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丨瑶乡夫妻档演绎“非遗+普法”和谐曲

南宁普法 2024-12-19 10:50:20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上林县镇圩瑶族乡镇马社区有这么一对“法律明白人”夫妻档:他们是村里孤寡老人的解闷人,用爱的行动兜起了村里孤寡老人日常的点滴幸福;他们是群众身边矛盾纠纷的解结人,在矛盾调解、基层法治建设一线忙碌着,悉心化解群众忧心事;他们是群众身边学法的解惑人,在法治宣传最前沿奉献着,同心合奏“非遗+普法”和谐曲……他们就是镇马社区的“法律明白人”卢成、蓝连青夫妇。

图为法治日报的新闻报道

图为法治日报的新闻报道

卢成、蓝连青夫妇的家庭是五代同堂,聚集瑶、壮、汉3个民族,两人结婚多年来,夫妻恩爱、孝敬老人、热心助人、邻里和睦,是乡里有口皆碑的“模范家庭”,2018年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因他们身上有着孝老爱亲的美好品德和热心公益的奉献精神,在当地群众中有一定名望,夫妇双双成了镇马社区的“法律明白人”。

在社区邻里矛盾纠纷化解中,卢成、蓝连青夫妇是最佳搭档。遇到纠纷只要夫妻一出场,一个讲“法”、一个讲“情”,一个讲“狠”话、一个讲“软”话,矛盾纠纷也就化解了。

在卢成老家隔壁住着李奶奶。李奶奶育有3子,然而命运多舛,大儿子早年因病去世,小儿子天生智障,生活自理能力有限。随着年岁的增长,李奶奶的身体状况也日渐衰弱,按照家庭协议,她由二儿子夫妇赡养。但时间长了,二儿子夫妇对李奶奶的态度逐渐发生了变化,不但照顾不周,有时还恶语相加,李奶奶感到十分心寒和无助。

得知这一情况后,卢成、蓝连青夫妻主动介入,决定帮助这个家庭解决矛盾,恢复往日的和谐。蓝连青夫妇分别与李奶奶、二儿子夫妇进行了深入的沟通,倾听各方的诉求与不满。在与二儿子夫妇的交流中,卢成耐心引导他们认识到赡养老人是法律规定的义务,更是道德上的责任。蓝连青还分享了许多关于孝顺老人的正面案例,强调了家庭和睦对个人幸福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了他们行为中不当之处,鼓励他们换位思考,理解老人的不易。经过多次协商,最终达成了一致意见:李奶奶搬去与大儿媳同住,二儿子夫妇承诺定期给予经济支持,并在节假日与家人一同探望李奶奶。

图为卢成、蓝连青夫妇(右二三)向群众宣传民法典知识。

卢成是瑶山歌非遗传承人,在运用这一民族特色技艺开展普法工作中,夫妻俩动了不少脑筋。他们把乡里会唱瑶山歌的乡亲集中在一起,成立了瑶山歌艺术团,并多方收集散落民间、内容单一的瑶山歌,根据现代文化特点进行提升,把瑶山歌变成具有固定曲谱、随文可唱、词韵合拍的民间音乐,分为四声部吟唱、二声部对唱和个人独唱,每四句一节,每句五字,首尾共韵,错落有致,形式优美,韵律和谐,使山歌的曲调唱腔更丰富,表现力更强。

夫妻俩还根据镇圩乡居民以瑶族为主体,壮、汉、苗、侗等多个民族杂居的特点,编写瑶话普法山歌,将法律法规、移风易俗、村规民约、家风建设、孝道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乡风文明内容融入瑶山歌创作中,还结合瑶山鼓声的振奋性、鼓点节奏的可舞性等特点,编排瑶山鼓法治舞蹈,融入晨练和广场舞之中,让乡亲们在欢快舒畅的鼓点舞步中,既体验健身的快乐,又获得法治的感悟。

图为卢成、蓝连青夫妇(左三四)在“上林普法市集”主题普法宣传活动现场教授普法瑶山歌。

近年来,瑶山歌艺术团多次参加国家、自治区和市里各级各类表演,频获大奖,大放异彩。一只瑶山鼓,一曲瑶山歌,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法治宣传的有力工具,“非遗+普法”传递法治声音、讲好法治故事的新模式,让法治宣传教育更接地气、更有生气、更凝人气,成功架起了民族传统文化与新时代法治文化相融合的桥梁。

0 阅读:0

南宁普法

简介:南宁市司法局运行管理,传递你需要的法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