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
引言
正文
“背锅侠”农民:焚烧秸秆真的有那么大“罪”吗?长期以来,空气污染一严重,秸秆焚烧就成了“元凶”之一。各地出台的禁烧令,年年升级,焚烧秸秆在一些地方甚至成了“见火罚款”。不管是在耕地上烧一点,还是在路边堆积物中冒了烟,都可能招来罚款。可偏偏,今年多个省份逐步放宽了秸秆焚烧的限制,湖南、四川、吉林等地陆续开始“限时、分区”开放焚烧。这些省份的“松绑”看似反常,却让不少农民倍感宽慰,更让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被重新摆上了台面——空气差真的是因为焚烧秸秆吗?
专家发声:空气污染有多因素,不能让农民“背锅”对于农民而言,秸秆既是收获后的残余物,也是个不小的“麻烦”。每年秋收季节,大量的秸秆堆积在田地里,而如何处理这些秸秆,成了不少农户头疼的难题。按照传统做法,焚烧秸秆既便捷又省力,灰烬还能肥田,算得上“多快好省”。然而禁烧令一出,这些秸秆变成了“烫手山芋”:堆着不处理会腐烂,运出去还要花不少钱。于是乎,很多地方的秸秆禁烧令既让农民增加了负担,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地的肥力恢复。
有网友说:“小时候每年收完地都烧秸秆,天还是那么蓝。现在地里没烟了,可天天都在喊空气差。”这种朴实的声音,让人感叹——焚烧秸秆真的有那么大罪过吗?而现实情况是,焚烧秸秆的影响因地而异,不应一概而论。尤其是在农村空气流通、人口稀少的田地,焚烧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实在有限。
不禁烧,能否找寻环保之路?尽管说到空气污染秸秆焚烧不该“背锅”,但找到环保的解决办法也同样重要。过去一些地方试图用秸秆综合利用和环保技术来替代焚烧,想得是挺好,但真正落实却不那么容易。大规模机械化回收成本不低,农户自己“租不起也买不起”,而秸秆还田的成本和养护费用也让农民望而却步。再加上有些地方秸秆还田导致虫害多发,影响来年收成,禁烧令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一些农户的“负担”。
对农民而言,秸秆不仅仅是田地里的“垃圾”,更是庄稼的“残值”。在禁烧令出台后,曾有不少地区提出“综合利用”,试图用“秸秆饲料化”“秸秆肥料化”来替代焚烧,可这些方式往往只是“听上去很美”。一些农户尝试过秸秆还田,结果却是肥力提升不明显,反而导致虫害滋生。又有一些地方开办了“秸秆压块燃料厂”,可是收效甚微,机械设备昂贵、成本过高,不少小农户根本承担不起这样的成本。对农民来说,这种情况下放开焚烧,不但可以减轻负担,还能满足实际需求。
借“雾霾”之名:为何秸秆焚烧总被“背锅”?多省份此次选择放宽秸秆焚烧限制,并非鼓励污染,而是基于实际情况的调整,意图在农民的生产需求和环保之间找到平衡。一刀切的禁烧政策虽然出于保护环境的良好愿望,但忽视了农业生产的现实情况,导致农民背负不必要的负担。而“限时、分区”焚烧恰好兼顾了农田处理和环境保护,让禁烧令“退一步”,反而使得整体效果更具可操作性。
结语
那么最后,小编想问:在你看来,秸秆焚烧是不是空气污染的“真凶”?在不少地方,不少农民并非不愿意改变传统,而是迫于现实成本无从选择。如果我们对“空气质量”有更高要求,那是否应将目光投向工业、汽车等主要污染源头?当然,农民也愿意在环保道路上作出调整,但前提是合理而非一味禁烧。农民在耕作中作出的环保努力,理应被更多人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