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铁脚板的秘密使命
1932年的江西瑞金,年轻干部王盛荣正俯身在桌前,他时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青年部部长,门外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屋内的寂静。
一名风尘仆仆的通信员推门而入,这人是周恩来派来的,进门后没多寒暄,直接从布包里掏出三个用粗布包裹的小包,沉甸甸地放在桌上。王盛荣伸手接过,布包解开后露出里面的银元,是中央苏区从各处硬挤出来的经费。通信员压低声音,交代了任务:这些银元必须尽快送到上海,交给那边的地下党,路上得穿过国民党层层封锁线,绝不能出半点差错。

那时的王盛荣才30岁出头,却已是苏区最年轻的部长级干部。几年前的1927年,“四一二”事变让国内局势骤变,他作为重点培养对象被送到莫斯科中山大学深造。俄语被他练得流利无比,走起路来腰板挺直,透着一股子硬气。
回国后的1931年,他被直接派到中央苏区,凭着扎实的军事素养和留学时攒下的经验,很快站稳了脚跟。指挥部里,他常跟周恩来、项英这些老大哥一起开会,桌上摊开的地图被他们指指点点,烟头丢了一地,讨论的都是第四次反围剿的部署。

这次送银元的任务,算是他履职以来最棘手的一次。瑞金到上海,路程不算短,沿途还有赣江两岸的国民党哨卡和巡逻队。出发前,他把三包银元仔细检查了一遍,每包都用油纸重新包好,塞进背篓里,又拿些干粮和破布盖在上面,伪装成普通行脚人的模样。
为了避人耳目,他白天走得慢,装成赶路的乡下人,碰到盘查就低头哈腰应付过去。夜里,他找个树林或破庙歇脚,抱着背篓不敢睡实,耳朵时刻听着外面的动静。好几次,国民党巡逻队的马蹄声从不远处传来,他只能屏住气,等声音远了才敢动一动身子。最终,他踩着上海街头的石板路,把银元交到地下党手里。
危急关头救毛主席
1932年底,中央苏区筹备一场全体代表会议,地点定在瑞金,周恩来亲自坐镇指挥。为了确保会议顺利召开,他派出手下得力干将王盛荣前往赣南,去接一位关键人物——毛泽东。当时,毛泽东因党内意见分歧,被暂时调离了军事指挥岗位,住在赣南一个偏僻的村子里,身边只有少量警卫人员。

王盛荣接到任务后,带着一个排的战士,背上步枪,装满干粮,沿着崎岖的山路赶往目的地。那一路,国民党军队的封锁线密布,空中还有侦察机时不时盘旋,他带着队伍昼夜兼程,硬是绕过了好几道哨卡,终于在第三天清晨抵达了毛泽东的临时落脚点。
刚到村口,王盛荣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就听到远处传来密集的枪声,夹杂着喊杀声此起彼伏。原来,国民党的一支突袭部队趁着夜色摸了过来,得到情报说毛泽东藏身于此,打算趁机下手。

王盛荣迅速召集手下的战士,分成两组,一组绕到侧翼堵住敌人的退路,另一组直接迎上去阻击。他亲自端起步枪,带着人冲到村口的一片矮坡后,利用地形掩护开火。那场战斗打得异常激烈,枪声响了足足一个多小时,战士们用刺刀和手榴弹硬生生把敌人逼退,最终击溃了这股突袭部队,缴获了十几支步枪和一堆弹药。
任务完成后,王盛荣护送毛泽东安全回到瑞金,代表会议如期召开。当时正值中革军委换届选举,机构需要重新调整,毛泽东对王盛荣的表现印象深刻,亲自提名他出任军委委员。那一刻,王盛荣的名字被写进了军委的名单,与朱德、彭德怀等六位日后成为元帅的将领并列,地位一时相当。

抗日战场上的车轮战术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王盛荣的战场从中央苏区转向了中原大地。他带着一支30人的工作队,奉命前往河南确山开辟抗日根据地。那时候,日军已经占领了大片土地,当地老百姓人心惶惶,游散的武装力量也不少,但组织涣散,成不了气候。
他到确山的第一件事,就是挨家挨户走访,召集青壮年开会,把抗日的道理讲得通透。不到三个月,他硬是把30人的小队拉成了一支2000多人的抗日纵队,武器从最初的几杆土枪,变成了步枪、手榴弹齐备的装备。队伍里的人大多是本地农民和逃难来的流民,他把他们编成小分队,教他们基本的操练和伏击技巧,很快就有了战斗力。

打仗时,王盛荣琢磨出一套“车轮战法”,专门对付日军的正规部队。这套办法听着简单,实际干起来却特别管用。白天,他派出一拨拨小股部队,十来个人一组,带着轻武器在日军据点附近转悠,扔几颗手榴弹就跑,或者远远放几枪,逼着日军出来追。
日军一出动,他就让小队撤得飞快,钻进山沟或者村子旁的林子里,踪影全无。到了晚上,他再集中主力部队,趁着夜色摸到日军营地附近,突然发起猛攻,打完就撤,不给对方还手的机会。这么一来,日军白天忙着追人,晚上又挨打,兵力被拖得精疲力尽,连觉都睡不踏实。

这套战法越打越顺手,后来传到了其他抗日部队那儿,八路军还专门整理出来,写进了游击战的教材里。王盛荣的纵队靠着这招,在河南地面上站稳了脚跟,队伍也越扩越大。到1945年日本投降时,他的豫南独立旅已经发展到上万人,枪支弹药齐全,成了中原军区的一支重要武装力量。
冷枪暗袭:命运的转折
1946年的夏天,解放战争的烽火已在东北大地烧得正旺,王盛荣当时担任齐齐哈尔卫戍司令,负责守卫这座战略重镇。7月的一天,部队组织了一场慰问演出,地点就在城里的一座简陋剧场。他带着几名随行人员到场,演出进行到一半,剧场里突然响起一声枪响,紧接着人群一阵骚动。

王盛荣正坐在前排,子弹从侧面射来,精准地穿过他的右腿,血立刻染红了裤腿。随行人员迅速把他抬出剧场,送到附近的野战医院抢救。医生检查后发现,子弹打断了腿骨,伤势严重,尽管保住了性命,但这条腿从此落下了残疾,再也无法承受战场上的奔波。
事后查明,枪手是潜伏在城里的国民党特务,目标就是他这个卫戍司令。齐齐哈尔当时是东北民主联军的重要据点,国民党派出的暗杀小组早就盯上了他,只是没想到会在剧场里动手。王盛荣受伤后,腿伤让他没法继续带兵上阵,组织上不得不调整他的岗位。几个月后,他被调离野战部队,转到后方担任东北民主联军军工部政委,负责军工生产。

到佳木斯上任后,他接手的是一座刚建起来的兵工厂,设备简陋,工人多是从附近招来的农民和退伍老兵。他到厂里第一件事,就是带着技术员挨个车间跑,把生产流程理顺。兵工厂最初只能小批量造些手榴弹和子弹,他抓着每道工序不放,从原料采购到流水线调试,全都盯着干。几个月后,工厂的产量有了起色,子弹从一天几千发涨到月产60万发,手榴弹也稳定在月产3万枚。这套生产体系跑顺后,源源不断的弹药被送到前线,成了解放战争东北战场上的重要补给线。
起伏人生:从高炉到轮渡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王盛荣被任命为中南工业部副部长,负责工业建设的规划。那时候,国家急需重工业打底子,他把目光锁定在武汉,提出要在青山建一座大型钢铁基地。

青山那块地原先是荒滩,他硬是带着人把基础打扎实,钢厂的炉子一建起来,日后就成了新中国第一批大炼钢的支柱。可这事儿还没干完,上头就有人说他铺得太大,手笔太猛,批评他“好大喜功”。1951年,钢厂刚投产,他就因为这事儿被调了职,虽然项目后来证明没白干,但他头上的帽子却摘不下来。
1952年,他又摊上件麻烦事,有人举报他涉嫌贪污,牵扯到工业部的一笔物资账目。查来查去,案子闹得沸沸扬扬,最后周恩来亲自过问,翻出账本一对,才发现是底下人记错了账,所谓的证据全是乌龙。他被关了几个月,出来时清白是保住了,可名声上多少落了点灰。

这件事刚过去没几年,1957年,风向又变了。毛主席听说了他早年在苏区和抗战的事迹,觉得这人靠得住,关照组织上提拔他一把。他被调到湖北省政府,成了厅级高官,手里管着工业和基建的摊子。可这位置还没坐热两年,反右运动来了,他被扣上“右派”的帽子,党籍和公职一块儿被撸掉,直接从办公室摔到了底。
接下来的日子,他过得颠沛流离。直到1979年春天,中组部的平反文件下来,组织上查清了当年的冤屈,给他恢复了名誉和待遇。平反后,他在武汉安顿下来,过起了平静的日子。2006年,他以99岁高龄去世。
参考资料:[1]宋凤英.王盛荣:首届中革军委委员的百岁人生[J].党史博采(下),2010(7):1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