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最憋屈”的城市,曾比深圳还辉煌,如今人口大量流出,风光不再

看见人物 2023-11-03 09:52:39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提出了开办“经济特区”的想法,通过在特定区域实施特别规定,降低关税,对外招商引资,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体系,以外向型经济为发展目标。

1980年,国家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和汕头,以及福建的厦门四个城市作为经济特区。通过在经济特区试行新的经济政策,探索对外开放的具体实行办法,并在成功之后逐渐推行到其他城市。

经济特区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和探索者,大多也都吃到了先行者的红利,从原本籍籍无名的小城市,甚至是小渔村,大跨步迈入了一线城市的行列。

但唯独有一个特区,虽然一度辉煌,如今却落得个三线城市的下场,经济凋敝,风气封闭,被讽为“经济特困区”。这就是坐落在广东东部潮汕平原上的汕头。

汕头严格上说并没有很长的历史源流,在古代这一区域都属于潮州治下。清初时这里始建沙汕头炮台,后逐渐简称为汕头。1860年,汕头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称汕头埠。1921年,汕头正式设市。

也是在上世纪20年代,汕头在如今的小公园区域,以中山纪念亭为中心,建设了以商业区为主要功能的市区。1930年,凭借港口城市和通商口岸的定位,汕头港的货运吞吐量达到全国第三,仅次于上海和广州。

1980年设特区时,汕头的GDP是四市中最高的,当时还是小渔村的深圳仅仅有汕头的四分之一多一点。

汕头被设置为特区的考量,一方面是因为其在粤东地区独特的深水港条件,但最重要的还是因为要让汕头作为潮汕地区海外侨胞回乡投资的门户。

一开始,汕头的发展势头还是不错的。其中最为著名和长远的一项投资,就是由李嘉诚投建的汕头大学。作为新兴的高等院校,汕大至今仍在粤东乃至全广东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但总的来说,由于土地有限、政策抓不准痛点、基础设施建设没有跟上等多方面的综合原因,汕头吸引的侨资远远达不到预期,没有对汕头的发展形成核心支撑,汕头的GDP在八九十年代先后被深圳和厦门赶超。

“精明”的潮商开始动起了歪脑筋。利用特区的优惠政策,不少人做起了跨境走私、制假售假、偷税漏税的生意。这一病态的发展模式,在九十年代达到了顶峰。

当然,面对这种情况,国家不可能坐视不管。2001年,在特派调查组的工作下,由汕头和揭阳普宁犯罪分子引起的虚开增值税案宣判,涉案金额高达300多亿,超过珠海一年的GDP。

这个案件中,30人被判无期以上,19人被判死刑。该案因涉案金额之大,处罚力度之重,被称为“共和国第一税案”。汕头的商业信誉严重受损,在一段时间内,国家不承认汕头开出的增值税票,许多地区规定不允许与汕头商业往来。

自此,汕头经济一蹶不振。在广东21个城市的GDP排名中,原本应该能够跻身前五的汕头,如今已经远在10名开外。如今的汕头,完完全全就是一座三线城市。

近几年,汕头依托文化旅游,在名声和经济上有了些许起色。汕头作为拥有漫长海岸线和海岛县的滨海城市,拥有不少秀美的自然风光。而且这里大量传统美食也得以保留,成为一大特色。

南澳跨海大桥的建成,使得从市区前往这座海岛的旅行变得十分便捷,优美的海岛风光和特色海鲜吸引了不少游客。小公园地区的修缮和对外开放,同样使得这里成为节假日不少人的去处。

但长远来看,汕头的发展前景仍然很不乐观。随着老一代华侨的离去,侨二代归属感减弱,即便能够优化营商环境,侨乡的招牌吸引力依旧有限。

汕头原本引以为傲的港口,其周边土地又大量被开发房地产,失去了开发为商贸功能区的空间。汕头要谋求发展空间,不得不向东填海造陆。

即便是上级决定要将汕头定位为粤东的省域副中心城市,汕头也很难建立起发达的工业来支撑。

要走出属于自己的特色的话,汕头不如干脆抛弃工业立市和侨乡的招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来支撑起特色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由于缺乏土地资源,汕头的产业结构只能向第三产业调整。除文旅之外,利用特区立法权,在投资政策、劳资待遇、生活保障等方面吸引人才落户,建立起占地面积小,依托网络的软件信息、电子商务等产业,或许是一条可行的出路。

0 阅读:6

看见人物

简介:和我一起,看见人物。