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顶流到三流,78岁的易中天讲台之路引发网友热议

史海扬帆号 2025-04-08 17:06:17

开篇:在一个春日的早晨,厦门大学的一间教室里,78岁的易中天站在讲台上。

曾经,这里挤满了听课的学生,座位几乎被抢占一空。

而今天,教室里只稀稀拉拉坐着几个面孔。

窗外阳光洒进来,似乎与课堂的冷清形成了鲜明对比。

易中天依然如往常般开始他的讲课,他讲述的三国故事依然精彩,但台下的观众寥寥无几。

网上一张易教授讲课的照片引发了热议。

有人问:他从《百家讲坛》的顶流明星,怎么变成了无人问津的“三流教授”?

从《百家讲坛》到课堂冷清:易中天的转变

十年前,易中天在《百家讲坛》上大放异彩。

他的风趣幽默,让那些厚重的历史变得亲切可感。

他讲曹操是“可爱的奸雄”,讲诸葛亮是“智慧化身”,那些历史人物仿佛活生生地站在了观众面前。

《百家讲坛》节目播出时,收视率一路飙升,易中天成了家喻户晓的“学术超男”。

他的历史课从不缺人,学生们挤破了头也想听他的课。

一时间,易中天成了大江南北的明星教授。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课堂不再人满为患。

2023年,网络上曝出他重返讲台的消息,许多网友对他产生了异议。

有人说他的教学方式不够严谨,甚至认为他曾经的成功是一种“过度娱乐化”的结果。

这样的反应,揭示了他从高峰到谷底的不易之路。

易中天与‘毒教材’风波:历史讲述的争议

2022年的“毒教材”事件让易中天卷入了舆论的漩涡。

他主编的《易中天中华经典故事》丛书被批评格式不当,尤其是对历史人物的描绘。

有人指出书中将刘邦和孟子的形象过于娱乐化,甚至夹带了暧昧不清的插图。

家长们对此表示强烈不满,认为这样的教材有失教育初衷。

虽然公众怒斥的焦点集中于插图而非文字,但易中天作为主编自然无法置身事外。

出版社迅速下架丛书,而易中天则选择了沉默,从此很少出现在公开场合。

这场风波是否给他的学术生涯带来了不可逆转的打击,仍然是人们热议的话题。

他的沉默,被认为是一种无奈的回应。

重返讲台的背后:支持与反对之间的易中天

2023年,厦门大学宣布返聘易中天,这个消息让舆论场再度热闹起来。

对于他的重新出发,有支持者认为易中天在学术上的贡献不容否认。

易中天依然是那个让历史课生动活泼的教授。

他曾经改变了许多人看待历史的方式,是他把历史从象牙塔中拖了出来。

反对者却不同意见,他们质疑易中天是否还有资格站在讲台上,尤其是在经历过“毒教材”事件后。

那些声音中,既有对他失误的不满,也有对教育严谨性的一种呼吁。

支持与反对之间的分歧,似乎没有尽头。

历史教育的平衡:易中天的挑战与机遇

现在的易中天,已是78岁的老人,面对这些争议,依然充满活力。

他用自己特有的讲法,努力拉近历史与大众的距离。

对他的课堂,依然有忠实的学生愿意倾听,他们被他的生动讲述吸引。

或许,这就是他重返讲台的意义所在。

易中天的故事,折射出历史教育的一个核心问题:在趣味性与严谨性之间如何找到平衡。

他曾经努力让历史变成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也不得不面对用力过猛可能带来的低俗化的风险。

如何在这两者之间进行权衡,是每个教育者都在思考的问题。

结尾:易中天的一生,都在尝试如何让象牙塔中的学术变得亲民。

他或许不是个完美的历史讲述者,但他的努力让我们看到了历史教育中的挑战和机遇。

对于大众,对于历史意义的理解,不仅仅靠批评者的语言,更多是靠我们自己在思考和探寻。

他曾自嘲为“三流教授、二流丈夫、一流爸爸”,这也许就是他一直以来面对争议的态度:一切都是为了把历史变得更有趣。

有时候,教育的目标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激发好奇心,让我们对生活的每个侧面充满兴趣,不断探索。

0 阅读:30
史海扬帆号

史海扬帆号

扬帆史海之上,开启知识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