抚陈宝箴。她手里拿着自己写的长篇文章,目的是要为老公讨个公道。
李闰大骂清政府太没用,烂到家了,说只有搞维新变法,中国才有救!
话音刚落,他猛地一挥手,从袖子里掏出一把短刀,二话不说就往自己脖子上抹去。这下子,场面全乱了套,大家伙儿都慌了神。谭继洵见状,赶紧大喊大叫地让人快来给李闰处理伤口。
李闰这样做,就是想让大家知道她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真的。她和谭嗣同一样,就算死也会坚守自己的信念。虽然是个女子,但她的勇敢和坚定,一点都不比她的丈夫差。
获救之后,她难过得直掉眼泪,开口就说:“自打他被抓走,我确实想过法子救他。但现在啊,我就盼着朝廷早点来抓我,干脆判我死刑得了,这样我好早点和谭君在阴间团聚!”
谭继洵瞧着儿媳哭得稀里哗啦的,便劝慰说:“孩子,别再难过了。以后啊,历史上记着的不是我这个当巡抚的老头子,而是你那为了变法牺牲的夫君!”
后来,李闰再次开口询问:“那天在刑场上,下令斩首我父亲的那个人是谁?”大家一致回答说是大学士刚毅。
李闰像着了魔似的,嘴里一个劲儿地念叨着刚毅的名字,就好像要去京城给老公讨个说法。谭继洵见状,连忙带着她回了老家。
在老家那会儿,李闰晚上老是哭个不停,不过多亏了家里人一次次地哄着,她这才慢慢不哭了。她跟谭继洵说:“爹,我以后都听你的,再也不晚上哭了。”
谭嗣同离世后,谭继洵也被革了职,谭家的情况就一天不如一天了。李闰呢,她慢慢从失去亲人的痛苦里挣脱出来,挑起了管理谭家的大梁。
她把家里临街的老房子改成客栈,用来增加点收入。而且,她还管起了族里孩子们的教育和婚事,对兄嫂特别尊重,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一刻也没放松过。
1912年那会儿,她为了完成老公没完成的心愿,拿出一部分家里的钱,还碰到了像刘淞芙这样有见识的人。在他们的支持和协助下,一起在浏阳开了第一所女子学校。这所学校呢,她是挂名的校长,大家都叫她李闰校长。
学校成立后,她积极去找那些有学问的人,请他们来学校当老师。平时在给小朋友们授课时,她不光会分享新观念,还会教他们一些实用的生存本领。
她不光开了学校,还是个热心肠的慈善人士。那会儿,她发现社会上丢弃婴儿、淹死婴儿的事儿太多了,急得她直嚷嚷:“得赶紧救救这些可怜的小家伙啊!”
她四处奔走于社会上,掏出自己的积蓄,创办了一处育婴所,实实在在地帮助那些可怜的孩子。
李闰只有忙起来那会儿,才能暂时不去想老公没了这事儿,但一到晚上安静下来,她就会在心里头暗自叹息。
【与谭嗣同的感情】
她屋里卧室墙上挂着谭嗣同的一幅画,每个月初一十五,她都会写几句怀念谭嗣同的话,接着摘下头上的竹簪子,把写好的话和簪子一起放到蜡烛火苗旁边,用这种方式来纪念谭嗣同。
他们之间的情分,真不是几句话就能讲明白的,简直就是别人眼里的恩爱典范。
以前啊,谭嗣同在去北方的路上,没少给李闰写信,抒发他的想念。等他到了京城,又给李闰来信说:“朝廷下决心要改革,国家大事很有搞头,我这也就更加努力,不想让自己闲着……以后实在太忙了,很难经常给你写信了。”
其实,打从那时候,谭嗣同心里头就琢磨着,这变法的事儿可不容易,说不定还会惹上大麻烦。因此,他就提前写了这么一封信。
李闰读了信,心里更加挂念谭嗣同这次出行。她曾对着月亮默默许愿,希望远在他乡的老公能一切顺利,平平安安。她还说道:“要是真有啥不好的事,我这当妻子的李闰,愿意替他承受。”
这事儿明摆着他们夫妻俩感情深。谭嗣同为了不让李闰操心,就找了个变法太忙的由头来宽慰她。反过来,李闰呢,背地里偷偷祈祷,希望能替谭嗣同挡灾。
其实吧,谭嗣同在动身前,给李闰悄悄留了一封告别信。信里头,他提到自己跟李闰结婚都十五年了,本来讲好要一起走到老的,但现在他得变卦了......
信里头写满了要跟李闰下辈子再续夫妻情分的话,谭嗣同其实一点也不怕死,他唯独担忧的是妻子会伤心到不行。因此,他写下了这封告别信,盼着妻子能够硬气点,重新站起来。
李闰真是个了不起的女人。听说老公没了,她心里头就下了决心,要跟老公一块儿走。就算被人救回来了,她也一直没忘要给老公讨个公道。
那时候的李闰,大家都夸她是“女子中的真英雄”,就凭着她那股子天不怕地不怕的劲儿。
岁月流转,李闰不仅把谭家里里外外打理得井井有条,还活出了自己的风采。她没因老公走了就一蹶不振,更没整天想着寻短见。
就这一点而言,李闰真的是让全天下的女子都感到佩服,同时也让所有人都对她心怀敬意。
1925年,李闰迎来了60大寿,康有为跟梁启超特意准备了一块横匾作为寿礼,上面刻着“女中豪杰”四个字,然后他们把这块匾挂在了“大夫第”老宅的大厅里。
她是谭嗣同的另一半,掌管着谭家的大小事务,而且,她还是李闰!
【结语】
过了六十岁大寿没多久,李闰就因病离世了。这些年来,她一直在谭家忙前忙后,现在这一切都结束了。她终于能够回归自我,不再是仅仅作为谭家的支柱,而是作为谭嗣同的妻子,与他在另一个世界相聚。
话说巾帼英雄传千古——谭嗣同的妻子、中国女学会发起人李闰的故事——湖南文史探寻李闰,这个名字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她是谭嗣同的伴侣,更是那个时代不可多得的女性先驱。李闰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在那个男尊女卑的年代,她不仅勇敢地站在了谭嗣同的身边,支持他的变法维新,还亲自投身社会变革,成为了中国女学会的倡办者。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巾帼不让须眉。湖南文史研究馆里,关于李闰的记载详尽而生动。她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有着超乎常人的勇气和智慧。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她毅然决然地走出了家门,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为女性的觉醒和解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李闰的故事,是激励后人的宝贵财富。她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女性同样可以拥有非凡的才华和勇气,同样可以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自己的印记。她的传奇人生,将永远闪耀在中华大地的历史天空之中。
谭嗣同的妻子李闰去世记——由何兆基讲述谭嗣同的伴侣,李闰,已经离开了人世。这事儿得从何兆基那儿说起。李闰,作为谭嗣同的另一半,她的一生与谭嗣同紧密相连。但命运弄人,她最终还是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何兆基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他讲述了李闰离世的故事。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李闰不仅是谭嗣同的妻子,更是他精神上的支柱。他们共同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但遗憾的是,李闰未能陪伴谭嗣同走到最后。何兆基回忆说,李闰的离世给谭嗣同带来了极大的打击,也让他更加坚定了变革的决心。虽然李闰已经不在人世,但她的故事和与谭嗣同的深厚情感,仍然被人们铭记。何兆基的讲述,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特殊时期的一段真实历史。
#百家说史品书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