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冶春后社诗人关笠亭、张羽屏、吴克谦、赵芝山等在扬州弥陀巷的一座老宅子里曾经举行过一个听琴雅集。刘少椿先生携琴为与会各人抚琴一曲,古趣盎然,激发了大家的雅兴,因而以此为题,众人赋诗词多首,积集成册。著名书画家费新我先生特别补画了《谏果轩听琴图》,再现了当时的风雅场面。
谏果轩是其主人赵芝山斋名,又名半部书屋,坐落在弥陀巷南段,青砖黛瓦,古色古香。赵芝山不仅是扬州冶春后社诗人,还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传统诗社上海乐天诗社的重要成员,常在《乐天诗讯》和福建《乐安词坛》上发表作品,由此结交了全国许多德高望重的诗词大家,晚年,赵芝山赋闲在家,过着闲逸生活,有时约上三五诗友,或憩饮茶社,品茗谈诗,或泛舟湖上,赏景论文,以娱晚景。
赵芝山在《谏果轩听琴图征求题咏》中写道: “芝也不才,附庸风雅,甲午花朝,邗上冶春后社诸老:关笠亭、张羽屏等十余人,共聚小轩,为群芳寿,俄而刘君少椿亦抱琴至,花前一曲,古趣盎然,因以"谏果轩听琴"为题,人各一篇,有诗有词、有古风、有近体,各抒幽怀。蔚为韵事,并由啸园吴老绘图,玉墀题首,装成手卷,藉以观摩。”可惜这幅画作已不知下落。而题头是著名书画家费新我先生后来补画的《谏果轩听琴图》。
画作中有6个人,其中操琴者就是著名古琴大师刘少椿,他上身微微前倾,双手抚琴;听琴者,或坐或立,神态各异,跃然纸上。而画作有题款:“谏果轩听琴图,芝山先生属画,即正。癸卯(1963年)秋初,吴兴费新我,时在姑苏。”钤有“新我”朱文印,左下角钤有“新我左手”白文印。
这个雅集虽是一段芜城旧事,但是如今读来依然使人兴趣盎然,尤其是《谏果轩听琴图》再现的当时弹琴场面栩栩如生,仿佛那一段曲子还在你我的耳畔萦绕。
刘少椿:(1901—1971),名绍,字少椿,号德一。我国现代古琴家,广陵琴派第十代传人,现代广陵琴派的集大成者。琴风厚重沉稳、跌宕大度,右手下指刚健,左手吟猱细腻圆满,弘扬了跌宕多变﹑绮丽细腻﹑刚柔相济﹑音韵并茂的广陵琴韵,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广陵琴派审美韵味。因善奏《樵歌》,又被称为“刘樵歌”。
冶春后社:冶春后社是扬州晚清与民国初年的文学团体,是康乾盛世与当代之间的一座文化桥梁。 冶春后社秉承渔洋山人等先辈遗风,臧谷为该社领袖。民国4年(1915年),冶春后社定址于徐园内。社内供王文简公栗主,悬文简遗像,春秋祀之。冶春后社的中期盟主孔庆镕藏孔子、王渔洋、臧宜孙画像,每逢祀辰集社,必悬挂之。因此冶春后社具有传统诗社的某些特点。王资鑫在《冶春后社的近代色彩》中说:冶春后社“恰恰处于19、20世纪之交,它的活动成了扬州走进大变革交叉口的历史转型记录,折射的是传统诗社不具备的近代色彩。”因此它属于“一个文化沙龙社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